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行人生》的巨大争议,来自于不同人群对于这部影片的评价和感受迥然不同。
1
中产看完,都对高志垒的经历深表同情以及高度共情,很多人甚至泪洒影院。
但是外卖员这个底层劳动群体却很排斥这部影片,他们觉得以高志垒这样一个曾经的精英,失业之后无奈跑外卖做过渡的人为代表,来讲述外卖行业的故事,非常浮夸,并且没有代表性。
他们有非常充分的批判理由:“高志垒失业前年薪将近80万,在上海买的起房子,女儿上20万一年的国际学校,妥妥的中产精英人设,为什么外卖员的故事要由一个精英来讲?”
其实,这个理由,也对,也不对。
如果只看高志垒的故事,这部电影的确不是一个讲外卖员的故事,而是讲中产跌落,如何自救的故事,只不过这个这个失业的中产刚好去送了外卖而已。
但是如果综合看剧中的其他人物,比如说老抠,他一家四口住在垃圾场边上的老破小屋,家里有个白血病配型成功等钱医治的女儿,天天省吃俭用,衣服坏了用胶带粘,电动车坏了用胶带粘,午饭只吃白米饭……
老抠就是真正的底层外卖员代表,所以不能说因为有一个中产高志垒,就否认这部片子是在关注底层人民。
2
其实《逆行人生》严格来说算是一部群像片,每一个角色都能够代表一部分群体。
有45岁失业的高志垒,投了1000多份简历也没人要,不得不从大厂程序员变身外卖员。
也有极度内卷的“单王”大黑,为了给兄弟还手术欠款而挣钱不要命,在被对他心怀不满和嫉妒的同事暴打一顿之后,满脸血泪地哭着说“太累了,我只想今天过得比昨天更好”。
还有每天晚上要带着女儿一起送外卖的单亲妈妈仇晓敏。
以及为了给女儿凑手术费而极度节俭的“老抠”,遇到车祸腿受伤,竟然为了15000赔偿款选择私了。
至于说,外卖员无法从高志垒身上有共鸣,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因为世界本来就是巨大分层的,一个群体确实是无法完全共情另外一个群体。
3
就像是15000的房贷曾经把失业后的高志垒压得喘过不气,是高志垒失业后最大的烦恼来源。
可是当看到老抠遇到车祸,车轮子离头只有10厘米,但是站起来之后竟然为了15000员的补偿而不顾自己的伤腿。
那一刻,高志垒和老抠的世界出现了巨大的分层。
15000元是高志垒的房贷烦恼,但是有房贷也意味着他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买了自己的房子,能够让一家人居有定所。
而老抠一家是租住在一垃圾场旁边一个老破的小房子里,15000是为了给白血病的女儿凑手术费。
可以说,看看老抠的故事,高志垒遭遇的苦难也不算什么了。
4
还有一个情节也是存在巨大的感知差异。
外卖员觉得一个年薪80万的程序员失业了,怎么可能找不到工作,要去送外卖的地步,肯定是他要求太高了?
但是真正的职场人却感同身受,因为现在40+的中年人真的很难找到工作,这就是残酷的现实。
高志垒45岁被裁之后,2个月投了1300多份简历都石沉大海,难得有面试,结果一听他78年的,面试官直接笑岔气!
那是一种无比嘲弄的笑笑容和眼神,仿佛45岁的人出来找工作就是一个超级大笑话!
有观众说这个情节过于浮夸,但是很多职场人却是看得泣不成声。
我身边也有很多大厂的朋友,曾就职于华为、阿里、腾讯、滴滴等大厂,很多人都曾经是年入百万的高管,都带100+人的团队,但是过了40岁以后,找工作投简历就是直接石沉大海。
最后能够选择的职位真的只有外卖、滴滴和快递。
5
世界就是这样的参差不齐,有些人的穷,是没有存款,有些人的低谷是负债几千万。
所以我们不能对一部电影要求太高,要求精准的照出每一个观众的故事。
人生路漫漫,苦难各不相同,,每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苦难。常觉自己困境, 误以为他人无忧,其实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团乱麻。
就像徐峥导演在回应电影争议的时候说的那样:“拍一部电影没办法让所有人都满意。看完电影以后,每个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不同的观众会看到不同的细节,不同的观众有不同的期待。”
其实作为观众,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不同,看完电影的感受肯定不同,但是不管观感如何,那都是我们人生的映射,都值得我们尊重并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