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援鄂护士周国红:向生命“硬核”喊话
2月12日,医务人员在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前竖起拇指为自己和同伴加油鼓劲。
周国红,2020年最独特的一抹“红”。10个月前,她作为安徽援鄂医疗队的一名队员,因为防护服背后叮嘱女儿好好学习的一句话而走红。如今,她作为一名抗癌斗士,因为向生命“硬核”喊话又红了。
1
年初,武汉疫情告急,各地医护人员“逆行”驰援。身为合肥市京东方医院的一名护士,2月8日晚,刚刚结束晚班的周国红接到了出征令。
她没有丝毫犹豫,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组织信任我,选我出征,一切都抵不过我出征的决心。”她对担心自己的女儿说:“你一直想读武汉大学对不对?武汉现在生病了,如果我们不去治,将来你就没有学校可以读了。”
12月19日,在合肥市京东方医院,周国红准备药品。
第二天一早,周国红随安徽省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奔赴武汉,临行前她向着记者的镜头竖起拇指,姿态昂扬,眼神透着坚定。
在抗疫一线,她担任了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病人中心主任,是那里所有患者的“大管家”。增配生活物资、改善硬件条件、进行心理疏导、开展文化建设……事无巨细,周国红像一只不知疲倦的陀螺,围绕在患者身边,为他们解决生活难题。
12月19日,在合肥市京东方医院,周国红在病房工作。
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为了便于相认,当时许多医护人员都在防护服上写下自己的名字,而周国红的防护服上除了名字,还有想对女儿说的话:@合肥四十五中陈彦然,认真写作业!这句“硬核”喊话很快上了“热搜”,网友纷纷喊话:“这下全国都在监督陈彦然同学学习了,加油!你的梦想一定能实现。”通过新闻报道得知情况的武汉大学校长立即给陈彦然写了一封公开信,勉励她“刻苦学习,几年后能够如愿‘常驻’珞珈山”。
2
3月8日,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宣布休舱,周国红和队友们再次提交请战书,转战到了武汉协和医院的重症病区,直到3月27日返回安徽。让她没有想到的是,迎接自己回家的,除了鲜花和掌声,还有一份甲状腺癌的确诊病历单。其实,在方舱医院工作期间,周国红曾经两次晕倒,多次感觉不适,“感觉就像被人掐着脖子一样难受。”
12月19日,在合肥市京东方医院,周国红在午休时间眺望窗外。
“武汉之战打完了,今天开启我的抗癌之行。”周国红在朋友圈这样写道。而后的日子,她辗转在手术、放化疗、药物临床试验中。
5月8日,周国红进行了颈淋巴清扫和甲状腺切除手术。手术前,她在手臂上写下:“战胜病魔,积极活着,回报社会,感恩大家。”
12月19日,在合肥市京东方医院,周国红向病房走去。
从耳后到前颈,周国红的手术伤口长度足足有30厘米,因为牵扯到神经,胳膊几乎抬不起来。一场康复训练的“马拉松”开始了:她双手抓住松紧带,尽力后仰抬脖子,“起初只能抬一点,唯一的信念就是要能抬头看到天。后来我做到了,蓝天白云真美。”她把抬胳膊的训练称作“爬墙”,家里的玻璃门上贴了一张身高表,她给自己划上一行行小目标,“每天多努力一点,胳膊就能向上多爬一截。”
12月19日,在合肥市京东方医院,周国红在病房工作。
周国红的朋友圈常有她的线上抗癌日记。她给自己吃的抗癌药品优甲乐取名为“乐乐”,把自己求医问药的经历形容为“读大学”。她说,等再做几次放疗观察,就能“毕业了”。
抗癌4个月后,周国红签订了《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书》,“如果说我的人生一定要经历这场浩劫,那我就活得更通透更自然一点。”
3
9月1日,女儿开学,阶段治疗结束的周国红开工了。她重新回到京东方医院的康复科,为患者做康复训练。
有了患癌康复的经历,周国红更能与患者感同身受。每当遇到情绪低落的患者,她都会主动亮出脖子上的伤疤,用自己的抗癌经历给患者打气。
12月17日,周国红在家上网。
她自豪地说:“我最坚强的时刻,恰恰是身体最黯淡的时候。”
从抗疫到抗癌,周国红的2020年硬仗一场接着一场。然而在她看来,她付出了爱,也收获了爱。同在方舱医院工作的同事和曾经的患者一直挂念着她的健康,寄来湖北特产,送来思念、谢意与祝愿。当惯了“甩手掌柜”的丈夫开始学做家务,女儿也愈加乖巧懂事。
12月17日,周国红在小区里休息。
如今周国红对未来有了更多的期待——陪女儿圆梦武汉大学、和家人一起旅行、随时准备“逆行”再出发。
这是12月19日拍摄的周国红(拼版照片)。
其实,女儿陈彦然说出了我们每一个人都想对她说的话:
“周国红女士,请你认真与病魔斗争,请给我们好好活下去。”
二
挥别武汉,她又回到“红区”
一身护士装出现在镜头前,张硕依然戴着口罩,却遮挡不住眉宇间散发出的青春朝气。
9个多月前,她在武汉天河机场挥手作别的瞬间,被记者拍摄的一张照片永恒固定。青春的脸庞、柔弱的臂膀,挑起抗疫重担,感动了无数人。
1
如今,再回忆奔赴武汉支援的一幕幕,张硕眼中仍会闪烁泪花。
除夕夜,刚刚回到山东故乡,来自单位——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空港医院的电话便响起。这是冲锋的号角!
