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世界里有一种常见的认知偏差:人们总倾向于将企业决策解读为道德命题。当京东宣布:将逐步为全职骑手缴纳社保。同日,美团跟进:将为全职及稳定兼职骑手缴纳社保时,舆论场掀起的道德狂欢,恰恰印证了这种思维陷阱。
让我们暂时搁置情绪,用商业逻辑的手术刀解剖这个案例。京东新组建的万人骑手团队确实享受了劳动合同与社保待遇,但这份"善意"并未覆盖旗下达达平台的140万骑手。这并非企业家道德优劣的问题,而是典型的成本核算游戏——按每人每年1万元社保支出计算,达达年度成本将陡增140亿,超过其全年亏损额的十倍。即便是年利润数百亿的京东集团,也无法承受这种违背市场规律的"善意膨胀"。
但,还有疑问。为“全职骑手”缴纳,何为全职?“逐步”缴纳,有多逐步?解释权在京东。全职骑手本就少数,约10%。先缴纳1%,亦是逐步。若如此,便是花小钱搞大阵仗,这棋下的好。
更深层的商业密码藏在劳动定价机制里。当消费者为每单外卖支付5元配送费时,这个价格本质上是市场集体投票的结果。配送系统如同精密的钟表机芯,平台、商家、骑手构成相互咬合的齿轮。任何人为提高某个齿轮的"润滑剂"(如社保支出),都将打破整个系统的动力平衡。
试想京东若全面推行社保政策:骑手单均成本将上涨至12元,这个数字会立即显现在用户支付页面。消费者不会因平台的社会责任感多付1分钱,订单量将随价格曲线自然下滑。最终结果反而是骑手日均接单量从40单降至20单,实际收入不升反降。这种"善意悖论"在商业史上屡见不鲜,从亨利·福特5美元日薪引发的汽车业震荡,到沃尔玛员工福利改革遭遇的供应链危机,都在验证市场规律的不可违逆。
劳动力市场的本质是价格发现机制。当经济上行时,制造业、服务业释放大量岗位,外卖骑手供给减少,单价自然提升;当经济收缩时,涌入的过剩劳动力又会压低配送价格。这个动态平衡系统里,企业家的主观意愿不过是水面涟漪,真正决定水位的是宏观经济潮汐。
我们不妨将社保视作特殊的"人力消费税"。当政策强制企业缴纳时,这笔支出会沿着产业链条传导:企业通过降低基础薪资转嫁成本,消费者为维持服务品质接受涨价,最终形成新的市场均衡。那些看似"良心发现"的社保政策,实质是全社会用隐形成本为特定群体购买保险。这个过程没有道德高地,只有冰冷的价值换算。
消费者在道德剧场里是出色的演员,但在支付场景中立刻变回精明的经济学家。某平台调研显示,当配送费上涨1元,订单流失率高达18%。这种用脚投票的残酷性,构成了外卖经济的底层逻辑。企业试图用道德叙事改写商业规则,就像试图用蜡烛加热整个泳池——光亮夺目却难改水温。
真正的解决方案藏在系统之外。当制造业自动化释放出500万劳动力,当服务业数字化创造千万新岗位,外卖骑手的议价能力自然提升。这不是某个企业家的善举能实现的,而是整个经济生态进化的结果。就像19世纪英国工人待遇的提升,并非源于工厂主的仁慈,而是蒸汽革命催生的新生产力格局。
站在商业演化的长河里看,当前关于骑手社保的争论不过是朵转瞬即逝的浪花。真正值得关注的是智能配送系统的普及率、零工经济法规的完善度、社会保障体系的穿透力。这些系统性变革,才是提升劳动者福祉的可持续路径。企业家的道德表演终会谢幕,但市场规律永远站在舞台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