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人口数据,藏着重大信息

黄埔圈圈 2024-04-13 20:52:36

广州2023年人口数据已公布几天了。

大家讨论比较多的是三个人口大区番禺、白云、天河,黄埔区貌似没什么存在感。

图表来源/广州房产

看常住人口总量,白云、番禺、天河等三个区,分别以366.68万人、282.29万人、223.8万人,继续蝉联广州人口前三。

黄埔区2023年常住人口122.21万人,同比2022年增加3.03万人,涨幅2.54%。但相比2020年高峰期的126.44万人,还少了4.23万人,降幅3.3%。

当然,简单以人口总量,来判断黄埔人口吸引力不行,未免过于武断。

其实,细究下来,黄埔的人口情况,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糟糕。不少指标,还挺有意思的。

01

白云番禺人口密码

白云、番禺常住人口多,并不奇怪,有几个因素。

其一,行政区域广,可开发范围大。

白云区面积795.79平方公里,辖4镇20街;番禺区面积约530平方公里,辖5镇11街。黄埔区面积484.17平方公里,辖1镇16街。

其二,番禺、白云历史悠久,开埠很早,原有人口基数庞大。

番禺是岭南四大古县之一(其余三县:博罗、四会、龙川),繁盛几百年。早在2012年,番禺划出榄核、东涌、大岗三镇给南沙,当年常住人口就有144.86万人;而在2000年,番禺常住人口也有92.6万人。

面积更大的白云区不遑多让。早在1975年,白云区前身广州市郊区,划出原黄埔后,土地面积1295平方公里(含原萝岗),常住人口即有114.22万人。

而黄埔区除沿江的鱼珠-南岗设镇早,中北部的萝岗(科学城)、九佛(现知识城)区域历史上一直是广州远郊农村,人口密度如青藏高原上的氧气那样稀薄。

广州统计局数据显示,早在2007年,原黄埔区常住人口仅30万人、户籍人口19.5万人;刚成立仅2年的原萝岗区,常住人口低至21.25万人、户籍人口17.16万人。

两区合并,常住人口仅51.28万人、户籍人口36.71万人。

而同年的白云区常住人口分别为162.29万人、户籍人口分别为77.65万人;番禺常住人口149.58万人(含榄核、东涌、大岗三镇44.4万人)、97.51万人(含三镇约25万人)。

彼时,白云、番禺常住人口分别是黄埔+萝岗的约3倍、2倍;户籍人口的2.1倍(扣除划入南沙的番禺三镇)。

这个差距到了2023年,经16年,有什么变化呢?

常住人口方面,差距保持不变:白云、番禺常住人口仍是黄埔的3倍和2倍。

但户籍人口的差距,由2.1倍缩小至1.7倍。

其三,白云、番禺常住人口能够长期保持高增长,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

城中村密布连片,成为中小企业、个体户创业,以及吸纳外来人口的庞大容器。

有活力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直接催生了诸如白云“淘宝村”大源村、望岗、萧岗,番禺南村,海珠康乐布匹市场等城中村加工产业集聚区。

旺盛的烟火气,涌动的外来人口,民营经济活力充沛,个体老板规模庞大,藏富于民。这是白云、番禺人口长盛不衰的“密码”。

02

城建范围人口密度相近

白云、番禺虽然人口总量庞大,但若算人口密度,可能会有另一番发现。

显然,白云、番禺行政面积大,只是容纳人口的基础条件。关键还要看实际开发的城建面积。

就好比拿高度开发的老城荔湾或越秀,去跟大山连绵堪称“山城”的从化,一概而论谈人口密度,显然是不客观的。

打开卫星地图,我们便会发现:白云、番禺整体地势平坦,河网密布,城建面积广。

其中白云区除东边的帽峰山-白云山为高山丘陵地区,人口较少,西边大部分区域已开发成熟,为密集的城中村所包围,人口密度高。

粗略折算一下,扣除帽峰山-白云山区域,白云区开发成熟区域大概2/3,占地面积约525平方公里。

相对而言,番禺区地势更为平坦,水网密布,大型山体更少,只有大夫山-滴水岩、莲花山等零星几处丘陵,其余东部区域的化龙、海傍、海鸥岛农田较多,中部的钟村-南村万博-市桥一带高度开发。

扣除山体、水域、农田,番禺开发成熟区域大概3/4吧,占地面积约400平方公里。

再来看黄埔区,跟白云、番禺是完全不一样的地貌观感:中北部的长岭居、黄陂、知识城为大片绿色覆盖,占全区大概2/3。仅科学城和老黄埔开发相对成熟。

超过六成的面积,都是很难连片开发的丘陵大山,也正是黄埔区人口总量不高的主要原因。

也就是说,黄埔区若扣除山林农田,实际开发的城建区域,大概只有1/3,占地面积仅约160平方公里。

但如果扣除山林滩涂,只算已开发城建范围内的人口密度,黄埔区并不差——

白云区:约1.43万人/平方公里;

