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赫有名的司母戊鼎,虽然现在已经被国家博物馆的学姐砖家们改名成了后母戊鼎,但是仍然是目前考古发现的最重青铜器。
世界考古发现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是中国的“后母戊鼎”(原称司母戊鼎),其重量约为832.84公斤,通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这一商代晚期的青铜礼器代表了古代中国青铜铸造技术的巅峰。

在司母戊鼎这样的国之重器上,记载着非常丰富的信息,隐藏着《周易》诞生的秘密。
《周易》一开篇的乾坤二卦,一共出现了六个“龙”字。
比如“潜龙勿用”。
比如“见龙在田”。
比如“飞龙在天”。
比如“亢龙有悔”。
比如“群龙无首”。
比如“龙战于野”。
对于《周易》里的这六个龙字,相传孔子所作的易传《彖》里面直接称为“六龙”。
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
那么,为什么偏偏是六龙?这与司母戊鼎又有什么关系呢?
抱雪斋已经在上一篇说过,《周易》里的龙,特指的是天上的东宫青龙,尤其特指的是东宫青龙七宿正中间的房宿。
房宿,又名龙马、天驷、又与心宿和尾宿合称为“大火”。
青龙房宿,是中国上古天文学最最重要的星宿,没有之一。
最晚1.1万年以前,全球人类第一部圣经《尧典》已经记载“日永星火以正仲夏”,明确表示1.1万年前夏至之时,日躔正在房宿大火的位置。
日躔就是太阳运行所经过的黄道,黄道正好从房宿中间穿过,而且和房宿四星连成的直线垂直,使得房宿就好像一根高高竖立在太阳必经之路上的华表!
如下图所示,黄道从房宿四星之间穿过:

正因为青龙房宿与黄道的密切关系,所以房宿四星也被看成是为太阳神驾车的四匹天驷龙马。

那么,问题来了。
既然龙马天驷只有四颗星,为什么要称为“六龙”呢?
答案就在《彖传》里面。
“大明终始,六位时成”,说的是太阳在黄道上运行,终而复始,在不同的时间点里太阳位于六对不同的方位。
什么叫六位?《淮南子.天文》里面解释得很清楚了,就是十二辰的方位,在天球黄道上是相对的六对,又叫作“六府”。
何谓六府?子午、丑未、寅申、卯酉、辰戌、巳亥是也。——《淮南子.天文训》

房宿本身就是黄道上的标准星,所以在最晚1.1万年以前的《尧典》里就是划分四时的四个标准星宿之一,理所当然也是划分“六府”十二辰的标准参照星宿。
所以《史记.天官书》更是明确指出:
“房为府,曰天驷。”
太阳循着黄道运行,就像是天帝乘坐在北斗帝车上,被黄道上的房宿龙马拉着周而复始,依次经过六府十二辰的方位,所以《彖传》就说“时乘六龙以御天”。
这个“时”,就是黄道上的十二辰方位,按照六府方位划分,就是“六位时成”。

由于“六龙”实际上是指龙马天驷在“六府”方位,所以实际上我们除了可以说六龙,也可以把龙的数量称为四,还也可以称为十二龙。
《礼记·月令》中就规定了天子在一年十二个月里,根据季节变化乘坐不同颜色的马车,龙马、马车和旗帜的颜色如下:- 孟春之月:天子居青阳左个,乘鸾路,驾仓龙,载青旗。- 仲春之月:天子居青阳大庙,乘鸾路,驾仓龙,载青旗。- 季春之月:天子居青阳右个,乘鸾路,驾仓龙,载青旗。天子居明堂左个,乘朱路,驾赤骝,载赤旗。- 孟夏之月:天子居明堂左个,乘朱路,驾赤骝,载赤旗。- 仲夏之月:天子居明堂太庙,乘朱路,驾赤骝,载赤旗。- 季夏之月:天子居明堂右个,乘朱路,驾赤骝,载赤旗。- 中央土:天子居大庙大室,乘大路,驾黄骝,载黄旗。- 孟秋之月:天子居总章左个,乘戎路,驾白骆,载白旗。- 仲秋之月:原文虽未详细提及仲秋天子车马颜色,但据规律推测,应居总章大庙,乘戎路,驾白骆,载白旗。- 季秋之月:天子居总章右个,(乘戎路,驾白骆,载白旗)。- 孟冬之月:天子居玄堂左个,乘玄路,驾铁骊,载玄旗。- 仲冬之月:天子居玄堂大庙,乘玄路,驾铁骊,载玄旗。- 季冬之月:天子居玄堂右个,乘玄路,驾铁骊,载玄旗。
这就是《月令》“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实际上天子是仿照那“时乘六龙”的太阳(大明),在每年十二个月份中驾着龙马巡回周天。
“时乘六龙”的“大明”就是太阳神,为太阳神驾御六龙的车夫叫作羲和。
《淮南子》就说:
「爰止羲和,爰息六螭,是謂懸車。」《淮南子·注》:“日乘車,駕以六龍,羲和御之,日至此而薄於虞泉,羲和至此而迴六螭。”羲和,就是1.1万年以前的《尧典》中的天文官。
帝尧……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分。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
《尧典》中的“日永星火”,特指的就是东宫青龙的房宿大火。
这也说明,在最晚1.1万年以前,中华文明的历法,就是太阳历,是以观测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为标准的历法。
《周易》里面的六龙,同样是这部太阳历的反映。
接下来,我们回到司母戊鼎。
上面同样也有六龙。
注意看,鼎身正中的长方形空白周边,每一面都缠绕着六条龙,如下图所示:


再来看看更加立体的图案,司母戊鼎的每一个面上,都有六条神龙周天运行。

每一面六龙,四面象征的是四时,总计实二十四条龙,对应的是太阳历中的二十四节气。
这是一部铸成青铜的历法。
和1.1万年以前的《尧典》一模一样的四分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