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被誉为中国版的“海伦·凯勒”,是哈佛大学成立300年以来,第一个获得MPA学位的盲人。她可能和海伦·凯勒一样,渴望三天的光明,但她的命运却是不幸的。
她的名字是杨佳。在29岁之前,她的人生经历了许多的起伏,事业蒸蒸日上,家庭和睦。大家都羡慕她,但就在那一年,一个突如其来的意外夺去了她所有的希望。
在1978年,当大多数人还在读初中时,杨佳已经早早地进入了郑州大学。完成学业后,她成为了郑大学最年轻的英语教师,并在22岁时被中科院录取为研究生。
原本,杨佳的前途应该是平坦的,但不幸的是,29岁的杨佳因为双眼失明,再也没有治愈的机会。
杨佳突然从一个明亮的世界跌入了无尽的黑暗之中,正当所有人都认为她将永远无法恢复时,8年后重新出现的杨佳却让所有人都感到震惊。
1985年,杨佳在郑大已经担任英语教师超过2年,她是学校中最年轻的教师,年轻且有才华的她受到了许多资深教授的高度评价,真的是令人敬畏的新星。
在众多人的眼中,大学教师被视为一个稳定的职业,获得这份工作意味着生活的平稳。
许多身边的朋友都羡慕杨佳在如此年轻的年纪就能过上平稳的生活,还调侃她“可以躺平了”。
然而,杨佳如何可能心甘情愿地“平躺”呢?她的梦想并不是这样,她在追求知识的旅程中不断进修,最终在22岁时成功进入中科院攻读研究生。
如此一来,杨佳步入了中科院的大门,并开始了她的研究生学习之旅。她的研究生导师名为李佩,值得一提的是,李佩教授在学术界享有极高的声誉,被誉为中国应用语言学的领军人物。
能够从这位资深教授那里吸取知识绝非一般人所能达到的水平。然而,杨佳同样不是一般人,仅凭她22岁被中科院录取为研究生这一事实,就足以证明她是一颗无价之宝。
人们常说,努力工作的天才是令人畏惧的,杨佳正是这样的人。她在李佩教授的指导下,深入研究了应用语言学的各个方面,无论是语音、词汇、句法还是语法,她都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然而,杨佳并没有表现出任何骄傲,相反,她持有谦逊和好学的态度。在她的研究生生涯中,她不仅致力于深入研究学术,还会热心地参与学术交流活动,向他人提出问题。即便是面对表现不如她的同学,她也不会对他们持有轻蔑的态度。
因此,她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并逐步获得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可。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她还未完成学业之前,她已经有能力为她的导师提供代课服务,这足以证明杨佳具有极高的学术水平。
尽管杨佳在学术上有所突破,但她也找到了自己的真爱。在某次交流活动中,她遇到了一个名为张伟的年轻男子,这也是她真正的伴侣。
这两个人都有共同的兴趣和话题,他们都认为彼此非常合适,因此很快决定共同生活。婚后不久,他们便迎来了一个女儿的诞生。
尽管如此,杨佳并没有放弃她的职业生涯,她在完成研究生学业后选择留在学校教书,尽管生活繁忙,但一个和谐的家庭给予了她许多心灵的安慰。
但是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29岁的杨佳的眼睛出现了问题。在1992年,她照常参加课程,但她发现自己的视线变得模糊,甚至无法清晰地看到黑板上的文字。
最初,她只认为这是因为工作过度导致的眼部疲劳,并没有太过在意,但没过多久,她的视力就完全消失了,医院的诊断结果几乎让杨佳的生活都受到了严重影响。
医生向她透露,她罹患了视网膜色素变性,这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眼科疾病,目前还没有彻底治愈的机会,最终可能导致失明。
失去了希望的杨佳感到她的日常生活变得混乱不堪,所有曾经的美好瞬间都在杨佳的生活中渐渐消逝,这对她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在她失去视力之后,她的父母成了她唯一的经济支柱,他们就像她小时候一样为她穿衣,这种温暖也让她不由自主地回忆起过去的美好时光。
天才少年,杨佳的成功之路杨佳生于一个知识渊博的家庭,她的父母都是大学教师,因此非常重视她的教育,这样的家庭环境无疑为杨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杨佳在家庭和文化环境的影响下,从小就表现出博学多才、性格稳重,并且学业成绩也无需父母的担忧。她总是名列前茅,对于失败的感受几乎一无所知。
