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朱允炆建文的年号有多难?明朝的文官们为此花了两百年的时间

白夜清欢 2023-09-15 15:01:11

前言: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七月,登基不久的明神宗朱翊钧为嫡母明穆宗皇后陈氏,以及生母明穆宗皇贵妃李氏分别上尊号为“仁圣皇太后”和“慈圣皇太后”。为了庆祝这桩大喜事,皇帝下诏大赦天下。

其中有这么一条,和当年死于靖难之役的建文朝大臣相关。在诏书中,朝廷不但要求这些死难大臣所在地的有司官员为他们建祠祭祀,还破天荒地将他们称之为“忠臣义士”。

革除间被罪诸臣忠于所事,甘蹈刑戮,有死无二,皆我太祖高皇帝所储养忠臣义士。我成祖文皇帝当时亦有练子宁若在,朕犹当用之之语。是诸臣罪虽不赦,心实可原。朕今仰遵我圣祖遗意,褒表忠魂,激励臣节。—《明神宗实录卷三》

建文忠臣剧照

这里略作解释,所谓的“革除间”指的就是朱允炆建文年间。而为了恢复建文年号,大明王朝的文官们前仆后继,为之付出了近两百年的努力。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建文年号的革除和恢复始末。

从建文四年到洪武三十五年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闰五月初十日,一代雄主朱元璋驾崩,遗诏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即建文帝。为了朱允炆能够顺利登基,朱元璋下狠手除掉了包括宋国公冯胜、颖国公傅友德、凉国公蓝玉在内的几乎大部分开国武勋,以至于这位皇太孙能够倚靠的对象只剩下江南地主集团。

为了表现出自己对文官们的忠诚,朱允炆先是将年号改为了和祖父“洪武”年号意义截然不同的“建文”,随即又在朱元璋过世不足百日的前提下对太祖系亲王举起了屠刀。万般无奈之下,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在封国北平起兵造反,称“奉天靖难”。建文帝不但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调集大军对北平城进行围攻,还将这位四叔削除属籍废为庶人,并称其“获罪天地祖宗,义不容赦”。

建文帝朱允炆剧照

然而很多时候形势比人强,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十三日,太祖第十九子谷王朱橞打开京师南京的金川门,将燕王大军放进城内。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走投无路的朱允炆不得不在皇宫奉天殿内自焚殉国。

六月十七日,昔日的“燕庶人”朱棣在群臣的推举下登上皇帝宝座,而原来的正牌皇帝朱允炆则成为了“秉心不顺,崇信奸回,改更成宪,戕害诸王”的昏君。为了彻底湮灭朱允炆存在过的证据,朱棣在尽废建文新政的同时,还革除了建文年号,将建文四年改为洪武三十五年。当然这样做还有一层目的,表明自己的皇位不是夺自于侄子,而是自父皇手里继承而来。

今年仍以洪武三十五年为纪,其改明年为永乐元年。建文以来,祖宗成法有更改者,仍复旧制。—《明太宗实录卷十上》

永乐皇帝朱棣剧照

除了革除建文年号以外,朱棣集团还对忠于朱允炆的大臣们进行了残酷的政治迫害。南京城破当天,朱棣迅速公布了一份二十九人的奸臣名单,并对所谓的“首恶”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人及其家眷,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清洗。

虽说“诛十族”并不属实,但是方孝孺一族依然死了八百多人。甚至对于自尽殉国的建文朝大臣:礼部侍中黄观、翰林院修撰王叔英等人,杀红了眼的朱棣爪牙:都察院副都御史陈瑛提出要将他们“追戮之”,也就是挖出来再杀一次。眼看着这场政治清算有无限制扩大化的风险,外加当时的统治根基已经日渐牢固,朱棣出面对此事进行降温,表示不再追究忠于朱允炆的臣子。

上曰: “朕初举义,诛奸臣不过齐、黄数辈耳。后来二十九人中如张紞、王钝、郑赐、黄福、尹昌隆,皆宥而用之。今汝所言数人,况有不与二十九人之数者。彼食其禄,自尽其心,悉勿问。”—《明太宗实录卷十四》

方孝孺剧照

文官们的努力

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七月十八日,朱棣在北伐班师途中驾崩,深受文官集团拥戴的皇太子朱高炽继位,即明仁宗。尽管由于靖难武勋势力仍然无比庞大,文官们不敢公然为建文帝以及方孝孺招魂。但是以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的文官们,依然说服新天子将建文朝“奸臣”的后代全都削除奴籍,恢复平民的身份。

