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8月13日0时0分,电影《长安三万里》票房突破17亿。影中的李白,人物形象有些“短粗平”,上下半身的长度几乎一致,被不少网友认为故意丑化抹黑“诗仙”。
在人物塑造方面,《长安三万里》中的李白似乎是个失意青年,整日喝大酒,并时常说着一些漫无目的的狂语。
好像只有李白、杜甫等人在喝醉之后,才能写出好作品。那真实历史上的李白,和《长安三万里》中的李白相差很大吗?
无论是《长安三万里》,还是其他描写唐代或李白的影视作品,都是作者和主创人员基于历史进行合理改编的衍生作,与史料文献肯定有些出入。
其实电影中对于李白的还原度还是比较高的,如本片前半段,李白与高适初登黄鹤楼,他毫不避讳地说出人生理想——“功成名遂,身退得道”。
这点与历史上李白的人生抱负极为相似。
生于盛唐时期的李白,似乎一生与同时代的人的追求有所不同。比如对生存价值的思考、事业与人格的追求存在着深刻的矛盾,这种矛盾激发起他内心较为沉重的困惑与忧患感。
于是他试图通过求仙、寄情山水、饮酒等方式来寻求精神的解脱。
正如《长安三万里》中表现的那样,唐帝国空前繁荣强盛,却又潜伏着各种社会矛盾和危机。
一场安史之乱下来,无数达官贵人抱头鼠窜,往日的繁荣与富庶早已成为虚像。
李白与高适登高望远,说出了自己的抱负,渴望在仕途和人生中都寻求圆满。
但现实却总是事与愿违,从青年时代起,李白为实现他的理想和抱负而奋斗。可虽有满腔的报国之心和远大的报国之志,却总是报国无门。
他曾多次以大鹏自比,如:“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播直上九万里”。
真正的大鹏一日飞行数千数万里,可现实中的李白只是一个待诏翰林,大志不仅无法实现,且因性格傲岸不合群。入长安三年后,李白即遭谗毁,从此只能游山访仙。
但李白一生,自始至终都没有放弃建立伟业的梦想。
安史之乱爆发后,他曾应邀入永王李璘幕府,以“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表达自己的豪迈之情。
可永王军队后来被唐肃宗所消灭,李白受牵连入狱,诗人的理想又一次破灭。
甚至年过六旬的李白,还请求从军入幕,希望能有“一割之用”,却因病在途中折回,未能如愿。
翌年,62岁的诗人便客死安徽。
在李白的一生中,他心里始终有那么一股追求理想的火焰,却被冷冰冰的现实无情拍散。
他找不到出路,且不断遭受挫折,庸俗的社会关系加深这种悲苦愁闷的情绪,为了发泄,李白许多作品中都有“悲愤”的情绪。
为何悲剧电影要比喜剧电影来得更加深刻?正是因为悲与豪的冲突让观众深陷其中。
李白的诗歌同样如此,他虽是一个知名度很高的公众人物。上至天子,下至普通百姓,都是他的拥趸。
正如袁行霈的描述:“就一个作家在其当时所引起的轰动而论,中国文学史上没有谁可以和李白匹敌。他带着惊天动地的神威,以一种震慑的力量征服了同时代的读者。”
当细细研读李白诗文的时候,在那些豪爽、豪气的背后,却有一种异样的感觉。
在李白遗存的900多首作品中,通过检索可以发现,整个文集出现“独”字139次,如独宿、独有、独立、独往、独漉……
在同时期的外人与咱们后人来看,李白交友广泛,所到之处与当地各路人士都有交集,呼朋唤友,饮酒享乐,好不快哉!
李白的好朋友,同为顶级诗人的杜甫,其性格内向,一生几乎不争不抢。
可就连杜甫这样的老好人都能说出:“痛饮狂歌空度日, 飞扬跋扈为谁雄”,何况是性格如此复杂的李白呢?
李白是孤独的,他不是没有朋友,只是大部分朋友只能一起谈天说地,无法真正深交,因为李白说的那些对方不懂,也根本不想去研究,彼此不能直达其心灵。
所以,李白钟情于“独酌”。
《长安三万里》在表达李白孤独的这一点上做得很巧妙,没有通过实际片段向观众展示李白的孤独感,而是通过李白与他人的交谈中,隐喻地表达了李白的那种怀才不遇与时代格格不入的窘迫。
但影片没有说清楚的是,历史中的李白自视甚高,其从政理念和行为与现实相差甚远,以至于屡屡碰壁。
因为李白是一个具有强烈性格意识的人,他说过“天生我材必有用”“虽长不满七尺, 而心雄万夫”。
如此豪言壮语,代表李白绝不甘久居于他人麾下。而他的从政理想是“奋其智能, 愿为辅弼”,又自诩“青云当自致, 何必求知音”。
结果呢?李白充任翰林学士,布衣的身份与他天真烂漫的性格始终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坎。
后来的李璘事件以及参加李光弼军队事件,都十分清楚地反映了他强烈的从政热情、天真地从政理念和行为所形成的强烈反差。
李白这种人做不了好官,更达不到位极人臣的地步,那这样他如何实现自己的心中抱负?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更残酷的是,人们想象中的李白从不为权贵弯腰,可李白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凡人,会在红尘里翻滚挣扎,也会有趋炎附势的一面。
总的来说,《长安三万里》前半部气势恢宏,以诗代入盛唐美景,让人不禁生出了穿越的想法。
后半部分因为经历安史之乱,如李白、杜甫等主角颠沛流离。尤其当李白入了道家之后,时间交错,只能与高适聊聊自己的想法。
但是,高适最终如愿活成了李白心目中的那副样子,而李白面对生活借酒消愁、流离失所。
影片当中,高适说:“人生有憾,但他的诗更精彩了。”
这句话应当是《长安三万里》的主创对李白一生的评价。让观众把李白当作一个普通人对待,这样才能真实且客观评价真实与虚拟中的李白的差距。
参考文献:
[1]胡小健.从李白“酒人”形象探究其狂傲背后真实的内心世界[C]/.饮食文化研究(2004年第2期).《饮食文化研究》编辑部,2004:7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