高考重新开始后,15岁的杨佳在家人的鼓励下参与了高考。尽管整个家庭都持有一种尝试的心态,但出乎所有人预料的是,她成功地被郑大录取了。
当与杨佳同龄的孩子还在上初中时,她已经是第一个进入大学的,这意味着杨佳从一开始就处于领先地位。
在大学的日子里,杨佳始终展现出她的卓越学习才华,尽管她是班级中年纪最轻的学生,但她的表现却是班级中最出色的,连老师都对她连连称赞。
得益于出色的学业表现和务实的个性,杨佳在毕业之后选择留在学校担任教职,那时她只有19岁,并且许多学生的年纪都超过了她。
杨佳因为这份工作而对当老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也改变了以往仅依赖“老师教”的教学模式,让更多的学生加入到课堂教学中。她那富有活力和趣味性的教学方式赢得了众多学生的喜爱,并多次获得优秀教师的评价。
理论上,杨佳的生活已经接近完美,但她依然感到不满足。随着岁月的流逝,在郑大服务了2年的杨佳开始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她决心进一步丰富自己的人生。
1985年,杨佳顺利地成为了中科院的研究生,那时她已经拥有了丰富的专业背景,因此在毕业后,她又一次得到了学校的友好邀请。
在那个时候,年仅24岁的杨佳已经崭露头角,成为中科院年纪最轻的教授。正是在这段时间里,她遇到了自己的另一半,并与他共同育有一个可爱的女儿,整个家庭洋溢着快乐与期望。
在那个时刻,杨佳在事业和家庭上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她原本期待着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但出乎意料的是,一次失明打破了她之前的明亮生活。
涅槃重生,重拾希望之光1992年标志着杨佳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一年不只是结束了她的历史,还为她带来了全新的开始。
正如她曾经表达过的:“29岁之前我在超越别人,29岁之后我在超越自己”。
在失去视力之后,仅仅像一个普通人那样的生活是极其困难的,更不用说杨佳坚定地决定重新回到讲台上,这无疑需要付出比一般人多出十倍的努力。
最初,在父母的协助下,她开始学习盲文。她不断触摸每一个小凸点,努力记忆这些独特的符号,随着时间的推移,她逐步学会了阅读盲人相关的书籍。
之后,她开始制作帮助她阅读的盲语卡,目的是为了将容易出错的字母和句子牢记在心,每天都在重复,直到她完全掌握了盲人的知识。
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坚持,杨佳终于使她重返了她深爱的讲台。为了清晰地书写板书,她用左手和右手分别测量每个字之间的距离。
尽管她展现出了高超的技巧,但为了确保一堂课的质量,黑板上的字迹已经被反复练习了无数次,有了这种坚定的决心,杨佳怎能不取得成功呢。
尽管杨佳已经失明,但她在课堂上仍然展现出优雅和端庄的气质,可以说她处理得非常得心应手。如果你不了解她,你根本不会注意到她的瞳孔失焦,也不会误以为她是盲人。
尽管如此,她依然没有放弃前进的步伐。在她37岁那年,她选择前往哈佛大学进一步深造。为了更好地适应她的留学生活,她还自主学习并掌握了盲文显示器以及语音阅读的相关软件。
之后,她开始了新的学习之旅。在哈佛的留学日子里,她能够每分钟听写高达400个单词,并且因为她的出色能力,她成为了哈弗的首位获得MPA学位的盲人。
在完成留学后,她全心全意地投身于残疾人的研究工作,用自己的力量为全球更多的残疾人提供关心和援助,并在2008年被选为联合国残疾人委员会的专家。
杨佳老师与李佩的故事被改编成昆剧,这其中也涵盖了她与杨佳之间的那段往事。李佩是中国着名昆剧表演艺术家。10月13日,昆剧《李佩先生》在中科院礼堂进行了首次公演。
杨佳,作为剧中唯一还活着的角色原型,也亲临现场观赏了这场表演,并分享了她的观看心得。这场演出让她深感李佩老师仿佛重新回到了她的生活中,给她一种非常亲近的感觉。
在这个世界上,可能没有人能像杨佳那样,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曲折之后,依然能够重新焕发生机。她凭借自己的坚定和毅力,一步一步地度过了困境,并在黑暗的环境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光明。
杨佳展现出的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确实令人敬佩,我们也期望杨佳的经历能激励大家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