壬申朔,御札付礼部尚书吕震曰: “建文中奸臣,其正犯已悉受显戮,家属初发教坊司、锦衣卫、浣衣局并习匠及功臣家为奴。今有存者,既经大赦,可宥为民,给还田土。凡前为言事失当谪充军者亦宥为民。”—《明仁宗实录卷七》

然而无论是明仁宗朱高炽,还是此后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镇、景泰帝朱祁钰,他们毕竟都是朱棣的直系子孙,他们即使对朱允炆乃至建文朝忠臣有所同情,也不会轻易为其平反,以至于动摇自身的统治基础。

建庶人的重获自由

到了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十月,重新登上皇位的明英宗朱祁镇做了一个震惊天下的决定:释放已经被软禁五十多年的朱允炆之子建庶人朱文圭。

明英宗朱祁镇剧照

朱文圭是朱允炆的次子,自两岁起就被囚禁在中都凤阳广安宫。而明英宗之所以会这么做,主要有两方面的考虑。

其一、他本人当年土木堡战败之后做了一年瓦剌人的俘虏,回归京师后又被弟弟软禁七年,对朱文圭这位堂叔的痛苦难免感同身受。

其二、景泰帝有北京保卫战胜利的社稷之功,英宗以政变的方式重登大宝,他必须通过一定的行动来彰显他的合法性。

左右或以为不可,上曰: “有天命者,任自为之。”左右闻之,皆愧服不能止。—《天顺日录》

凤阳明皇城复原图

英宗不但将朱文圭安置在凤阳居住,还给了他足够的生活保障。英宗驾崩后,继位的明宪宗朱见深忠实地执行了老爹的决定,将建庶人一家的生活照顾得非常到位。而到了宪宗之子明孝宗朱祐樘的弘治朝,先是有人提出将朱文圭的后人重新封王,发现皇帝虽未允准,却也并未做出激烈反应之后,文官们开始发力。

弘治六年(公元1493年)二月,兵科给事中吴世忠上疏为方孝孺等人平反,请求朝廷“赐之爵谥,崇以庙祀,录其子孙,复其族属”,这样才能“励士夫之节,慰忠义之灵”。孝宗将此事发到礼部进行讨论,然而却并没有得出任何结论。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四月,致仕礼部主事杨循吉上疏,石破天惊地提出恢复朱允炆的帝号。为了给皇帝一个台阶,杨循吉指出朝廷可以仿照景泰帝朱祁钰的前例,只给朱允炆一个皇帝的谥号,但没有庙号,不用升祔太庙。

夫建文虽以一时左右非人得罪社稷,而实则生民之主也。若宪宗纯皇帝帝景皇而不以入庙,可以为法。伏望皇上裁以大谊,仍复建文君尊号如景皇帝故事。庶几禆益先圣,有光大孝。—《明孝宗实录卷一百四十九》

明孝宗朱祐樘剧照

此事虽然还是不了了之,但总算是打出了恢复朱允炆地位的第一枪,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恢复建文年号

孝宗驾崩后,皇太子朱厚照继位,即明武宗。武宗的一生,就是和文官集团斗争的一生,他当然对恢复朱允炆帝号、年号,以及平反方孝孺等人毫无兴趣。而在武宗驾崩后,因其无嗣,由其堂弟朱厚熜从湖广安陆(今湖北钟祥)赴京入继大统,即明世宗。

世宗即位之后就为了自己生父兴献王朱祐杬的名分问题,和文官们斗得不亦乐乎。他对于这帮子文官们的恨,可能比堂兄武宗来的更多。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的时候,有个愣头青吏科给事中杨僎提出为方孝孺等人平反,结果被世宗大骂“不谙事体,轻率进言”。

然而等到世宗之孙明神宗朱翊钧继位后,形势再次发生了变化。由于新天子年仅十岁,朝政大权尽在以张居正为首的文官们掌控之中,这才出现了本文开篇的那一幕,方孝孺等人直接被认定为了忠臣。甚至于神宗本人也对朱允炆很感兴趣,还特地向张居正讨教了这位建文皇帝的下落。

