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孩子为什么喜欢音乐治疗?

诸葛康康 2024-08-06 17:35:32

本文来源: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部

什么是音乐治疗

音乐治疗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以音乐治疗学、心理学、临床医学和康复医学为理论基础,以人本主义思维为指导思想,对每门学科有高素养、高要求的交叉学科。

儿童音乐治疗的意义

促进儿童健康、交流和表达;改善身体、情绪、认知的社会功能;消除不良症状、提高自我觉察力;促进人格转变和适应社会生活;激发患儿对音乐的潜能,培养患儿的音乐技能;丰富儿童的日常生活。

原来“音乐治疗”课不是我们想象中的让儿童学习音乐知识或技能,而是一种以全新形式对特殊障碍儿童心理和神经生理干预治疗的新技术。下面我们来看看音乐治疗对孤独症儿童究竟有什么优势。

1.孤独症儿童对音乐有着独特的敏感性

孤独症儿童对某些声音比较敏感或者对音乐比较感兴趣,甚至有些孤独症儿童有着超过正常儿童的音乐天赋。治疗师常常可以利用他们的这种特点设计音乐训练内容,发挥其他训练无法替代的作用。

2.促进孤独症儿童非语言沟通训练的敲门砖

对于缺乏眼神对视又无语言的孤独症儿童,如何诱发这些儿童的关注度和非语言性交流愿望(如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等)是一个难点,但音乐的特质可以改善儿童的情绪,让儿童更容易融合在与老师沟通的氛围中。音乐治疗师会根据孤独症儿童的兴趣和情绪状态即兴弹奏以疏导其紧张、烦躁不安的异常心理,使他们对外界产生兴趣,并愿意与他人互动,模仿老师肢体节奏律动,提高肢体语言能力,再激发语言的习得。

3.对孤独症儿童独特的语言训练作用

德国音乐学家Heinrich Schenker 指出,音乐和语言存在颇多共通点。人类的语言与音乐听觉、发声系统是共享于听觉系统的,所以,要提高孤独症儿童的语言能力,就不可忽视听觉的训练。其中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促进听觉训练: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最先要解决对声音的分辨,即对不同人声、音色、音高及发音方向等的感知觉;继而是发音器官的控制力。音乐治疗师通过弹奏不同材质和音域的乐器和旋律,训练儿童的听觉辨别能力;逐渐过渡到辅助儿童模仿敲击小乐器,并按照指令弹奏发音。

(2)促进口语沟通——歌曲接唱:许多研究和临床实践证明,孤独症儿童易于接受通过唱歌的方式来学习,从而转化成为语言的学习,比如音乐治疗师可以把一句歌词最后一个字空缺,等待儿童主动地来接唱,并在唱歌时把空缺的最后一个字填上,这类方法有助于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和进步。

4.促进孤独症儿童身体协调的训练

不少孤独症儿童喜欢治疗师现场演奏的治疗模式。现场演奏音乐可提供一种强有力的视觉冲击力和调动儿童互动的积极性。音乐治疗师随着音乐示范体态律动,带动孤独症儿童感受音乐节奏并模仿律动,可以调动他们发展听觉和节奏感,协调肢体的配合能力,并与老师交流互动。

5.促进孤独症儿童情绪调控训练

情绪不稳定是孤独症的主要障碍之一,治疗师可以利用音乐的要素——不同力度的音量达到调整孩子情绪的目的。比如治疗师喜欢用打击乐器(鼓)来训练孤独症儿童的情绪,使“鼓”的演奏成为疏泄负性情绪、促使某种过分强烈的情绪得以宣泄、疏导甚至升华,来调整、培养孤独症儿童健康向上的良好情绪。

儿童音乐治疗适宜人群

音乐治疗可运用于特殊儿童领域,如脑瘫、孤独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俗称“多动症”)、语言障碍、学习障碍、心理障碍等儿童和青少年,对他们进行干预,尤其在运动、肢体协调、社交、行为管理、情绪控制、规则意识、语言环境诱导、共同注意等方面疗效显著。

开展形式

音乐治疗课程形式有个体和集体音乐治疗。音乐治疗的方法主要有奥尔夫音乐治疗、体感音乐治疗等。

个体治疗:根据各类障碍儿童的功能、特点及家属期望,有针对性地计划和实施音乐治疗的课程。

集体治疗:根据各类障碍儿童的特点,对情况相近的儿童一起制订计划和实施音乐治疗的课程。集体课的实施也可以增加儿童的社交能力和促进其行为规范。

体感音乐治疗:通过“身体感知音乐”的方式,经过物理换能转换成振动,通过“骨传导作用”和心理、生理的双重刺激,有效提高对儿童的听觉、触觉、联觉的刺激,对患儿的听觉、触觉、联觉进行训练。也能有效安抚患儿的情绪。

音乐治疗作为一门充满活力的新兴学科,可让发育障碍儿童在治疗过程中产生一系列生理、心理的变化从而达到治疗干预作用!

作者:张可望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审核:郝 燕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主任医师

0 阅读:23

诸葛康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