番禺区:约1.42万人/平方公里;

黄埔区:约1.31万人/平方公里。

整体来看,黄埔区城建范围内的人口密度,和白云、番禺接近。

另外也要看到,同样对比2020年高峰期的常住人口数据,除黄埔区下降3.3%,白云区、天河区也是下降的——

白云区2020年常住人口374.3万人,2023年366.68万人,下降7.62万人,降幅2%;

天河区2020年常住人口224.18万人,2023年223.8万人,下降0.38万人,降幅0.2%。

03

户籍人口增速连续10年第一

黄埔区近三年常住人口虽略有下降,但户籍人口却是大幅增长的。

2020年,黄埔区户籍人口60.03万人,2023年户籍人口70.44万人,增长10.41万人,增幅高达17.34%。

番禺、白云、天河、增城近三年户籍人口表现为:

番禺区:增长11.83万人,增幅10.88%;

白云区:增长10.17万人,增幅9%;

天河区:增长8.31万人,增幅8.22%;

增城区:增长9.79万人,增幅9.6%。

对比而言,近三年黄埔区户籍人口增长量仅次于番禺,居第二,而增幅则一骑绝尘大幅拉开。

实际上,2023年黄埔区常住人口、户籍人口的增量和增速两个指标,都表现优秀:

其中,常住人口以增量3.03万人居第三、涨幅2.54%居第二,仅次于南沙(增加3.85万人,涨幅4.14%)。增城以增加3.63万人、涨幅2.34%居第三。

户籍人口则以增量3.28万人居第四、增幅4.88%居全市第一。

实际上,论户籍人口增速,黄埔区已保持连续十年增速第一的好成绩——

2014-2023年,黄埔区户籍人口大幅增长36.4万人,增幅高达82.7%。

远远高于第二的南沙(十年户籍人口增长18万人,增幅约47%)。

黄埔区户籍人口之所以连年高速增长,大致有三个原因:

首要原因,是十年来在黄埔买房安家置业的人口大幅增长。这应该是黄埔区户籍人口的主要来源。

过去十年来,特别广州科学城、知识城等新城区的飞速发展,一大批优质中小企业发展壮大,企业中高层人才集聚,加上楼市的兴盛,教育配套不断完善,黄埔区承接广州东进人口外溢,吃到了一波人口红利。

比如,2023年黄埔区户籍人口增长3.28万人,按户均人口3人粗略估算,则意味着去年有1万个家庭落户黄埔。这1万户当中,因买房落户的按6折计算,则是6000户。如按户均购房面积100平计算,则是6000套、60万平方米。

实际上,黄埔近年来商品住宅销售常年保持在180万平方米左右。这也是黄埔区吸纳人口落户的源头活水。

其次,也与黄埔区近年来重金抢人才有关。近年来,黄埔区出台系列人才政策,吸纳了一批企业中高层人才与专业技能人才落户。

第三个原因,也与黄埔区的人口构成特点有关。黄埔区人口整体偏年轻化,受教育程度较高,且男性比例较高,年轻适婚群体庞大,结婚买房安家落户的意愿高。

黄埔区民政局统计数据显示,疫情三年以来,黄埔区结婚登记持续攀高,2020年结婚登记4632对,2021年结婚登记5137对,较上年增长10.9%,2022年结婚登记5895对,较上年增长14.7%,远高于广州市的增长比例(6%-8%)。

高结婚率的结果,是高出生率。数据显示, 近几年黄埔户籍人口出生率基本保持在21‰左右,也远高于广州平均水平(11‰)。

04

几个结论

1、黄埔区的人口变化,与广州市整体情况比较一致:常住人口总体平稳上涨,近两年略有回落。但户籍人口高歌猛进,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状态。

从广州各区人口的变化来看,也能看出“潮水”涌动的方向:

年轻人口、高学历人口,正从中心区特别是老城区,向外围近郊的潜力区域,如天河东、黄埔、番禺、南沙等地加速流入。城市外部人口流入如得不到大改观,则城市内部各区域的现有存量人口,则会进一步分化、内卷。

过去两年黄埔区常住人口减少,旧改只是其中一个因素:城中村拆迁导致部分低收入群体,或两区交界的村民,搬离黄埔,流入增城和天河。

但也不能完全归因于旧改对人口的挤出效应。只能说有影响,但非决定因素。主要原因恐怕与疫情有关。

疫情三年来,人口流动受限,特别是黄埔区外贸、加工制造业等产业受到冲击,大量外地务工人员无法获得稳定收入,选择离穗观望,造成常住人口出现阶段性收缩。这一点也是广州前两年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

但即便如此,过去两年黄埔区户籍人口增速,依然保持全市第一的水平。

而2023年常住人口同比增长3.03万人,一方面与去年部分旧改回迁房(火村、暹岗、长安、茅岗)陆续收楼有关:部分村民回迁,同时也吸纳了部分租客;另一方面,来源于大壮名城、城市之光、品秀星樾、中央城、星汇城等新盘收楼入住。