没有犹豫,更来不及享受与家人难得团聚的欢愉,她立即重返工作岗位,剪去长发,成为天津市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的一员。
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空港医院拍摄的张硕(12月18日摄)。
“什么都没想,就是往前冲!”28岁的她,态度坚决,柔中带刚。
初到定点医院武钢第二职工医院,望着病床上一个个期盼的眼神,她的心里挺不是滋味。
清“战场”、划区域、定分工,在天津医疗队共同努力下,一切逐渐步入正轨,越来越多新冠肺炎患者康复出院,拥抱新生。
在武汉,张硕火线入党。
张硕在武汉天河机场向送行的人们挥手告别(3月17日摄)。
“这么短的时间,从青涩到成熟,变成一个战士。”
52天并肩奋战终有一别。离开武汉前夜,她失眠了。用她的话说,竟比失恋还难受。
天津支援武汉医护人员微信群里,每天都会滚动几百条信息,可收到返程的信息后,群里沉寂了许久。
“大家都不说话。我们就像经历了战争岁月的生死战友一样,那一刻全是不舍。”
这是张硕从武汉返津后休整期满、解除集中隔离准备回家时的留影(3月31日摄)。
在天河机场,特警笔直地守护在一旁,齐刷刷高声喊着“感谢天津,向您致敬”。“我突然就觉得,我有什么伟大,武汉才是英雄的城市,大家都是英雄。”
“当时挥手,是在给整个武汉挥手。今后一定还会再来武汉,但是那个场景不会再有了。”正是这一幕,被定格在了影像中。张硕拿来作为朋友圈封面,用以怀念那段特殊的日子。
网友说,感谢有年轻的你,白衣天使,一路指引,共同闯过风和雨。
2
疫情防控未到鸣锣收官之时,张硕所在医院被确定为经天津市口岸入境人员隔离期内医疗救治定点医院。
回津短暂休整后,张硕又回到“红区”。她所面对的,变为从境外回国的隔离人员。
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空港医院,张硕在戴口罩准备进入“红区”工作(12月18日摄)。
不同于刚到武汉时,防护服穿上身要半个多小时,轻车熟路的她如今10分钟就能穿戴好。她还有个小妙招,将碘伏内涂护目镜,晾干后再佩戴会减少水雾的产生。
这些日子,每进入“红区”工作两周,接下来就要隔离两周。忙碌的“红区”工作与空闲的隔离期交替反复。
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空港医院,张硕在穿防护服准备进入“红区”工作(12月18日摄)。
隔离期间,除了追剧、练瑜伽,长进的还有厨艺。“我做的青椒茄子拌饭可好吃了。”
可“红区”里的隔离人员,依旧令她挂念。
“隔离人员不能出病房,打水、送饭、测体温都需要我们来做。日常照护外,一些隔离人员有基础性疾病,还有心理上的恐惧。”
这是张硕2020年获得的部分荣誉(12月16日摄)。
于是,张硕尝试用“讲故事”的方式,温柔以待。
她给隔离人员讲武汉的故事,讲天津的故事,也讲身边的美食、美景。她最常说“你回家了”,换来的更多是信任。
“就是希望他们知道,回到家、回到祖国,是安全的。”
3
为了去武汉,张硕剪掉留了很久的长发。留在“红区”继续工作,她依旧保持齐肩短发,清爽利落。
“总穿着防护服,我都好久不化妆了。”隔着口罩,张硕笑起来眼睛眯成了月牙。
张硕在公寓休息(12月18日摄)。
从武汉回来后,张硕生活中发生了不少“小”变化。
休假回到家乡,她得到了“隆重”的礼遇——妈妈和姐姐破天荒地一人送上一束鲜花,家里有个大事小情也开始找她商量,身边还有人称呼她“英雄”。
“不太喜欢别人叫我‘英雄’,只是工作换了一个地方而已。”
成长为“大人”的她,也有烦恼。
这是张硕在公寓里的照片墙(12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
