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真兮解读】记住不要对一个人太好

王真兮情感 2024-09-25 18:55:45

知乎上看到过这样的一个问题:“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意识到不要再扮演老好人的角色?”评论区有个高赞回答:“当我的好变成理所当然的时候。”人际交往中,老好人常常陷入一种困境。他们倾尽全力帮助他人,付出时间和精力,却未曾料到收获的不是预想的感恩,而是接踵而来的麻烦。想要拒绝,又碍于情面拉不下脸来;想要妥协,又满心的委屈。或许在经历世事后,才会明白: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不是被需要,而是被尊重。

一、无原则的付出是场灾难

生活中,无原则的付出往往会引发别人的贪欲。在单位顺手做了一些琐事,同事便一股脑地把杂活都扔给了你。和朋友聚餐,开始没有实行AA制,你的一次慷慨大方,后来渐渐地便被默认为由你买单。邻里之间,本是好意帮忙接送孩子,一开始邻居还很感激客气,久而久之,这帮助却成了理所当然,一旦你有事接送不了时,便会招来埋怨和不解。

“升米恩,斗米仇”,这句古语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微妙。人们往往容易对偶尔的善行心怀感激,却对持续的付出习以为常,甚至稍有不如意便心生怨恨。总以为善意的付出,别人会铭记于心,可现实未必如此。

二、善良不该成为软肋

正如作家三毛在去法国留学前,母亲叮嘱她:“吃亏是福。”所以在求学期间,三毛主动揽下了宿舍的卫生,时常还帮室友铺床叠被的。以至于室友们开始随意的使唤她,把她衣柜里的衣服也随意拿走穿借。更离谱的是,有次室友犯了错,竟想让她去顶罪。三毛全身心的付出,却并未得到应有的尊重与感激。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并不在少数。有时候,“脾气好”、“好说话”这些标签,反而可能成为别人伤害你的利器。你越是隐忍,他人就越发觉得你是个没脾气的软柿子,谁都想上来捏一下,从而肆无忌惮,得寸进尺地欺负着你。善良的“老好人”,他们习惯把他人放在自己前面,不惜牺牲自己来满足别人。

在心理学上,这种行为被称为“自我忽视”,指个体习惯性地忽视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其实他们未必不清楚这样的行为不好,却总在担忧别人的看法,害怕发生矛盾和冲突。所以,常常一边陷入自我的内耗,一边又持续的付出。即便内心也是抗拒的,可拒绝的话到了嘴边,还是没能说出口。长此以往,这种违心的付出,势必让自己透不过气来,筋疲力尽。

三、你无法取悦所有人却可以成为更好的自己

没有人能救你于水火,除了你自己。那些“伤人的话”,“不讨喜的事”都要由你亲自来说,亲自做。想要停止人际关系中的内耗,走出困境,不妨做好以下三件事。

(一)为关系“减负”

认识到并非每一段关系都值得全力以赴,学会辨别并珍惜那些真正值得投入的情感。同时,看清人性,摒弃了“我对别人好,别人就会对我好”的期待,要知道人性的底色往往是贪婪和索取,懂得感恩和回馈的人,少之又少。想要以人心换人心,也要把真心留给真正值得的人。

(二)捍卫自我边界

在尊重他人的同时,也要学会尊重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在答应他人之前,要衡量下自己的时间成本,不要做超出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事情。勉强做了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不仅无法达成预期效果,还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困扰和麻烦。当朋友频繁找你帮忙时,却丝毫没有一点回馈的意思时,你就要掂量清楚。不把你的时间当时间,不把你的精力当精力,时间久了,关系必然失衡。停止单方面的付出,及时的止损才是最好的选择。

(三)爱自己的前提是看见自己

王尔德所言:“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我们不仅要理解自己,更要接纳并尊重那个不完美的自我。允许自己为第一顺位,而不是总是忽视自己的感受。勇敢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与情感。我们永远无法取悦所有人,却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最后

网络上有个热词,叫“讨坏型人格”。所谓讨坏型人格,指那些始终把自己的感受和需求置于首位的人。他们敢于拒绝任何人的不合理请求,绝不会过度委屈自己去成全他人。在他人眼中,这或许让我们变得“不好说话”,但能够帮我们筛选出真正的朋友。一段健康的关系,在于相互间的滋养,而非是单方面的灌溉与干涸的等待。愿我们用心的付出换来的不只是一句“你人真好”,而是能够被他人记在心里。愿我们都能拥有爱他人与爱自己的能力。

0 阅读:1

王真兮情感

简介:情感挽回 情感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