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本海默》,一部高密度人物背景、冗长繁杂的物理学家纪录片!

首席评录官 2024-10-02 14:38:28

《奥本海默》(Oppenheimer),导演: 克里斯托弗·诺兰,编剧: 克里斯托弗·诺兰,主演: 基里安·墨菲、艾米莉·布朗特、马特·达蒙,2023年7月21日在美国上映、2023年8月30日在中国大陆上映、2024年3月1日中国大陆重映的历史传记片 。

在评录官眼中,影片是给观众看的,大部分观众都说好,那就是好片,想多次看,那就是分数很高的好片,经历数十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冲刷,能够长盛不衰、一代代人乐于去看的片,那就是录入人类影史、分数极高的好片,那就是文明。

是否好片、分数的高低,从来不与任何奖项成正比关系,导演是谁也不是关键,因为一个名导演拍的片有好片,也有烂片,同样道理,演员名气和阵容、出资方投入多少都不是关键。

所以,奥斯卡、诺兰、好莱坞的一堆名演员、环球影业的巨额投入,都是浮云。

还有一些所谓影视艺术专家的言语,也许他们的部分人真是专家,但电影不是给他们看的,是给所有观众看的。

影片是否好片,只和影片自身有关,只和大部分观众的感受有关。

奥本海默,二战期间美国曼哈顿计划的负责人,带领成员经过两年时间,成功研制了世上第一颗原子弹,本片是他的纪录片。

在影院看完后,首先的感受是,时间过长,整整3小时,内急的很。

其次,人物太多,大部分人名记不住,姓名、面孔、身份经常对应不上。

第三,对白又多又快,加之翻译过来有些意思难以到位,还没明白过来,已经转到下个场景,无法引起观众共鸣。

还有,明明是物理学家的纪录片,观众们想看的是原子弹的研制过程,加一些男主在学校以及感情婚姻的内容很正常。

但充斥了大量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内容,党派、麦卡锡主义、间谍、听证会等等,观众要知道多少东西才能看明白呢。

更糟的是不按时间顺序,多重时空的来回交织彻底搞晕观众。

而且胶片时而黑白、时而彩色,导演想表达什么,不同的专家有不同的解释,哪种解释说明不重要,起码说明不是象《辛德勒名单》所有观众一看就明白。

传记纪录片本就没有多少趣味性、没有引人入胜的悬疑,加上如此冗长繁杂、高密度的复杂内容情节,观影的中国人,只觉得杂乱和疲累。

或者说,本片不适合大多数国人,不会想看第二遍,也许以英语为母语,熟悉美国近代史和政治制度的人看来,感受会好些。

总之,本片更适合放在大学的档案馆,而不是在电影院播放。

影片也有亮点,那就是配乐,诺兰是少有对配乐极为重视的导演。对大部分导演来说,先拍电影,再后期制作配乐。

而在诺兰的电影里,配乐是前期工作,开拍前,就已经把电影原声做出一个版本,之后诺兰再带着配乐的感觉进行拍摄和剪辑。

抛开电影艺术,评录官建议大家不如去看钱学森等爱国科学家以及我国研制原子弹的相关影片。美国的奥斯卡不会给我们研制原子弹的影片颁奖,不会给我们宣传。

奥斯卡会颁给奥本海默,告知世界第一颗原子弹是美国研制的,能用来威慑日本,也能用在别的不听话的国家身上,就像美国舰队在全世界海洋包括敏感时刻到台湾海峡游荡。

目光再远一些,我们看到,几千年来,从石器到原子弹,科技不断进步,但人性的善恶一直没有变化。

原子弹能结束二战,给世界带来暂时的和平,也能引发新的战争,毁灭整个世界,归根到底,最重要的不是外面的科技和发展,而是在人的内心啊。

评录官:5分,闲时可看

0 阅读:3

首席评录官

简介:篇篇原创,静心感受文图。 字字用心,畅享精彩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