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日给自己买金戒指”刺痛无数人:我对自己好一点,有错吗?

一脉之乘呀 2024-01-01 17:20:30

昨天看到一条帖子,深有同感。

女子碎碎念说,前几天突然冒出一个念头,想在生日的时候送给自己点东西。

“因为我好像从没给自己买过300以上的东西。”

她所有上价格的物品,不是来自好朋友,就是男朋友。

仔细回想了一下,她好像从没给自己买过什么,平时购物也是在各大平台上疯狂比价,最后找到一个性价比最高的下单。

但奇怪的是,她对朋友或者家人,却从来不会表现出吝啬。

于是最终,她走进金店,决定要在生日这天送给自己一枚期待已久的金戒指。

戒指很小巧,就像女子讨好自己的心情一样小心翼翼。

评论区里,很多人震惊于她的节俭:

“不是,你平时的衣服都没有300以上的吗?”

女子老实回答,没有,而且她第一次拥有一件羽绒服,已经是在自己大学毕业以后。

有人似乎是她的另一个存在:

“这几天买了很多金饰,都是送公婆爸妈外甥女的,没给自己买。”

还有女孩至今都没有体会到期待中的温暖,因为舍不得买。

“我一直想尝试加绒四件套➕羽绒被,我感觉一定会无比温暖,可我到目前为止都没有实现”

有人可以跟别人聚餐的时候花大几百,却在一个人吃饭的时候连50块都舍不得拿出来。

“跟人一起出去我可以花大几百去大吃一顿,但是我一个人的话超过50都舍不得”

看了以上众网友的分享,我只想和这位留言的网友发出同样的声音:

以后对自己好点吧,各位姐妹。

可以接受花一千给妈妈买衣服,花大几百给对象买礼物,对自己却是抠抠搜搜,能省则省;

即使有时候忍不住给自己买了件好东西,却会长期沉浸在负罪感中,久久无法自拔。

对别人大方得毫不费力,对自己却斤斤计较小气不已。

最后网友无奈地问:

“我是不是有什么大病?”

有人给出了答案——

因为这样的你,没有自我。

那么这种没有自我的“我不配”,到底是什么时候成了我们性格中的一部分?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曾经看过的另一则帖子。

女孩喜欢吃草莓,有天陪妈妈逛超市,看到一盒草莓,刚放进购物篮里,就被妈妈拿了出去。

“79块钱一盒,太贵了,买点什么不好!”

“你现在花钱越来越大手大脚了!”

她妈妈的语气,就好像79块钱的草莓不属于他们这个阶层的食物,连看一眼都是罪过。

回去之后,女孩很郁闷。

自己怎么也是已经工作5年,月薪过万的人了,竟然连一盒79元的草莓都不配吃吗?

况且又不是经常消费,只是偶尔吃一两次。

评论区里,竟然很多网友都有类似经历:

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后果会怎样?

其中一位网友,道出了心酸无奈的真相:

“被这种家长养大,很烦的就是处处感觉自己不配。”

知乎上有个问题:“为什么苦会流向能吃苦的人?”

有人说,办公室的饮水桶一直是自己主动更换,直到有一天自己请假。

等到他回到办公室,饮水机的水已经喝光了,与此同时,办公室一个大姐质问他:

“小王,饮水机的桶你怎么还没换啊?”

有人说,因为自讨苦吃。

甚至有家长认为“能吃苦很光荣很自豪”,生病了宁肯硬扛也不去看医生,最终导致病情加重。

以及经典的有洗衣机不用,非要打着节约用水的旗号,手动往里面倒水,然后把自己累得腰酸背痛,叫苦连天。

某些具有“高瞻远瞩”的长辈还会阻止晚辈扔掉家里的破烂衣服,因为“说不定以后还会过苦日子,用得上”。

孩子用自己打工挣来的钱买了iPad,却被爸爸在旁边絮絮叨叨“省着点用,花钱容易挣钱难”。

凡此种种,网友们贡献的亲身经历,几乎是许多中国式家长的通病。

他们眼中,享乐几乎等于犯罪,“吃苦光荣”的传统更是深深刻在骨子里,动不动就要拿出来对孩子进行说教。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身上的“不配得”感会十分严重。

而在女孩子身上,这种“我不配”的怯懦感尤其厉害。

比如在感情中,面对条件比自己好的异性,会自动保持距离,认为和自己“不是一个世界的人”。

而那些敢于追求优秀异性的女孩,可能甚至还不如自己。

这样的女孩子,找对象的时候只敢找条件相当的,甚至是向下兼容。

在工作中,这种不配得感让她们不敢跟老板谈钱,不敢提升职,甚至义务帮同事加班,只因为她们内心总是觉得“价值不够”,严重低估自己。

残酷的是,免费的不会换来感激,只会换来对方的轻视和怠慢。

这种心态到严重的程度,会把所有成功都归结于运气,而不是自己的能力。

工作上的成绩不过是偶然,被他人喜爱也只是一时,不能长久。

每天都战战兢兢,担心自己不配,害怕失去。

李雪琴曾经在一档综艺节目里,表示过同样的情绪。

“我对一切事情,包括工作,包括人际关系,都随时准备失去。”

杨天真一阵见血地指出,这就是一种“不配得”感,它会让一个人丧失安全感。

要克服这种情绪,首先要明白,吃苦并不是你人生的目的。

常言道“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其实爱也是相同的道理。

一个人只有内心的爱充盈到溢出来,才能有余力去爱别人。

“先满足自己,才能满足别人”,这不是自私,相反,这是一种对人对己的负责。

在为家人付出的时候也请关注一下自己,适当的奖励一下自己,满足一下自己也是很重要的。

最近有这样一句话很火:“35岁以后,我决定重新养自己一遍”。

我们总是渴望来自他人的肯定和认同,不妨也尝试这样对待自己吧:

停止自我攻击,自我贬低,告诉自己,你配得上世界所有美好的东西!

当然不是要你超出能力范围地奢侈消费,对自己好并不只体现在金钱的慷慨上。

比如在紧张的工作中抽身出来,去楼下看看花花草草,晒晒太阳,听听鸟鸣;

比如在好不容易迎来的周末,去菜市场精挑细选,走进厨房为自己烹饪一顿可口的家常饭菜;

比如允许自己在人前出糗,工作中出错,允许自己的脸上有雀斑、皱纹,勇敢向不愿接受的人事物说不......

接受一切的自然发生,冷静淡然地面对处理,不卑不亢,不骄不躁,

“内在丰盈者,独行亦如众”。

当年明月曾经说过:

“你到这个世界上来,你应该有这样一个觉悟,就是你终究是要死的,这就是一个人他很悲剧的在于,他无论多厉害,无论多牛,无论多么嚣张,他都要死的,他都有终结那一天。”

这道理移植到一个普通人的身上,同样成立。

让我们都能在每一天结束的时候,没有遗憾!

0 阅读:3
一脉之乘呀

一脉之乘呀

一脉之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