火村旧改首期回迁区宏祥花园。

2、过去十年来,论城建范围内的人口密度、人口增速,黄埔都表现优秀,但人口总量仍相对较少,也是不争事实。

黄埔区山体、水域以及大型工业、文保、部队设施(如广石化、黄埔港、黄埔军校)占地多,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口流入。这是黄埔区的天然劣势。

但通过中心区、地铁沿线、重点产业园区等片区城中村改造,以及知识城、长岭居等新城区开发,战略新兴产业的加快落地,东部中心规划对地铁等资源要素的倾斜,还有很大的人口增量空间。

当中,黄埔区城中村改造,以拥有全市最大的旧改体量、最快的拆迁速度,同时通过旧改导入优质教育资源,重塑片区城市界面,优化路网结构和公园绿地,为未来吸引人口,承接规模增量人口创造了条件。

黄埔区旧改项目能承接多少人口?

粗略算了一下,黄埔海丝城、科学城、知识城中心区及地铁沿线,已批在建或有开发主体坚守推动的重点旧改项目,大概30个,提供商品房预估18万套,按户/套均2人计算,可容纳36万增量人口。

还有部分纯宅地项目,如保利中央公馆(1442套)、文船改造、双岗停车场地块(约2500套)、将军山地块(约1万套)、长岭居四子约9000套,知识城中心区大概货量1万套左右。这部分合计约3.6万套,可容纳7.2万人。

还有萝岗和苑、科学城保障房项目、知识城配售型保障房项目,以及各住宅项目中的政府回购房。

如果算上旧改项目用于出租的回迁房,大概也能容纳16万人左右。也就是说,以上四类产品合计能容纳80万人左右。

四个片区中,老黄埔和科学城是主要承接地,且两个片区项目多(老黄埔旧改+纯住宅16个,商品房大概10万套;科学城旧改9个,货量约4万套),销售去化速度也相对快一些。

总体而言,用10-15年消化四大片区内的重点项目,实现黄埔区常住人口破200万,是可以期待的。

短期五六年内,现有在建项目,尤其是老黄埔和科学城中心区新盘开发入住,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预计也会有明显提升。

3、黄埔区通过旧改转化商品房吸引人口,人口总体质量相对高一些,这是黄埔区人口区别于其他区的一大特征。

但同时也要看到,黄埔区是制造业大区,这种产业结构也决定了产业人口总体购买力不会太高,仍有相当规模的中低产业工人选择城中村租房的需求。

因此,黄埔区一些边缘区域的城中村,特别是紧邻工业区的村庄,比如黄陂二期、班岭、火村二期、黄登黄麻,以及知识城山边村庄,实在没必要搞旧改。

实际上,这些地方搞旧改,成本高,卖不起价,也非常难卖。特别是一些未批未拆的村庄,不如顺势而为保留下来,给底层低薪打工人一处容身之所,某种意义上也是地方治理人文关怀的体现。

因地适宜保留部分城中村,也是一座城市竞争力与活力的体现。特别是紧邻工业区的城中村,可以大大减少产业工人的通勤时间,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企业人工成本。

城中村更大的魅力,在于它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机遇的地方,我们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一种活跃的“城市性”的存在。城中村的廉价成本,让大量的小商贩、小作坊和小企业在此集聚,业态接地气,形成了独特的经济活力。

事实上,城中村也是一些王牌企业的梦想起航之地。比如,网易丁磊创业初始的地方就是天河石牌村;再如,番禺南村,走出了目前风头正劲的5000亿世界独角兽企业希音。

希音总部诞生于番禺南村镇城中村

4、说到底,有人才有未来,人口才是一座城市(楼市)健康发展的不竭源泉。

我们不仅仅要通过人才引进、高端产业项目落地、新盘开发等手段,吸引高学历人口,更要广开大门,不拘一格吸纳各类人口。

要看到,白云、番禺常住人口、流动人口数倍于户籍人口的背后,一定不乏一批来自城中村创业成功的个体户老板,所谓藏富于村、藏富于民,也为当地楼市培育了强大的购买力。

如果说,户籍人口可能更多涉及人口质量、城镇化率,而庞大的流动人口、常住人口,则代表了一座城市的人口活力,也是户籍人口的一个重要来源,是人口质量的源头活水。

只有做大了人口基数,人口质量,以及产业创新,才有更多的可能性。

1 阅读:241
评论列表
  • 2024-04-14 15:36

    小编观点[点赞]。广州比其他一线一大特点是能容纳三教九流的人。房租低廉生活成本低,低层人员才会来之打拼,何况目前广州工资中位数才5K多。中位数6K多的深圳将城中村收归统一管理.装修提高租金的试验,一下子赶跑了几十万打工人而被迫叫停项目就是教训。综观一些发达国家的一线城市,房租贵,中低端打工人剩不下钱,使一些润人希望越大失望越大道理一样。

黄埔圈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