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55年中国首次举行军衔授予仪式时,毛泽东深情地提到了红军中的独特英雄们。他们在残酷的战斗中失去了身体的一部分,但未曾失去勇气和决心。在那1052位被授衔的将军中,有13位战斗中肢体残疾,其中谢良少将尤为特殊,是唯一的“独脚将军”。谢良是如何在极限的苦难中塑造出他非凡的军事和文学生涯?他的故事又是怎样启发我们的?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谢良出生于江西省兴国县,1930年加入工农红军并入党,从基层战士逐步晋升至师级指挥官,累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谢良在的早期军事生涯中,他领导部队进行了一次对金溪县城的突袭,该城镇当时由国民党八十八师的一个步兵团驻守。谢良的部队行军六十里,在夜幕中接近敌人。他果断命令发动攻击,成功地在敌军完成防御工事前打了一个措手不及。
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谢良亲自持机枪冲锋,有效地压制了敌军的反击。不幸中弹子弹击中他的肺部,他紧急被送往后方医院进行救治。术后的谢良在医院中度过了漫长的49天,伤口反复发炎,最终发现手术中有碎骨未能彻底清除。
1935年谢良晋升为红五军团第十三师三十七团政委。在重要的遵义会议召开前夕,他带领部队在贵州官渡河附近,成功阻击并牵制了来自四川的刘湘教导师的九个团,历时四天四夜,使红军能够在娄山关和遵义地区歼灭敌军两个师,为红军长征后的反攻赢得了关键时间。
1936年11月,西路军的23师在谢良的指挥下,于甘肃山丹地区阻击了敌军多次攻势。在山丹的激烈战斗中,他不幸左腿重伤,之后一直留在西路军的医疗部接受治疗。
随着西路军在祁连山的战斗遭遇重大挫败,西路军的领导层在石窝会议上做出了艰难的决定。西路军政治部主任李卓然低声宣布,所有伤员和非战斗人员应自行撤退,以免影响部队的机动性。谢良和其他战友们不得不接受这一残酷的现实,开始了各自的逃生之路。
谢良选择了与李屏仁和几名警卫员一同向北走进浓密的森林。这一路上他们忍受着肉体上的痛苦和心灵上的重负,没有人说话,沉默和压抑的氛围让这次逃亡之路更加艰难。
经过几天的艰难跋涉,他们来到了黑河边。面对宽阔的河水,谢良长时间沉思后,决定与李屏仁继续前行,希望能找到中央红军的援助。由于两人的伤势加剧,行走变得越来越困难,他们最终不得不告别自己的警卫员和饲养员,以免连累这些健康的战友。
分别后谢良和李屏仁独自前行,在森林中度过了八天艰难的时光。一天晚上,两人躺在小山坡上,风冷彻骨,饥寒交迫。在极端的困境中,李屏仁提出了一个绝望的提议:用他携带的烟土结束生命,避免被敌人俘虏受苦。
谢良痛苦地同意了这个计划,但李屏仁坚持说,烟土的量不足以让两人同时死去,他建议谢良使用上吊的方式。在李屏仁吞食烟土后不久,谢良试图上吊,却因为伤势和体力的关系,没能成功。
第二天谢良埋葬了他的战友,又一次尝试上吊自尽。就在此刻两名路过的村民发现了他,及时将他救下。虽然受尽苦难,但谢良在被救后重新坚定了生存的意志。他开始依靠一根木棍,跳着走,一手扶着山沟,独自在森林中艰难前行。他的坚持最终引起了一位牧民的同情,尽管初时牧民出于恐惧拒绝帮助,但在谢良坚持不懈的请求下,牧民最终给了他一些食物。
在一次马家军的搜山行动中,谢良再次被捕。在被关押期间他遇到了一名被迫嫁给营长的红军战士。谢良没有责怪她的选择,反而鼓励她记住自己的身份,劝说营长做出善行。这名女战士的良心被唤醒,她答应尽力帮助谢良和其他红军战俘。
最终谢良因伤势严重被送往兰州的陆军医院接受治疗。尽管医生对他的伤口持保留态度,但他最终得到了必要的医疗关怀。谢良的坚强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让他在无数次面对死亡的威胁下都坚持下来,成为了红军中的传奇人物。
