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任命美国教授出任关键反垄断职位,马克龙下场抨击,随即,美国教授宣布“不再担任”。这一回合马克龙拿下一城,欧洲松了一口气。
回看这几天,这则消息直接引起法国政界的不满。
美国教授即将担任欧盟的关键职位,本身就很荒谬吧?重点是,这个职位还是监管美国的大型科技公司。除此之外,这个职位还可以干预《数字市场法案》,直接影响到是否可能恢复欧洲“数字独立”的网络生态系统。
现在搞进来一个美国人,这不就是请狼上门?
更可悲的是,还不是这件事情本身,而是发生时间的始末。
一开始,这项人事任命就该扼杀在摇篮之中。国际社会上的职位,每一次决定都关乎着一个组织,或者一个国家的走向。它和普通的人事变动不同,不是为了养家糊口,说大了,就是关乎国家存亡。
但是,这项任命通过了,还省掉了内部讨论的过程。
说明什么?欧盟委员会完全抛弃了所谓的“欧盟精神”,与获得“战略自主权”的初衷背道而驰。我们不敢说欧盟里的人全部“亲美”,但绝对有“亲美”的高层。
再看事件的尾声,任命一事已经过了好几天,在马克龙发声之前,却没有人出来反抗。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美国势力的渗透,完全避免也不可能,谁又能帮助他人在思想上围上一道铜墙铁壁?
任命不是即日上位,还有几十天的空档,那可是羊入虎口前的关键缓冲地带,欧盟里27个国家,除了法国,都成了“哑炮”。
这又说明什么?欧盟委员会是冯德莱恩掌管,冯德莱恩身后是美国,答案不言而喻。那些国家不敢胳膊拧大腿,说白了,就是“恐美”。
好端端的一个欧洲国家联盟起来的组织,一边“亲美”,剩下的“恐美”,这还能让人怎么评价?不如把自己捆绑好,直接献给美国?
然而,欧洲的希望之光出现了。
先是法国多名高级官员站出来反对,法国外交部长更是直言,“这一人选值得欧盟委员会重新考虑”,后有马克龙评价,中美都做不出来。
结果,我们都看到了,美国教授为政治争议选择退出。
这件事情会到此结束吗?想必不会。
欧盟借人才的资历和表现来搪塞众人,显然没有信服力。
据知情的欧盟官员透露,内部已经出现“冯德莱恩与华盛顿过于亲密”的质疑,并借此,开始怀疑对俄制裁、对华问题等有尾随美国步调的倾向。
在我们看来,这种质疑声为时过晚,但也好过撞南墙。
这件事情闹出的水花可以说是有惊无险,可是欧洲潜藏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治。反思之余,欧盟里的国家还得再复盘一下美国教授是如何摸到欧盟的大门。
“亲美势力”的渗透,这次还有个国籍当标志分辨,可是很多时候,利益冲突下,并不是国籍或是一本护照就可以决定的,而是血液里的热情朝向哪一边。
我们看到,法国此次不惜干涉欧盟的决定,冒着违背“欧盟精神”当了先锋,战果可喜。可是,他能一次成功挡住美国势力的“攻城行为”,还能次次挡住?
法国独木难支,一根筷子和一把筷子的区别,也不难理解,摆脱美国虽难,也不至于大家都躺平。
不然,欧洲的“雄心”在美国魔爪之下,过了这一段时间,还能残留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