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一位湖北的郝大爷找到我咨询退休金的事。说起来也是缘分,他看了米米写了很多养老金的文章,就把自己的具体情况发给了我。
他说,干了大半辈子,算算工龄都超过40年了,可领到手的养老金却让他有点失落。
郝大爷1996年就开始交社保,到2023年3月满60岁退休。
这一路走来,他的缴费时间分成两块:视同缴费13.08年,实际缴费27.25年,两项加起来整整40.33年。这段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可以说是见证了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变迁。
数字会说话。郝大爷退休时的个人账户储存额是79701.21元,平均缴费指数0.7234,养老金计发基数8613元。按照现行政策计算下来,他每月能领到的养老金是这样的:
基础养老金2993.22元+过渡性养老金977.96元+个人账户养老金573.39元=4544.57元
看到这个数字,郝大爷觉得心里不是滋味。在他看来,工作了40多年,每月领到手不到5000元的养老金,跟预期差了不少。
其实,养老金的高低,主要受三个因素影响:
1)缴费基数:也就是你每个月交社保时的工资基数
2)缴费年限:包括实际缴费和视同缴费的时间
3)当地社会平均工资水平:这决定了你的养老金计发基数
从郝大爷的情况来看,虽然他的工龄够长,但缴费指数偏低说明他的工资水平并不高。再加上他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影响了最终的养老金待遇。
不过我跟郝大爷聊了聊,他慢慢也想通了。养老金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数字,更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个人职业选择、社会保障制度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体现。而且现在很多地方都在逐步提高养老金待遇,每年都会有一定幅度的上调。
米米认识的另一位退休伙伴来说,他就选择了一条不一样的路。退休后,他把精力都放在了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白天在社区当志愿者,晚上跟老伴儿跳跳广场舞,日子过得充实又惬意。
幸福不能单靠养老金的数字来衡量,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退休后的生活,就像一本新书等着我们去书写,有梦想的人生才会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