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3日下午起,中国大陆的开发者在访问 GitHub 时,开始普遍遭遇一个陌生却明确的提示:“Access to this site has been restricted.”

不同于以往可能由网络波动引发的偶发异常,这一次的技术细节显示:GitHub 已主动将中国大陆的访问状态码由 200 改为 403 —— 这是一种明确的“无权限访问”拒绝,是平台方层面的策略性封锁,是一个信号层面的转折点。
对于无数将 GitHub 视为日常工作工具、社区协作平台、个人成长舞台的中国开发者而言,这不仅仅是一次访问障碍,更是一种现实感的突然降临:全球化协作平台可以在没有预警、没有沟通的前提下,突然切断数百万人的技术生命线。
拒绝中国,影响的是全球开源生态根据 GitHub 的年度报告,中国开发者的活跃度常年位列全球前三,贡献的代码、Issue、PR、文档数量,在许多重要项目中都占据着极高比重。大量 AI、前端框架、基础软件等热门项目,都有大量活跃的中国开发者参与。

更重要的是,不少中国大厂的旗舰级开源项目本身就托管在 GitHub,并依赖其构建国际影响力和开发者关系。此次封锁的影响,是链路中断、协作失联、用户沟通中断等一整条生产与传播链的阻断。
而从 GitHub 的角度看,这种和中国开发者“切割”的行为,其实也等于削弱了自己生态的活力和多样性。当这样一个高参与度国家被排除在开源协作网络之外,全球开源生态也将不可避免地陷入失衡。
这次访问限制带来的冲击,远不止一个打不开的网页那么简单。它动摇的是中国开发者对于“全球技术中立平台”的心理预期,也敲响了对于核心工具、技术生态、协作渠道过度依赖的警钟。
需要讨论的不是替代,而是重新定义“开源安全”这里所说的“安全”,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安全隔离,而是对自身技术命运的确定性把握。
一直以来,开源精神强调自由、协作与共享,这也是开源得以突破地理与国界限制,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的根本。但当“自由访问”本身不再稳定,如何保障这种精神的延续?如何确保开发者不因为某一平台的可用性波动而中断工作节奏和合作链路?这些,才是更需要系统性思考的问题。
构建真正具备自主能力的开源基础设施,不是一朝一夕的工程,也不是靠“赶紧搬家”就能解决的短期动作。它需要基础平台的长期投入、需要本地生态的不断成熟、也需要上层开发者社群的信任积累和协作文化的沉淀。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认为,Gitee 不能仅仅是一个“备胎”角色——而是一个承载着本土开源生态信心、韧性与未来的长期工程。
开源不应只有单点依赖我们不希望看到一个割裂的技术世界。我们尊重 GitHub 为全球开发者带来的价值,也愿意继续在任何可能的场景下参与全球开源协作。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一个健壮的开源生态,不应只有单点依赖。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更多的基础设施建设者,它们未必要去替代谁,而是在关键节点上提供稳定性和确定性,能保证开发者在面对不可控的外部变化时,有可控的选项和有力的备选。
问题的背后,是下一代技术秩序的主动权开源世界之所以强大,是因为它是为数不多能超越国界、制度和文化差异的机制。而当这一机制开始被地缘现实作为工具所利用,原本畅通无阻的通道被人为割裂,我们就必须意识到,问题的背后,是下一代技术秩序主动权的博弈。
我们也看到,包括中国在内,越来越多国家在关键开源组件、模型、框架的掌控上开始强调“自主可控”,不仅是出于技术实力的需要,更是面对不确定世界的必要反应。
开源本身从来不是“免费的”,而这其中,基础设施和平台层的“主场能力”尤为关键。
今天是 GitHub 的访问变动,明天可能是某一主流框架的访问许可变更,后天也许是某个算力厂商的突发限制——我们无法也不该完全依赖于外部短期的、临时的、朝令夕改的友善。
当然,国内持续建设的开源基础设施中,平台、镜像、算力、模型社区等方面已有长足进步。但我们更需要构建的是一种可持续、可协同、可自治的开源能力体系:不再将某个平台视为“唯一协作主场”,不再把“代码上传”视为“完成开源”,不再依赖外部规则来界定协作方式,不再把技术自治当成遥远命题。
这既是挑战,更是一次现实的考验。谁拥有更多基础设施上的选项,谁就拥有更多在风雨来临时的选择权。
马建仓写在最后403,只是一个状态码,也许不久后 GitHub 就能取消屏蔽,但这却为我们敲响了关于未来全球开源的警钟。
真正的问题不是今天不能访问 GitHub,也不是 Gitee 能不能借此机会“大展宏图”,而是我们是否有能力面对下一个“突然无法访问”的基础设施?是否有信心,在门缝之外,也能构建属于我们自己的空间?
国内开发者们需要明白的是,开源不是一扇门,而是一条路。这条路从来都不是由一个平台、一家公司所决定的,而是全球千万开发者在长期协作与信任中共同铺就的。
当开源协作的旧有路径开始出现裂缝时,正是我们重新思考路径结构、夯实本地生态、推动多元参与的时刻。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意味着失去自立的意志。真正的开放之路,从来都是先靠自己,再谈全球。这一次,我们更应该看清楚——我们需要的不只是平台,更是面对不确定性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