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凯湖“告急”!大白鱼的捕捞方式,让俄罗斯都无语了!

粉樱语 2024-12-12 18:40:50

兴凯湖,这颗位于中国与俄罗斯交界地带的璀璨明珠,是东亚地区最大的淡水湖。它坐落在黑龙江省三江平原的东南部以及俄罗斯的滨海边疆区,湖面大致呈圆形,北部较为宽阔,南部相对狭窄,总面积达到了 4830 平方公里。

兴凯湖的景色如诗如画,湖水波光粼粼,四周绿树环绕,这般美景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兴凯湖不仅拥有迷人的自然风光,还孕育着丰富的水产资源,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兴凯湖大白鱼。兴凯湖大白鱼,学名翘嘴红鲌,属鲤科淡水经济鱼类。

其身体细长,颜色如白玉般纯净,故而得名。这种鱼生性凶猛,是典型的掠食性鱼类,主要在水体的中上层活动,以其他鱼类为食,同时也会捕食水面上的昆虫和小型动物。

兴凯湖大白鱼的生长有着独特的规律。一般来说,雌鱼在三岁时达到性成熟,雄鱼则在两岁时性成熟。

每年的 6 月至 8 月,是它们的繁殖季节,此时它们会在水流缓慢的河湾或浅水区进行繁殖。孵化后的幼鱼通常会在湖泊沿岸和支流河道等水流较缓的区域生活。

兴凯湖大白鱼之所以能成为“四大名鱼”之一,与兴凯湖的优良水质密不可分。兴凯湖的水质清澈,几乎未受到污染,这主要得益于湖区较少的人为活动。

此外,湖区的气温较低,湖面每年有近半年的时间处于冰封状态。在这段时间里,大白鱼的生长速度较为缓慢,而正是这种缓慢的生长过程,使得兴凯湖大白鱼的肉质更加鲜美。

然而,兴凯湖大白鱼的美味却给它带来了灭顶之灾。由于其肉质鲜嫩,遭到了大规模的捕捞。

早在上世纪 50 至 70 年代,大白鱼的捕捞量就占据了总捕捞量的 70%至 90%。在距离产卵场上游 7 至 8 公里的洄游线路上,人们设置了大量的渔网,这严重影响了大白鱼的繁殖。

从 1975 年开始,这种过度捕捞的现象一直持续到 1992 年,导致白鱼滩的产卵场在繁殖期内几乎看不到大白鱼的身影,兴凯湖的大白鱼资源几近枯竭。据相关资料显示,这些渔网的总长度惊人,竟然达到了 800 多公里,大量处于产卵期的大白鱼因此被捕捞。

兴凯湖大白鱼的捕捞量逐年减少,个体长度也在不断缩短。这种过度捕捞的行为,不仅对中国境内的兴凯湖大白鱼资源造成了严重破坏,也对俄罗斯境内的大白鱼资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中国境内,由于过度捕捞,兴凯湖大白鱼的数量急剧减少,巨型大白鱼已极为罕见。不过,偶尔仍能捕捞到一些巨型个体,这是因为俄罗斯境内的繁殖个体游入中国管辖的兴凯湖觅食和繁殖时被捕获。

由于中国境内的翘嘴大白鱼被大量捕捞,导致小型鱼类的天敌减少,这些小型鱼类因而大量繁殖。随着小型鱼类密度的增加,又吸引了翘嘴大白鱼前来觅食,结果不少大白鱼又难逃被捕捞的命运。

这让俄罗斯方面感到颇为无奈,毕竟鱼类的自由游动难以控制,而这种情况并不属于越界捕捞,是难以避免的正常现象。为了保护兴凯湖大白鱼这一珍贵的鱼类资源,近年来,许多地方都开始实施禁渔期政策,兴凯湖也不例外。兴凯湖的夏季禁渔期为 35 天,在这期间,禁止一切生产性捕捞和垂钓活动。

这一举措为大白鱼的繁殖和生长提供了宝贵的机会,希望能够帮助兴凯湖大白鱼的种群逐步恢复,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兴凯湖这片古老而神秘的水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据历史记载,兴凯湖自西周时期起便是中国版图内的内陆湖。

在唐代,它被称为“湄沱湖”,到了金代,又有了“北琴海”的美名,直至清代才定名为“兴凯湖”。“兴凯”在满语中意为流向低处,这也反映了兴凯湖独特的地理特征。

然而,1860 年,通过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兴凯湖的命运发生了改变,从中国的内陆湖变为了中俄界湖。如今,中国仅拥有兴凯湖水域的 28%,其余 72%由俄罗斯控制。兴凯湖大白鱼资源的现状,对俄罗斯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由于中国境内的过度捕捞,兴凯湖大白鱼的数量大幅减少,个体也呈现小型化和低龄化的趋势。

这使得俄罗斯境内的兴凯湖大白鱼繁殖个体在游入中国管辖的兴凯湖时,面临着被捕捞的风险。原本在俄罗斯境内相对稳定的兴凯湖大白鱼种群,也因为这种情况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保护兴凯湖的生态环境和鱼类资源,已经成为当务之急。除了实施禁渔期政策外,还需要加强对湖区的管理和监督,减少人为活动对湖区生态的破坏。

同时,也需要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让更多的人了解兴凯湖的重要性,共同参与到保护兴凯湖的行动中来。

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兴凯湖将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家园。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