提到清朝晚期皇太后, 可能很多人都想到是慈禧。毕竟相对而言,慈禧的名气实在是太大了,都觉得清朝是在她的手上灭亡的。
当然,她统治时期,也确实是签订了一系列割地赔款的不平等条约。在内忧外患的国情面前,她却还能过着奢靡的生活,甚至挪用军费大办个人寿宴等等,以至于在历史上留下骂名。
慈禧去世几年后,直到1912年,清王朝在这位太后的手上,才算真正结束统治。
她就是隆裕太后,慈禧弟弟的女儿。光绪十四年,慈禧钦点她与光绪帝成婚,次年立为皇后,与瑾、珍两嫔一同入了后宫。
《光绪朝东华录》:"兹选得副都统桂祥之女叶赫那拉氏,端庄贤淑,着立为皇后。特谕。"
但当时的光绪帝只宠幸珍妃,和隆裕皇后之间的感情很不好。一更觉得,除了珍妃聪明伶俐,生性乖巧之外,更多的则在于隆裕皇后是慈禧推的人选。
慈禧当初之所以挑选侄女当这个皇后,无疑是为了方便监视光绪帝的一举一动。光绪自然明白这个道理,于是对她多有防备。当然,也可能是因为隆裕皇后确实长得不好看。
美国传教士赫德兰,根据亲身经历撰有《一个美国人眼中的晚清宫廷》一书,这是一本有关清朝上层的著作。他在书中描述,隆裕皇后稍微有点驼背,瘦骨嶙峋,脸很长,肤色灰黄,牙齿大多是蛀牙。她面容和善,但常常一副很悲伤的样子。
隆裕皇后虽然没有得到光绪皇帝的宠幸,但珍妃也没有得到慈禧的喜爱,甚至被慈禧多次杖打责骂。
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慈禧借口带走珍妃不便,留下又恐其年轻,惹出是非有辱皇家颜面,将其投井杀害,年仅24岁。
但即便珍妃死了,隆裕皇后依旧没有得到光绪的半分宠爱。
1908年,光绪驾崩,由于没有子嗣,慈禧下令由醇亲王载沣为摄政王,其子溥仪为帝,年号宣统,慈禧被尊为太皇太后。
光绪和慈禧驾崩后,光绪的隆裕皇后,就晋升为隆裕皇太后。新即位的宣统皇帝溥仪年幼,隆裕太后垂帘听政,国家大事皆由隆裕太后和摄政王载沣决定。
为了防止载沣的专权,慈禧生前特意留下遗旨:
军国大事,摄政王当秉承隆裕太后意办理。
隆裕太后虽然是慈禧的侄女,但慈禧也只是将她安插在光绪皇帝身边的一颗棋子而已,并没有对她多有待见。丈夫不喜,姑妈不待见,但这二人的相继离世,却将她推到了清朝名义上最高统治者的位置。
她没有慈禧的铁血政治手腕,也不会巴结人。但她知道,要想保住太后这个位置,就得保住溥仪的皇位,也就需要建立起自己的势力。
于是她将目标瞄向了在朝中权力极大的清朝最后一个铁帽子王,庆亲王奕,以防止载沣权力过大,危及到自己的位置。
但1911年随着武昌的一声枪响,辛亥革命爆发,这一切都变了,大清朝亡国了!载沣也辞去了监国摄政王的职位,此时的隆裕太后,已然成为了大清王朝事实上的最高统治者和最终责任人。
与袁世凯在养心殿进行了长达1个小时的谈话,将议和之事全权交由袁世凯处理,负责与南方各省进行和平谈判。
当时全国各地要求清帝逊位的呼声越来越高,隆裕太后和诸位亲王大臣商议,却都拿不出主意。
最后隆裕太后表态:你们办的好,我自然感激,即使办不好,我亦不怨你们!哪怕皇上将来长大,也必不怨你们,都是我的主意!
这些亲王大臣之所以拿不出主意,是因为反对清帝逊位共和。但当时已经大势所趋,只有共和才能顺应历史的潮流,才有可能挽救国家和天下苍生。
隆裕太后还表示:“我并不是说我家里的事,只要天下平安就好。”隆裕太后的这个决定,无疑是避免了战乱和更多流血事件的发生,推动了历史前进发展的步伐。在这方面,隆裕太后确实做得比姑姑慈禧要出色得多。
当然,她也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大清皇室争取到了足够好的优待条件,让大清朝的爱新觉罗家族,体面的退出历史的舞台。
隆裕太后在阅览《清帝逊位诏书》的时候泪流满面,觉得大清朝是在自己手上终结的,但她又无能为力,只能每日以泪洗面。
后来反对逊位共和的恭亲王溥伟自请召见,隆裕太后表示说:“彼亲贵将国事办得如此腐败,犹欲阻挠共和诏旨,将置我母子于何地!”于是下令不见任何人,将逊位诏书盖印之后放在桌子上。至此,统治276年的大清王朝,落下了帷幕。
隆裕太后下诏逊位后,她觉得自己对不起爱新觉罗的诸位列祖列宗,大清朝终究还是在她手上结束了统治,但她又无可奈何,大势所趋,早已回天乏术。终日郁郁寡欢,最终疾病缠身。
1913年,就在隆裕太后去世的这一年,还过了一次生日,但朝中宗室王公大臣多数避之不见,皆不恭贺,大概是将隆裕太后视为了罪人。曾经作为大清王朝的最高掌权者,物是人非,人走茶凉,见到目前的这种场景,恐怕不管是谁,心里都不好受吧?
本来自己亲手做了这个决定,感觉无颜面对爱新觉罗的诸位列祖列宗,心里已经不好受了,再加上如今这些王公大臣的态度,将她视为大清的罪人,心里更是承受不住这样的压力。
最终2月22日在长春宫薨逝,享年46岁,谥号“孝定隆裕宽惠慎哲协天保圣景皇后”,安葬于崇陵。
临终前,她对年幼无知的溥仪说道:“汝生帝王家,一事,国已亡了,母又将死,汝尚茫然,奈何奈何?”
隆裕太后去世之后,当时的大总统袁世凯率先臂戴黑纱,举哀致祭,并下令全国下半旗致哀三日,文武官员穿孝二十七日。既然大总统都下令带头做了,其他人就更是照做了。
当时的各界军政要员都纷纷致电,以表示哀悼。东北多地甚至给隆裕太后开追悼会,并派代表入京参加追悼会。
隆裕太后也得到了诸多名人的好评,当时孙中山就评价隆裕太后:孝定景皇后让出政权,以免生民糜烂,实为女中尧舜。
隆裕太后可能政治能力不如慈禧,但在大义面前,她却比慈禧看得更远!可能在那些清朝宗室的眼里,隆裕太后是“罪人”,但对于当时而言,隆裕太后的决定是符合历史发展的,是为民主共和做出杰出贡献的。
孰对孰错,一切皆由历史来判断!
参考资料:《光绪朝东华录》《一个美国人眼中的晚清宫廷》
图片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UC网友85xxxx8967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