上从容与辅臣语及建文皇帝事,因问曰: “闻建文当时逃免,果否?”辅臣张居正对言: “国史不载此事,但先朝故老相传言建文当靖难师入城,即削发披缁从间道走出。后云游四方,人无知者。”—《明神宗实录卷三十》

张居正剧照

不过张居正虽然也是文官,但他是办实事的文官,对方孝孺这些人并不怎么看得起,更认为朱允炆的所作所为不值得效仿。所以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年底巡按浙江御史田乐请求豁免方孝孺姻党三百七十余户之时,就被张居正断然拒绝。

然而等到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张居正去世后,形势又为之一变。为了清除这位”权相“的影响力,神宗带头对其进行了大规模的抹黑。为了向文官们示好,皇帝在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的时候下旨,将方孝孺等人的姻戚后裔,合计一千四百零三人全部查勘豁免。形势如此乐观,国子监司业王祖嫡在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抛出了一份重磅奏本,不但提出要恢复建文年号,言辞还十分犀利。

革除者,不过使天下后世不复知有建文耳。而千万世之后,宁能以建文之实历为洪武之虚年乎?大书特书,固将不免。与其纪年立史于千万禩之后,孰与今日之为得乎?—《明神宗实录卷一百九十五》

然而这个话题毕竟过于敏感,内阁首辅申时行只能大打太极推手,认为建文年号其实从未革除,当初只是将建文四年七月以后记为洪武三十五年。而在记录此前的史事之时,仍然称元年、二年、三年、四年,只不过前面没有加“建文”二字而已。面对申时行的歪理,神宗表态“建文年号仍已之”,也就是放一放再说。

明神宗朱翊钧剧照

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三月,神宗敕谕内阁大学士王锡爵,让他博选儒臣,准备开馆修纂国史。然而如此一来就有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建文年号怎么处理?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九月,礼科给事中杨天民再次上奏“请改正革除建文年号”。

杨天民这次做了充分的准备,他首先指出当年靖难是“顺天应人”,又以汉文帝继承汉惠帝的故事来举例,表示成祖皇帝的合法性毋庸置疑,即“固不以建文之位号有无为增损”。接着杨天民扯起朱棣本人的大旗,表示恢复建文年号也是成祖皇帝的心愿,因为他老人家当年继位之后,依然称呼朱允炆为少帝,同时以天子礼将其安葬。

而御史牛应元可能觉得成祖还不够分量,更是把太祖朱元璋也给抬了出来,表示建文帝既然受统于太祖,若将其年号革除, “是致成祖以子而违父命也”。而且把建文年号改为洪武,期间政令若有得失,后世之人还以为是太祖皇帝施政不善, “是又致成祖以子而诬父事也”。

朱元璋与朱允炆剧照

礼部官员范谦等人趁热打铁,进一步指出当年太祖皇帝给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都上了谥号,本朝的正牌皇帝就此湮没于历史之中合适吗?而且两百年来稗官野史口沫横飞,民间又有谁不知道建文年号,何必如此自欺欺人?

夫革除云者,欲后世不复知有建文耳。今历年二百,历世十叶,靡不知有建文君者。今日之闻见已不可涂,何况后世天下万世自有耳目,稗官野史各有纪载,欲以建文纪年作洪武虚号得乎?此于势亦有难掩。—《明神宗实录卷二百八十九》

最终神宗一锤定音,下旨恢复建文年号,同时将其事迹附录于《太祖实录》之后,文官们近两百年的努力,终于获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结语:虽然在燕军大兵压境之时,并没有人响应建文帝的勤王诏书,但并不妨碍文官集团对这位失国皇帝的推崇。究其原因也很简单,所谓的建文新政,完全偏向于江南地主集团,朱允炆又怎么会不受文官们的欢迎?

而不论是朱元璋还是朱棣,对于江南地主都极为严厉,所以这些人父传子,子传孙,不停地编造二人的劣迹,同时又对朱允炆无底线地拔高。以至于两百年来虽然朝廷高压禁绝,朱允炆的建文年号和事迹却口口相传,尽人皆知。最终到了文官势力极大发展的神宗万历朝,建文年号得以堂而皇之的恢复。舆论战的威力有多强,看看建文年号就知道了,而这支胡说八道的笔,至今仍然握在某些一脉相承的人手中。

0 阅读:305
评论列表

白夜清欢

简介:若你相信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