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曾很常见的“狗婆蛇”,爱晒太阳见人就逃,为何变得很少见?

狸猫之一的动物圈 2024-10-13 11:42:44

信息来源于Animal Diversity Web,iNATUALIST,科普中国。

路边的四脚蛇

狗婆蛇、山龙子、四脚蛇、中国石龙蜥、猪婆蛇、石龙子、石龙蜥、山弹、泉龙……

无论你们那边叫什么,在过去的农村地区,几乎说的都是同一个物种。我这边管它们叫“狗婆蛇”。“狗婆蛇”看起来就像是一条长了4条腿的蛇,但是更肥胖一点,身体的侧面有些红色斑点。只要稍微有些风吹草动,它们就会瞬间没了影子,速度快得令人费解;平时则总能在阳光明媚的开阔地带看到它们仰着头晒太阳。

是一种警惕性和松弛感并存的物种。

但同时它们却又不够聪明,无论是小孩还是大人都能抓住它们。很多小孩甚至会给它的身上绑上绳子,像遛狗一样遛它,感受着“狗婆蛇”企图逃走带来的牵拉感。不过我是不太敢碰的,因为怕被咬,都是别人抓到了借我玩的。据其他小孩的说法,被它咬有种被夹子夹到的感觉,微痛但不会受伤。

大部分的大人看到“狗婆蛇”都不会去管,因为他们知道“狗婆蛇”会以各种害虫为食,是益兽。但也有大人会抓“狗婆蛇”去吃,据说吃起来像肉比较松散的蛇。

但如今,它们那纵横田野的身影似乎消失了。虽然不至于完全看不到,但跟上个世纪那种满地跑的景象比,确实是少见多。

石龙子

“狗婆蛇”的学名是中国石龙子(Plestiodon chinensis),它们的体长为13-35厘米左右,身体十分结实,周身遍布细密的鳞片;头部宽阔,吻端圆凸,眼睛在头的两侧;舌头短短的,但也稍微有分叉;其身体是浅黄铜色,侧面有红色斑点腹部呈淡白色。

中国石龙子的后肢相当有力,能快速奔跑并改变前进的方向,其奔跑最快时速可达15千米/小时,难怪总是一溜烟就没了踪影。它们跑动的同时也能用尾巴保持方向。

中华石龙子是昼行性地栖型蜥蜴,它们作为变温动物,其活动的强度跟温度有明显的关联。它们在22℃―38℃的温度内会积极活动,最喜欢的温度是33℃―38℃。它们是肉食性的物种,经常会在路边,草地里,田地中趴着不动,等待猎物出现了再“咻”地冲出来。它们在不同季节的食性不同,春季温度还没那么高,因此就吃些好搞定的猎物,比如鼠妇、步行 、金龟 、蚂蚁、蚯蚓、各种幼虫;到了夏季,它们的实力大幅提升,开始也能吃些小青蛙、北草蜥仔蜥等脊椎动物。

中国石龙子的模式种发现于我国,因此被冠以“中国”开头,其在我国广泛分布于华南、华东和西南地区,海南和台湾两个岛也都有分布。但它们并非我国特有物种,在国外还分布于越南。

其常见于低海拔的山区和平原,尤其是人类的耕种区,毕竟这附近的食物很多,很多物种会被人类种植的作物所吸引,因此小时候的农村地区它们真的非常多。

重要性

2000年8月1日,中国石龙子就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就是所谓的三有保护动物。后来中国石龙子还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的低危(LC)行列中。

中国石龙子受到保护,除了数量减少,主要还是因为它们对生态的巨大贡献。其对控制害虫数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它们还能成为许多物种的食物,因此是相当中坚力量的物种。

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有记载:“蜥蜴味咸,性寒,有小毒;利小便,破石淋便血,消水肿、阴溃,滑窍破血”,它们被认为具有药用价值。当然《本草纲目》是具有时代局限性的,但在当代的中医学中,中国石龙子也被认为有药用价值,其成体去内脏干燥后加工成的中药材具有解毒、散结、行水的功效;新鲜的中国石龙子去掉内脏跟猪瘦肉一起炖汤,被认为可以治疗小儿虚弱、疳瘦等情况。

另外,中国石龙子因为其憨厚的外观和较低的伤害性,也成为了不少的宠物选择,在异宠市场有一定的地位。

现代基因研究表明蜥蜴和蛇是一个类群,蛇由蜥蜴进化而来,因此研究中国石龙子也对蜥蜴和蛇的物种演化提供了线索。

为何变少见了?

如此重要的中国石龙子,如今为何变得很少见了呢?

其药用价值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人们以前拿个箩筐就可以收集到特别多的中国石龙子,他们会将中国石龙子当作野味吃掉,但中国石龙子也没多好吃,大家吃它们主要还是因为药用价值。很多人不光是自己要吃,甚至想要以此谋利,大肆的捕捉中国石龙子,导致中国石龙子的数量锐减。

另外,导致它们变得少见的一个很常规的原因是栖息地的退化和农药的滥用。人类不规律且频繁的开发活动,导致动物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到破坏,中国石龙子及其猎物的数量自然都减少;人类过度的使用高效用但高风险的违规农药,导致中国石龙子因吃下了含有农药成分的昆虫而死亡。

这些因素都让中国石龙子在农村地区变得销声匿迹。

0 阅读:412

狸猫之一的动物圈

简介:这里是轻松简单的动物微科普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