1937年的初夏,马禄将他送往兰州的医院,接受进一步的医疗救治。在兰州的康复期间,谢良深刻反思了战争的残酷和生命的意义。他在医院中遇到了多位志同道合的志愿者和医护人员,他们的无私奉献和坚强意志深深感染了他,这段经历极大地丰富了他对战争与和平的理解,也为他日后的军事生涯和政治活动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在1939年,当毛主席得知谢良因战伤失去了左腿后,深感同情,便建议他前往苏联接受更先进的治疗。陈云作为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也迅速批准了这一建议。然而,当谢良途经乌鲁木齐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导致他无法继续前往苏联,最终滞留在新疆。不久后他被新疆的地方势力抓获,关押了四年之久。
在狭窄且阴暗的监狱中,谢良与其他八名残疾的囚犯共处一室,环境恶劣,常有臭虫侵扰。在监狱墙上他用压扁的臭虫涂写“吸血鬼”三字,寓意深刻。囚犯们每天仅能获得两个硬邦邦、含沙的高粱馒头,许多人因饥饿和疾病纷纷丧命。谢良目睹了太多同志的悲惨结局,心中愈发坚定了反抗的决心。
在反思与自我教育中,谢良决定将他的战斗经历与思考记录下来,希望能激励更多人加入到反抗“吸血鬼”、争取全中国解放的斗争中去。虽然他的教育水平不高,但在囚禁期间,他没有放弃自我提升,开始自学《辩证唯物主义》、《共产党史》、《资本论》等重要著作,并借助《俄华字典》自学俄语,积累了大量的笔记,这些都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46年的春天,他手写了一封长信,详尽汇报了狱中上百位战友的困苦生活及具体名单,这封信经由多方转交,终于抵达了周恩来总理的手上。此后毛主席亲自介入,通过外交谈判,确保了包括谢良在内的129名党员及其家属在1946年6月11日获释,结束了长达四年的牢狱生涯。
释放前谢良在困境中未曾忘记充实自我。他向狱中的知识分子和医生杨奋求学,从数学到文学再到政治经济学,无一不学。尤其对《资本论》的研究,他不顾狱中照明条件极差,长时间的阅读让他的视力严重恶化,最终近视度数达到了550度。经过两年半的努力,谢良不仅消化了这部著作厚达两千页的经典,还撰写了超过十万字的读书笔记和感悟。
谢良的学习热情不仅限于理论,他广泛阅读从《史记》到《离骚》,再到《孙子兵法》,并从中吸取前人的坚毅精神。随着知识的积累,他萌生了创作的念头。尽管狱中物资匮乏,言论和行动受限,谢良仍坚持用任何可用的工具记录下自己的想法和创作,虽然前四次尝试都因为种种原因导致手稿被焚毁。
回到延安后的谢良,终于在没有敌人监视的窑洞中,开始了他的第五次创作尝试。这一次他有了更多的自由和安全,可以毫无顾忌地将自己的思想和经历化为文字。1948年1月,历经坎坷的谢良终于看到他的处女作《在新疆女监狱中斗争片断》问世,这本书反响良好,更为他后续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1955年,中央军委对谢良的英勇贡献给予了认可,授予他少将军衔,并委任他担任石家庄高级步兵学校政委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的副政委等重要职务。这些角色充分体现了他在军事教育和策略规划方面的专长与领导才能。
到了20世纪80年代,谢良从军事职务上退休后,没有选择安静的退休生活,而是积极投身社会服务,被推选为中国肢残协会主席。在这一职位上他代表了750万肢体残疾人,更成为了他们的坚强后盾,努力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谢良对工作的热情体现在他每天长时间的工作和对每一封求助信件的亲自回复上,他的行动直接帮助了许多处于困境中的残疾人。
1991年11月28日,谢良因长期病患在北京逝世,享年76岁。他的一生是为国为民奉献的典范,无论是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还是在和平时期对残疾人权益的无私奉献,谢良都展示了难以匹敌的勇气和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