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国内影视专家、学者以剧话产业,解密中国温暖现实主义题材作品标杆的流量密码,深入探讨如何运用影视文艺作品盘活资源经济,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人民日报》文艺部理论评论编辑室副主编任姗姗表示,《去有风的地方》将文艺与乡村相链接,让观众看到了时代气息,感受到了地域文化特色,体会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将浪漫和青春的有机结合,辅以时代感、烟火气的青春叙事,让青春回到大地上。剧集作为优质内容IP与文旅的双向赋能,给取景地带来流量。地方政府加强规划与后期引导,合理统筹当地文旅优势,建立起了长效机制,呈现长尾效应。
任姗姗表示,文艺创作如何提升品质、讲好中国故事、发挥好精品创作的长尾效应,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任姗姗提到,《人民日报》数据库检索发现,关于《去有风的地方》相关的评论和报道,有多篇文章提及,从侧面折射这部剧的破圈传播和社会价值。去年剧集第一轮播出收官时,《人民日报》文艺版刊登了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的文艺评论。剧集《去有风的地方》带来大理旅游热,以此作为经典案例,多个版面跟踪报道。今年1月1日的《人民日报》上,文艺版推出一期特别策划,回顾2023年影视发展的诸多新现象和新亮点,再次点赞《去有风的地方》的引领性和示范性。今年2月,《人民日报》刊登了云南分社记者采写的深度报道,讲到剧集开播一年以来,给当地带来的变化。
在任姗姗看来,《去有风的地方》之所以能够作为典型案例被反复言说,首先源于作品品质是过硬的,它在传播中不断生长、不断延伸,被媒体不断挖掘。总结回顾《去有风的地方》创作传播的经验,有三个链接是比较突出的特点。
第一是强化文艺与青春的链接。中国文艺有书写乡土的传统,一代代作家是从书写乡土中成长起来的。讲好中国故事、讲好时代变迁中的乡村故事,是新时代文艺创作的题中之义。乡村全面振兴,乡村的生产方式、社会形态、文化观念等等正发生新的变迁。当我们用文艺角度去观照、去书写乡村变革和观念变迁的时候,书写人的精神底色,应当是文艺创作的主题。
任姗姗认为,在《去有风的地方》中,文艺和乡村的链接是有效的,剧中强烈的时代气息、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之美。
第二是青春与大地的链接。关注青春、书写青春,是文艺创作链接大众的一种方式。青春叙事需要警惕一些误区,有些作品写青春写成了青春景观的堆砌,并没有深入到青春肌理,只写一小部分人的局限的青春,而不是大众的青春,只写小风波、小悲欢、小离合,无法聚焦谁的青春和何以青春,使青春偏离了时代赋予的精神气质。
在任姗姗看来,有风小院聚集了来自不同职业、抱有不同想法的年轻人。比如,许红豆在这里寻找自我、确认自我,继而寻找重新出发的勇气。再比如谢之遥,他有笃定和豁达的内心,决定用才智和双手回报家乡,这样的年轻人不是少数。剧集在青春叙事里集中笔墨写蓬勃的创造力,写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怀,用浪漫的笔法写奋斗的主题,让青春回到大地上。
第三是诗和远方的链接。剧集有本身独特的优势,故事性相对完整,可以带来画卷式的沉浸式体验,更容易激发共情。近年来,剧集为赋能地方文旅发展发挥作用。这说明,优质内容IP可以成为激活整个剧集产业链的关键。
任姗姗认为,剧集与文旅的双向赋能,有特别大的发展空间。在《去有风的地方》之外,我们看到很多在取景地拍摄的剧集给取景地带来流量。同时也要警惕,创作简单化、同质化的问题,如果剧集火了,但硬件配套设施、管理接待水平、延展能力跟不上,最终会昙花一现。从《去有风的地方》可以看到,加强规划、后期引导、延长产业链都非常重要,地方政府能够合理统筹整合当地文旅优势,建立长效机制,使优质作品呈现长尾效应。
记者 陶江 整理
文旅头条 图
部分图片来源剧照
责编 马寅瑞
校对 王楚云
审核 李元
终审 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