比如说,忙碌的日常工作与隔离,让她少有机会逛街、游泳、健身。最关键的是,至今还没有找到合适的男朋友。
“本来工作圈子就小,现在一忙起来相亲见不着面,约时间也难,还有相亲对象觉得护士工作太辛苦。”张硕有些委屈。
但是,这并不影响她对未来的憧憬。
“一切随缘吧,还是先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
这是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空港医院拍摄的张硕(拼版照片)(12月16日摄)。
深夜时分,张硕一个人窝在宿舍,常常会想起在武汉的经历。指尖向上滑动,翻看“战友群”聊天记录,总也看不够。手机内存已满,却舍不得删除。
追起抗疫剧《在一起》,她会哭得稀里哗啦。
“希望疫情快点过去。”言语间,她凝望窗外。春暖花开,定会如约而来。
三
援鄂护士:从“头版”回归平淡
再次见到刘海婷和许国娟,她们依旧戴着口罩,面对患者,冲在一线。
只是,她们脱下了防护服,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从“头版”回归平淡。
1
在空荡的方舱医院里,刘海婷和许国娟身穿蓝色防护服,坐在病床前,许国娟轻轻靠在刘海婷的肩膀上,互相依偎着,雕像一般,身后的窗户里,阳光正努力透进来。
记者镜头下的她们“火”遍全网,甚至“火”到了意大利。
3月10日,两名青海医疗队队员在武昌方舱医院等待出舱时小憩。
3月10日,武汉武昌方舱医院休舱,刘海婷和许国娟自愿报名去做最后的消杀工作,在等待出舱的时候,她们觉得有点累,便坐下来休息了一会儿。
“我可以靠在你身上吗?有点困。”“可以,休息会儿吧。”这一幕便成为经典。所有的疲惫、所有的努力在这一刻化作依偎,时间仿佛也为她们停止。
3月12日,意大利《共和国报》在其头版和脸书账号的封面,发布了这张照片。
然而,在出发去武汉之前,这两位来自青海省海东市的姑娘素不相识。因为疫情,她们成为并肩作战的“战友”,在同一个方舱医院连续奋战了43天,直到休舱。
12月16日,海东市第二人民医院护士许国娟(右)与海东市第一人民医院护士刘海婷重逢时拍摄合影。
生命中,有些人只是擦肩,却铭记心头。
虽在同一座城市,但她们很少有机会见面。“我们会经常在朋友圈互相点赞。”“我会关心她过得好不好,毕竟是生死之交。”
2020年,对她们来说,是极为不平凡的一年。
2
现在,刘海婷终于能留长发、挽发髻了。
10个多月前,她为了奔赴武汉,剪掉了留了20多年的长发。“直接剪到了耳朵这儿,我哭了很久。”26岁的刘海婷用手比划着。
12月16日,海东市第一人民医院内科护士刘海婷准备给患者打针。
这个爱美的姑娘,是海东市第一人民医院内科的一名护士。她话不多,有些腼腆,面对记者的采访,她紧张得脸上红扑扑。
记者到医院时,她正忙着清点心电监护仪、输液泵、除颤仪、呼吸机等设备。从武汉回到工作岗位后,她依旧日复一日认真做着日常工作。
“我们科室的患者大多都是老年人,要求具备过硬的技术和足够的耐心,刘海婷都做到了。”海东市第一人民医院内科护士长马玉琴说。
12月16日,海东市第一人民医院内科护士刘海婷在药房取药。
回忆起当初报名去武汉的场景,刘海婷仍历历在目:“那是2月4日凌晨1点多,接到组建支援湖北医疗队的通知时,我正在医院上夜班。”
“说不害怕或没有犹豫,那是假的。”尽管已知有医护人员被感染,可工作仅3年的她仍第一时间报名。
瞒着父母和男朋友,刘海婷来到武汉。“现在还能想起刚到武汉时,那座城市安静得让人害怕。现在武汉又恢复了生机,真想回去看看。”
12月16日,海东市第一人民医院内科护士刘海婷在病房内为患者拉开窗帘。
“以前总认为这份工作很平凡,现在觉得它很伟大。”通过这次疫情,刘海婷对护士这个职业有了新的认识。
