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的居民是怎么看气候变化的?”——《珠三角地区社区居民气候变化认知调研报告》发布

CSR环球网 2021-11-29 13:40:21

今年的夏季河南暴雨让郑州、鹤壁、安阳、新乡、洛阳等19个国家气象站日降雨量突破了建站以来的历史极值,超1481万人在此次灾害中受到损伤,直接经济损失逾1337亿元。10月的山西也遭到洪灾侵袭,175.71万人受灾,经济损失达50.29亿元。极端天气给两地人民带来巨大的人身和财产损失。可是今年10月在广州、佛山和深圳开展的“珠三角社区居民气候变化认知调研”却发现,珠三角社区居民普遍认为极端天气带来的影响主要集体中在出行和身心健康方面,人身与财产安全仅排到第三位。此外,相比极端暴雨或持续降水,珠三角居民会更关注高温天气的影响。

2021年11月27日,在广州市天河区未来社举办的2021年丰年庆主题论坛上,这份由广东省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与万科公益基金会发起的《珠三角地区社区居民气候认知调研报告》正式对外发布。

气候变化,一个熟悉的陌生词。

几乎所有受访者都听过‘气候变化’、‘碳达峰’、‘碳中和’等气候变化相关的名词,可是在我们的调研员进一步追问后发现,大家提到气候变化时,联想到的都宏大的、发生在远方,比如海岛淹没、北极冰盖融化等事件,而没有与自己的日常生活建立关联。‘气候变化’成为珠三角社区居民熟悉的陌生词语。” 千禾社区基金会环境项目总监何昕说。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AR6)显示,人类活动引发的气候变化已经在影响全球所有地区所发生的许多极端天气与极端气候事件,包括热浪、强降雨、干旱、热带飓风。具体而言,气候变化已经造成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等地区极端高温、极端降水的频次增加。珠三角地区居民虽较多听说过气候变化,但未来仍需加强对其的深度了解。

储备应急物资,成为社区应对气候变化的途径之一

在近三年里,珠三角居民应对当前的天气情况做了许多自我尝试,比如留意或主动获取极端天气的讯息与知识(67.1%)、主动躲避极端天气(60.6%)和购置防晒装备(40%)。此外,购买低耗家电用品也是应对措施的主流, 35.8%居民会储备饮用水和干粮,27.9%居民改善家中排水系统、29%居民种植花草树木来应对高温天气,少部分人(12.7%)购置了发电设备。面对极端天气已经采取的应对措施,留意天气、主动躲避、储备应急物资(包括家电、日用品、医疗物资和粮食)构成珠三角社区居民三种主要应对路径。

对于自身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自我评估发现,一半的居民认为自己家庭有一定的能力去应对气候变化。受访者认为其家庭或个人储备最为充足的是了解预警资讯的渠道和方法(35.2%)、家中有青壮年劳动力(31.73%)以及互助的社会资源(30.38%)。

谁是应对气候变化的责任主体?

珠三角受访者普遍认为政府、科研机构和公众是应对气候变化责任的关键主体,企业和媒体在“非常重要”的认知层级上占比较低,而“比较重要”的比例相对较大,商业机构和媒体发挥的作用的公众印象在认知中不是核心责任的优先选项。

珠三角居民已有采取应对行动的紧迫性,也有作为公众是主要应对责任主体的意识,超五成受访居民认为将适应放在措施的重要地位,对于气候变化的影响,除了应急处理(如排出家中积水),有七成受访者觉得居民应该在平日做好适应工作,如种植花草树木或开空调调节室温。

在社区集体层面,居民最能接受应对气候变化和气候教育的三大公众活动形式是共建花园(57.5%)、读书会(50.2%)以及观影活动(50%)。

广东省气象部门专业技术总师、广东省气候中心研究员杜尧东认为,该报告是国内少有的针对社区层面研究气候变化感知及适应行动的报告。现有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对珠三角地区的影响体现在极端气象灾害频发、水资源安全风险加大、海平面加速上升、基础设施受损严重、能源供需矛盾加剧、人体健康隐患增加、生物多样性减少等方面。社区是防灾减灾、气候适应的前沿阵地,报告中关于居民对气候变化感知和气候变化对社区的影响等成果,对做好灾害防御规划,增加灾害防御意识,采取气候适应行动,充分发挥社区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0 阅读:4
CSR环球网

CSR环球网

公益思维+商业逻辑=更美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