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迷爱武侠故事,爱的自然是书中的快意恩仇、儿女情长,而也有人对武侠故事嗤之以鼻,他们反感武侠故事的理由无非是其中剧情过于天马行空,甚至毫无逻辑,事实上这的确是大部分武侠故事的通病,毕竟早期的故事都是以连载的形式发表,难免“想一出是一出”,相对而言,金庸的故事算是逻辑严谨的。
比如“射雕三部曲”这三部作品之间的关联就十分紧密,剧情环环相扣,逻辑十分严谨,不过金庸笔下也有不少一看就让人觉得十分“扯”的设定,比如某些被设定得过于强大的武功。
有一招武功现实中也有,不过那招式平平无奇,可到了金庸的武侠世界观里,那招式却能用来徒手接火炮,着实离谱。
一、被捧上天的武功
事实上武侠故事的核心吸引力就来源于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不过想象力丰富并不等于“一顿胡吹”,若是毫无章法的胡吹,那这故事多半也不会太精彩,读者更喜欢在既定的武侠世界观里展开合理的想象,武侠故事是有边界的。
(段誉剧照)
而金庸自己也意识到了自己笔下的故事中出现过一些不合理的设定,他都没忍住吐槽一番。
比如新修版《天龙八部》第十回末尾的这段描述:“‘六脉神剑’、‘火焰刀’、少林派指法等将内劲凝聚集中,发出而化为毁物伤人的无形刀剑,仅为小说家夸大之言,并非真有其事……本书叙事,多有虚妄想像、夸张之处,盖以‘天龙八部’为名,多有象征抽象,已踏入魔幻之神奇境界矣。”
很明显,火焰刀、六脉神剑等武功就是超出武侠范围设定的存在,它们已经趋近魔幻的程度,这一点其实从六脉神剑就能看出来,书中提到过,这门武功是以一阳指的劲力在指尖形成无形的气剑,说是无形,却有质,等于是“化气为形”,这显然是过于离谱了。
(鸠摩智剧照)
从这个角度来看,金庸会让六脉神剑和火焰刀这类武功在“双雕”时代失传也就合情合理了,这种东西偶尔点缀一下故事无妨,一直存在于故事中,就改变了金庸故事“武侠”的本质,变成了趋近“仙侠”的故事,那便不合适了。
不过很明显,无论是火焰刀还是六脉神剑都不是现实中存在的武功,而本文要提到的那门武功在现实中几乎随处可见。
二、现实与武侠的交融
将现实中存在的东西写进武侠故事,自然是能够给人一种虚实难辨之感,也更容易让读者接受这故事,但还是那句话,凡事都该有个度。
(张三丰剧照)
现实世界中,我们在小区、公园或者操场上都能够看到一些老人们打着太极,他们修炼这门武功自然不是为了与人争斗,也几乎达不到防身的目的,毕竟拳怕少壮,人老了,再怎么修炼也不可能与年轻人一样强壮,所以所谓的太极只是一门用于强身健体的武功,甚至可以说它就是一门健身操。
不过在金庸的武侠世界观里,太极却成了十分强大的存在,甚至会颠覆你对太极的看法。
三、过于强大的武功
在多数人的印象中,太极这门神功是由武当派祖师张三丰所创,事实也的确如此,第一个将这武功命名为太极拳和太极剑的人的确是张真人,但第一个懂得使用太极劲的人却不是他,而是“双雕”时期的前辈“中顽童”周伯通。
(周伯通剧照)
比如这段描述就很直观:“那盘子平平地贴着桌面飞来,对准了一盘烤羊肉一撞,那盘羊肉便向老人飞去,牛肉盘在桌上转了几个圈子,停住不动。原来他使的是股‘太极劲’,如太极图一般周而复始,连绵不断,若在空旷处掷出盘子,那盘就会绕身兜圈。”
不过很明显,周伯通所用的“太极劲”还算是与现实世界中的太极有些相似,仅仅只是以巧劲克敌,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而张三丰后来创出的太极神功则更为精妙一些,或者说张三丰是将它变成了一套系统的武功之后,让它显得更为离谱了。
书中提到过,这太极神功是张三丰结合自己习武百年的经验所创,是一门精妙无比的神功,张无忌原本不敌“八臂神剑”方东白,在短暂地修炼了太极剑法之后便能够应对自如。
而更离谱的是俞莲舟后来在屠狮大会上的一番操作。
当时峨眉派不仅有周芷若这厉害的掌门,甚至峨眉派弟子还几乎人人都配有“霹雳雷火弹”,根据书中的说法这是一种源自西域的火器,那司徒千钟就被这火器给灭了,死状奇惨无比,而这火器到了俞莲舟面前却不好使了,就因为他会太极。
(俞莲舟剧照)
原著道:“就这么心念如电的一闪,两枚雷火弹已先后射到,俞莲舟双掌一翻,使出太极拳中一招‘云手’,双掌柔到了极处,空明若虐,将两枚霹雳雷火弹射来的急劲尽数化去,轻轻地托在掌心。殷梨亭站在师兄身旁,当即双掌一扬,迎着雷火弹接去,待得手掌与雷火弹将触未触之际,施出太极拳中‘揽雀尾式’,将雷火弹轻轻拢住,脚下‘金鸡独立式’,左足着地,右足悬空,全身急转,宛似一枚陀螺。”
好家伙,这是只要功夫深,火炮也能接吗?这段设定与某些神剧里的桥段几乎无二了,这已经不能算是武功,甚至比六脉神剑、火焰刀更离谱,是有些魔幻的程度了。
可以说太极才是金庸全书设定最过分的一门武功,不过也难怪书中之人会视张三丰为武林至尊了,谁让张真人有如此犀利的神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