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两个人能同居19年却始终不结婚、不生孩子?到底是他们太任性,还是这个时代变了?曾宝仪和林明谦,这对“另类情侣”,用近二十年的时间诠释了什么叫做“婚姻不重要,形式不重要”。相比于传统观念,他们的选择更像是一次人生实验——不靠婚姻绑定,不靠孩子传承,靠的是一种极为少见的默契和坦然。这种选择乍看潇洒,但背后到底是一种“清醒”,还是一种“逃避”?
这是林明谦的原话,直接又坦白。许多人对婚姻抱着浪漫的幻想,但林明谦却并不买账。在一次公开采访中,他首次回应了自己和曾宝仪19年来为何不结婚的原因:两个人的关系已经足够稳固,结婚的仪式对他们来说不过是形式,甚至是一种不必要的麻烦。
林明谦还直言,他们选择了丁克生活(即不生育),并看淡生死问题。他觉得生命短暂,与其为了社会的期待或者外界的眼光而去“做规定的事情”,不如专注于两个人的真实感受。“婚姻不会让两个人更幸福,信任才是最重要的。”他说。这样的态度,在如今这个多元化的社会里,虽然不算太稀奇,但像他们这样坚持得如此彻底的,确实不多见。
不过,林明谦的态度也并非单纯的“反婚主义”,更多的是一种个性化的选择。他坦然面对生活,也坦然面对死亡。他甚至说:“随时可以走,没有遗憾。”这种对生死的从容和坦率,在许多人眼里可能有点“离经叛道”,但也体现了他们对人生的一种达观。
如果说林明谦的“不婚观”是建立在性格和理念的基础上,那么曾宝仪的选择,可能还要从她的原生家庭找答案。
曾宝仪的父亲,大家耳熟能详的曾志伟,年轻时婚姻经历复杂。在媒体面前,他曾坦白地承认,自己年轻时的婚姻完全是为了取悦父母,根本没有深思熟虑。最终,他的婚姻以离婚收场,而四个子女也因为他的疏忽而关系疏远。曾志伟多次表示,和孩子们聚在一起吃顿饭都很难,甚至形容自己和子女关系是“四分五裂”。
而对女儿曾宝仪的婚姻选择,曾志伟从未施加任何压力。这种“无为而治”的态度,在某种程度上也塑造了曾宝仪对婚姻的看法——她并不认为婚姻能带来幸福,反而觉得婚姻可能会成为束缚。
曾宝仪的童年经历也十分坎坷。父母在她两岁时离婚,她跟随母亲王美华生活,而父亲的缺席和频繁的绯闻新闻,给她的成长带来了不少阴影。或许正是因为这些经历,让她对婚姻和家庭的期望值降低,甚至产生了一种“抗拒”。对她来说,婚姻可能是一个她想要避免的复杂局面,而不是一个避风港。
尽管两人不婚不育,但曾宝仪和林明谦的爱情故事却绝非“潦草”。相比那些靠着“买房买车”或“家族联姻”捆绑在一起的婚姻,他们的爱情显得纯粹又简单。
林明谦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高富帅”,但却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对生活的豁达态度,赢得了曾宝仪的认可。他是一位知名编剧和导演,和曾宝仪在精神上有着极高的契合度。他们共同经历过数次分分合合,但每次重归于好,都让他们的感情变得更加深厚。
在曾宝仪眼里,婚姻的形式并不重要,她需要的只是一个可以并肩而立的伴侣。而在林明谦看来,真正的幸福不是来自社会定义的婚姻,而是两个人能够和谐共处的状态。这种爱情,抛弃了世俗的条条框框,却更加深刻和真实。
两人之所以能够坚持不婚不育,除了性格和家庭的原因,更离不开他们对生活的独特态度。
林明谦谈到,丁克并不是因为他们厌恶孩子,而是因为他们觉得“没有必要”。在他看来,生活已经足够充实和满足,不需要靠孩子来延续或者增添意义。而面对老病死等问题,他也显得非常坦然。他们的生活规划里,没有传统观念里“子女养老”的期待,而是用更多的自由去填满自己的生活。
曾宝仪则在自己的事业和公益中,找到了另一种生活的意义。她多次参与癌症相关的公益活动,这或许与母亲多次抗癌的经历密切相关。她以自己的方式去影响和帮助他人,展现了一种不依赖家庭形式而活出价值的可能性。
曾宝仪和林明谦的生活方式,毫无疑问冲击了传统的婚姻观。过去,婚姻和生育几乎被视为人生必经之路,而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选择“不婚不育”,甚至有了“躺平主义”的标签。那么,这种选择值得推崇吗?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不婚不育的自由,代表了现代人对个性化生活的追求。但从现实的角度来看,这种自由也意味着在某些问题上必须承担更大的责任,比如养老、医疗等方面的困境。专家指出,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传统婚姻观念正在逐步被淡化,但同时,这也给人们提出了新的问题——在追求个性化的同时,如何更好地平衡个人和社会的责任?
曾宝仪和林明谦的故事,是一种个性化选择的范例。或许他们的选择看似潇洒,但背后的代价和现实问题,也值得每一个人深思。
不婚不育,没有对错,但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买单。你怎么看待这样的生活方式?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