今年下半年,刘海婷拥有了自己的小家。10月4日那天,她穿上精心挑选的婚纱,成为美丽新娘。
12月19日,刘海婷在海东市第一人民医院内(拼版照片)。
她的头发终于留长了,还染上了时髦的奶茶色。“疫情让我明白要珍惜眼前的人、做好当下的事。”刘海婷说。
3
“鸡汤”是许国娟对方舱医院工作最深的记忆。
回忆起方舱医院的点点滴滴,浮现在许国娟脑海的是消毒水的味道、护目镜上的水蒸气、蓝色的防护服……但最令她难忘的,还是患者给她点的那份“鸡汤”外卖。
12月16日,海东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护士许国娟在给患者检查视力。
一天,许国娟从方舱医院回到住处,收到一份特殊的外卖。“你们辛苦了!”患者留下了这张字条。“当时心里特别温暖,感觉再苦再累都值得。”许国娟说。
34岁的许国娟是海东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的一名护士。看到去武汉的通知后,她第一时间报名。当时她的孩子刚1岁7个月。“舍不得孩子,但武汉更需要我。”许国娟将孩子托付给婆婆,奔赴一线。
12月16日,海东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护士许国娟在给患者检查眼睛。
在方舱医院,除了为患者发放药物、食品,测量生命体征外,她还会在空闲时间为患者做心理疏导,“我们就是患者的亲人”。
许国娟手机里至今还留存着她和患者在方舱医院跳广场舞的视频。视频里,她和同事们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动作显得有些笨拙,护目镜上全是水蒸气。医护人员的脸看不清楚,患者脸上的笑容却遮掩不住。
12月16日,海东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护士许国娟在给患者检查眼睛。
如今,许国娟的工作依旧是面对患有白内障、近视眼、远视眼等疾病的各年龄段病患。测视力、做检查、做记录……看似简单的工作,她依旧格外认真、热情。
“活着真好!”许国娟感叹道。这一年,她的家庭有了些许变化。“爱人从外地辞职回来在本地找了份工作,疫情让我们觉得在一起更重要,想花更多时间陪伴家人。”
12月19日,许国娟在海东市第二人民医院内(拼版照片)。
从武汉回来后,许国娟家餐桌上“汤”的出现频率更高了。“希望在平凡的岗位上将温暖传递给更多人。”她说。
四
“开心返校”的学生:特殊一年的别样成长
冬至时节,天还没亮。北京四中广外校区门口陆续有学生到校。
“老师好!”12岁的蔡昊霖看见门口执勤的老师响亮出声。2020这一年,他经历了长达四个月的居家学习。也在这一年,他小学毕业成为一名中学生。
1
2020年6月1日,蔡昊霖与北京百万余名中小学生一样,在经历了“超长寒假”后兴高采烈地回到阔别已久的校园。佩戴口罩,胸前飘扬着红领巾,他与校长挥手致意的瞬间,被摄影师永久定格在照片上。这张表现学生返校的照片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传播。
6月1日,北京小学两位返校复课的六年级学生进入学校时向老师招手示意。
这次复课两周后,北京突如其来的新发地聚集性疫情,再次让蔡昊霖和同学们分开。带着遗憾,他参加了北京小学举办的在线毕业典礼,通过录制毕业视频的方式,与朝夕相处六年的小学校园挥手再见。
“升入中学后,我最关心的就是新学校的操场长什么样。”蔡昊霖俏皮地笑着说,戴口罩的鼻梁上因为打球擦破了皮。从四岁起摸球,他每周参加篮球训练,是个热爱运动的少年。
12月21日,在北京四中广外校区,蔡昊霖在体育课上。
