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理论或许能提供最具说服力的解读,那就是量子退相干理论,该理论得到了实验验证的确凿支持。不妨在此稍作阐释。
未曾料到的是,薛定谔构思的“薛定谔的猫”这一思想实验,原意在嘲讽哥本哈根解释的漏洞,却意外成为未来几十年理论物理学界孜孜以求的热门话题。其核心论点在于质疑哥本哈根学派对量子力学在微观领域诠释的局限性,并以此建构一座宏观与微观沟通的桥梁,一端是代表微观不确定性的粒子衰变,另一端则是猫的生死这两种互斥状态。
按照薛定谔的设定,粒子衰变的叠加态透过这道桥梁影响猫的生死,导致其处于一种荒谬的叠加状态。然而,在这一实验构想中,薛定谔忽视了一个明显的缺陷:
那就是,粒子是否衰变是通过盖革计数器这个宏观物体来触发的。换言之,真正决定猫生死的并非薛定谔原先设想的开箱那一刹那的波函数坍缩,而是盖革计数器的测量结果。
简明扼要地讲:猫的生死并不取决于是否有人开启盒子,双眼是否目睹,而是与盖革计数器的测量行为紧密相关。
这实际上也是哥本哈根学派对“薛定谔的猫”的解释,看似滴水不漏,但实则仍存在疑点:
比如,在放入盒子之后,猫是否真的经历过生死并存的叠加状态?为何由微观粒子构成的盖革计数器能导致波函数的坍缩?
针对这些疑问,历史上涌现了无数理论解释,从充满科幻色彩的“平行宇宙”说,到“隐变量理论”,直至目前为止,最为可靠且得到实验支持的解释就是“量子退相干”。
那么,量子退相干是什么?简而言之,一个量子系统的相干性(可以理解为叠加态)会因与周遭环境的量子纠缠而改变,这过程使得原本的量子行为转变为经典的行为模式(即薛定谔方程中的波函数坍缩)。这一过程需要时间,在宏观尺度上,这个时间通常极其短暂。
如果将量子退相干的原理应用于“薛定谔的猫”实验中,实验情形如下:
一个封闭的盒子内,首先放入一个处于衰变叠加状态的量子系统(例如一个可能衰变的粒子),然后把盖革计数器、继电器、锤子、装有毒药的瓶子以及猫一并放入,紧闭盒盖。
在这极短的一瞬间,一系列事件接踵而至:
衰变粒子的环境发生改变(引入了上述物体),并与环境发生量子纠缠,导致盒子内的所有物体(包括盒子本身)都陷入叠加态。
由于量子退相干的效应,这个系统在极短时间内完成了从叠加态到本征态(即确定状态)的转变。
假设粒子处于衰变的本征态,盖革计数器便会触发连锁反应,继而通过继电器落下锤子,砸碎装有毒药的瓶子,导致猫死亡。若粒子处于未衰变的状态,则猫会安然无恙。
这种解释看似平平无奇,曾一度与其他如“平行宇宙”的解释一样,不具备可证伪性。然而,在1996年,法国物理学家塞尔日·阿罗什首次实现了对辐射场介观叠加态的相干性因量子退相干而遭受破坏的定量观测。也因此,阿罗什荣获了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尽管物理学界数十年来的困扰似乎得到了解答,我们仍然不清楚量子退相干背后的深层物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