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东陵大盗”孙殿英,同样也是战场上狼狈的俘虏。最后的珍宝文物流向何处?
土匪出身的“豫东王”
1889年,孙殿英出生在一个普通农村家庭。父母早逝,年幼的孙殿英无法忍受饥饿的痛苦走上社会,成了一名小混混。
1913年,孙殿英投靠了地方军阀张治公。
随后的几年,他在不同的军阀势力间频繁倒戈,用“跟谁混都能得利”的策略一步步扩大势力范围。
1922年时,他已聚拢了两千多人的队伍,自封为“豫东王”。
1924年,借着第二次直奉战争的混乱,他趁机从原本的驻军中脱离,正式摆脱附庸身份,自立山头。
之后他强行占领豫西一带,打劫路过商旅,甚至连朝廷的盐税和地方的商税都敢劫掠。
之后他又把目光瞄准了清王朝最后的遗产——慈禧太后的陵墓。
慈禧墓被掘,珍宝散失
1928年夏,慈禧太后长眠于地下的清东陵寂静无声。
这座昔日庄严的皇家陵寝,早已因清廷覆灭而失去了防护,地上的贵重财物已然被洗劫一空,可地下,埋藏着的无数奇珍异宝,吸引着无数野心家们的目光。
此时,孙殿英的部队刚刚驻扎于遵化。他从部下口中得知慈禧墓中的陪葬品价值连城,便暗自盘算,盗取这些宝物迅速填补军需。
为此,他制定了一个大胆而疯狂的计划:借军事演习之名,全面封锁清东陵,堂而皇之地进行盗掘。
行动开始时,孙殿英用炸药爆破了好几天,竟连地宫的入口都未能撼动分毫。
面对这样的僵局,孙殿英勃然大怒。无奈之下,他请来了风水先生,让他们根据墓地的布局推算入口所在。经过几日的测算和挖掘,他们终于找到了地宫的入口。
只见墓室中铺满了珍珠玛瑙,玉器金银。而正中央的汉白玉基座上,慈禧太后的棺椁静静地躺着。
这样的场景足以让任何人目眩神迷,士兵们疯狂的将周遭金银财宝装进口袋。
有人掀开慈禧金丝楠木的棺盖,而伴随着空气的流入,尸体顷刻腐化,散发出令人作呕的气味。
慈禧嘴中含着的夜明珠,被孙殿英当作至宝保管起来了,这次盗墓掠夺而来的珍宝装满了数十辆马车,每一件都价值连城。
然而,纸终究包不住火。孙殿英盗掘慈禧墓的消息传遍全国,激起了广泛的愤怒。溥仪等清室后裔更是多次向国民政府上书,要求严惩。
但孙殿英深谙世道,他以其中一部分珍宝向国民党高层行贿,从蒋介石到宋美龄,无一不收下了他精挑细选的宝物。这场轰动一时的事件,最终因他的手段而不了了之。
从抗日到叛变,军阀末路
抗日战争初期,孙殿英以一场并不算出色的狙击战为自己挂上了“抗日英雄”的名号。
孙殿英深知,抗日的代价是折损兵力,与其为民族大义拼尽全力,不如小心翼翼地保存实力。战场上,他的部队接连撤退,看似是因寡不敌众,实则是有意逃避厮杀。
随着日军步步进逼,孙殿英逐渐露出本性。他一边对蒋介石和国民党高层大喊抗战口号,一边秘密与日军勾结,寻求自己的生存之道。
1943年,孙殿英带领部队向日军递上降表,成为日军扶持的“伪军”一员。
然而,孙殿英的投降并不意味着真心效忠。对日军,他以保存实力为首要目标,敷衍应对日军的要求,口号喊得震天响,但实际行动中却尽量避免正面作战。
面对八路军和国民党,他常常采取象征性地攻打一两次,随后迅速撤退,甚至直接杀害手无寸铁的百姓,以这些无辜者的人头向日军邀功。
这样的虚伪行径,既让他在敌友两方都备受厌恶,也让他的“伪军”部队成为抗战时期一支毫无信用的军队。
抗战结束后,孙殿英以“曲线救国”的旗号迅速转变立场,投靠国民党,试图再次洗白自己。
蒋介石等人一时需要整合资源,便重新启用了他。孙殿英顺理成章地被任命为新编部队的负责人,继续掌控一支不算精锐却颇具规模的地方武装。
墙中宝藏
然而,风云再变。解放战争的爆发,国共双方的战斗日趋白热化,1947年,孙殿英在豫北地区与解放军交战,兵败如山倒。
残部溃散之际,他试图逃往国统区,却在汤阴被解放军中将韦杰生擒。
落入解放军手中的孙殿英,妄图通过攀谈与吹嘘,拉近与韦杰的关系,称他们曾在太行山共同作战。然而,韦杰对此毫无印象,却对孙殿英“大盗”的名字如雷贯耳。
韦杰敏锐地意识到,孙殿英盗取的那些国宝,很可能尚未全部流失。
怀着一线希望,韦杰开始盘问孙殿英,试图探查珍宝的下落。
然而,孙殿英对这类问题避而不答,一再装作毫不知情。
韦杰决定不再浪费时间,他带兵直奔孙殿英的住所进行彻底搜查。
搜查持续了整整一天,眼看一无所获时,韦杰注意到一堵墙的异样。他上前轻敲几下,墙内的空响让他心头一震。
士兵们迅速动手,将墙壁砸开,赫然发现内里藏着大量未曾销赃的珍宝。
这一刻,孙殿英彻底失去了最后的倚仗。尽管他在狱中试图通过各种方式博取同情,但这一次,没有人再为他开脱。
与罪恶终章
而孙殿英被关押在豫北看守所,最终病死于狱中,曾经的“豫东王”,就这样草草结束了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