疫情期间,由于学校、运动场馆不开放,他几个月没能正常训练,只能通过网络和队友们一起锻炼。“在家里进行平板撑、俯卧撑、高抬腿等体能训练,每天在群里打卡互相监督。”他说,开学恢复训练后发现,几个月的居家生活还是让大家的体能下降了不少——跑得没有原来快了,运球的时候手感也差了,有的人还长胖了。
12月21日,在北京四中广外校区,蔡昊霖(前)在上英语课。
“现在,我每天最开心的时候就是上午第四节课的下课铃后,冲到操场上去打篮球。”他说,和同学比着冲出教学楼的一瞬间,所有的烦恼都抛在脑后。
2
“今年,我学会了变魔术。”蔡昊霖说,长达四个月的居家生活,让他掌握了不少新技能。
小时候蔡昊霖曾对扑克牌魔术印象特别深刻,但一直找不到时机学习。居家期间,终于有了闲暇时光,他在网上找到了教学视频,陆续学会了十几种魔术。
12月21日,蔡昊霖在家中学习。
“在家给父母变魔术,在网上给同学变魔术。每次表演成功了特别有成就感,表演露出破绽的时候,大家笑成一团,我也很开心。”他说,每天上网课疲劳的时候,他就练练魔术。
今年父母有了更多的时间陪伴他。“他们以前很忙,一般晚上九点多才回家,有时候还要开会。”蔡昊霖说,疫情期间父母居家办公的时间长了,一家人一起烤面包、做饭、看书,关系更加亲密了。
12月21日,蔡昊霖在家中与宠物猫玩耍。
蔡昊霖的妈妈推荐了《阿甘正传》《肖申克的救赎》等经典老片。一开始他觉得画面陈旧,不太愿意看,后来就被精彩的剧情吸引了。他也给妈妈推荐了自己喜欢的悬疑推理电影,母子之间有了更多共同话题。
“12岁的孩子,生长于安定、繁荣的大环境下,对物质上没有太多渴求,喜欢探求质朴、本真的东西。”这位母亲说,疫情让社会发生剧烈变化,不仅让孩子在生活上更加独立,学习上更加自律,也让他懂得了“岁月静好”来之不易。
12月21日,在北京四中广外校区,蔡昊霖(前)和同学一起参加升旗仪式。
“能在风云变化的世界中,有一张安静的书桌太宝贵了。”蔡昊霖说,他知道因为全球疫情蔓延,很多国家的孩子都经历了停课,有的现在还没能复课。虽然互联网很强大,但是人们只有面对面的沟通才最有感情。经历了疫情,他更加珍惜能和家人、同学及老师们每天见面的时光。
3
“初中比小学多了历史课,我特别喜欢。”
升入初中后,蔡昊霖的生活比小学忙碌多了。日常上课、周末打篮球、上辅导班,丰富的安排填满了他的日子。“初中有了一些新科目,其中我最喜欢历史,尤其是隋唐这一段,我被它独特的魅力迷住了。”他说。
12月21日,在北京四中广外校区,蔡昊霖(左二)和同学一起上体育课。
对历史有了浓厚的兴趣后,他从网上找了一些课外书和有声读物。“鼎盛时期的唐朝真的很繁荣,来自不同国家的人在丝绸之路上来来往往。”他说,国家富强才有人民生活的安定祥和。
历史科目的学习,让他对祖国有了新的认识。“以前看新闻只是看新闻,现在有了更多思考。”蔡昊霖说,我们国家有团结一致、万众一心的做事传统,这个优势让我们更能共渡难关,更加温暖地彼此帮助。
12月21日,在北京四中广外校区拍摄的初一四班学生蔡昊霖肖像(拼版照片)。
“2020年,我的成长挺多的。”他略带腼腆地总结道。
“依旧喜欢篮球,但知道了互联网的强大,开始认真学习编程。同时,我还想多学一些历史,多了解自己的祖国。”蔡昊霖说,自己还没有想清楚未来要从事什么工作,但希望能成长为一个有一技之长的人,能为国家、为社会多做点儿自己的贡献。
来源/新华社
文字 / 陈诺、毛振华、白佳丽、央秀达珍、韩方方、赵琬微
摄影 / 张端、刘军喜、韩旭、肖艺九、李然、熊琦、张龙、费茂华、鞠焕宗、陈钟昊
视频 / 杨子春、郝杰、韩方方、陈钟昊 、王普
编辑/全国妇联网信中心 孟芹
◈ 推荐阅读 ◈
重磅!明年全国两会时间定了
这组刷屏了的背影照,让人心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