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万元,这足以购买一台配置不错的手机,然而在小米SU7 Ultra的世界里,这仅仅是为手机添置一块碳纤维前开孔盖的费用。
雷军在直播间里公开表示,不希望大家选择这个版本,但仍然挡不住消费者的热情。
这块小小的开孔盖,究竟蕴藏着怎样的秘密,让雷军如此头痛,让消费者如此着迷?
故事的开端源于对极致轻量化的追求。
碳纤维材料以其优异的强度重量比,成为高端制造业的宠儿。
将这种材料应用于手机,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SU7 Ultra的碳纤维前开孔盖,正是这项挑战的结晶。
它的诞生过程,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
雷军在直播中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
交付的瓶颈恰恰卡在这块小小的碳纤维开孔盖上。
这其中,最关键的因素便是其极其复杂的生产工艺。
一切始于原材料。
碳纤维并非凭空而来,其前身是聚丙烯腈(PAN)纤维。
经过高温碳化,PAN纤维蜕变成高纯度的碳纤维原丝,拥有极高的强度和韧性。
与之匹配的,是环氧树脂基体,它将碳纤维丝束紧紧包裹,赋予其最终的形态。
预浸料的制备是关键的一步。
碳纤维丝束或织物被浸入树脂中,形成预浸料。
树脂含量必须精确控制在30%-40%之间,以保证最终产品的性能。
为了防止树脂提前固化,预浸料需要在-18℃的低温环境下储存。
模具的设计与处理同样至关重要。
模具的材质通常选用轻量化的铝合金或复合材料,其表面需要喷涂脱模剂,以便后续脱模。
模具的结构设计也需经过精确计算,优化分模线,确保成型后的部件能够顺利脱模。
铺层工艺是赋予碳纤维部件最终形状和性能的关键。
预浸料需要根据部件的形状精确裁剪,并按照特定的角度交替铺叠。
0°、45°、90°,这些数字代表着不同的受力方向,也决定着最终产品的强度和韧性。
在高端生产中,自动化铺丝(AFP)或铺带(ATL)技术被广泛应用,以提升铺层的精度和效率。
固化成型是碳纤维部件生产的又一重要环节。
铺层完成的部件会被覆盖隔离膜,并进行真空袋封装,以排除内部的气泡。
随后,部件将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进行热压固化。
热压罐工艺适用于复杂结构的部件,而模压成型则更适合批量生产。
固化时间的长短取决于树脂的类型,从数十分钟到数小时不等。
固化完成的部件还需要经过一系列后处理工序。
去除毛边、打磨接口、钻孔、切割,这些精细的步骤确保了部件的装配精度。
部件表面还会喷涂清漆或UV涂层,以增强其耐磨性和光泽度。
为了保证最终产品的质量,一系列严格的质量检测必不可少。
无损检测技术,如X射线或超声波扫描,可以检查部件内部是否存在孔隙或分层。
力学测试则用于评估部件的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确保其能够承受预期的负载。
碳纤维材料的优异性能使其在各个领域大放异彩。
从高性能车辆的车身面板、底盘、扰流板,到民用领域的轻量化车顶、内饰饰条,碳纤维的身影无处不在。
其高强度/重量比和设计自由度,使其成为追求极致性能和轻量化的理想选择。
高昂的成本仍然是制约碳纤维材料广泛应用的主要瓶颈。
原材料的价格居高不下,热压罐的能耗也十分巨大。
因此,目前碳纤维材料主要应用于高端车型或关键部件。
小米SU7 Ultra的碳纤维前开孔盖,正是这项技术的完美体现。
它凝聚了无数工程师的心血,也代表着对极致工艺的追求。
但高昂的成本和复杂的工艺,也注定了它的稀缺性。
那么,这块4.2万元的碳纤维开孔盖,究竟值不值得?
它的未来又将走向何方?
这或许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
车前草
该关注电车的智驾系统,最终安全被谁控制?最可疑的美犹主芯系统后门暗门布局,在外部势力的极限打压下,又要布局机器人了,下一步就是工矿、货运、教育……。渗透与芯胁迫,不用战争就得投降美犹了,知道美犹早说收复湾湾时,远程点爆台湾制芯工厂,台日德法等高技术产业转移到美国就有后门暗门胁迫,这也是国内类联想形成的原因。→只有自主核心技术的就有了自主权。
谁染霜林醉
一群24小时在造谣的水军点评技术?
云天
想想当年小米手机一块304能吹成什么奥氏体什么的,现在车上东西随便起个潮点的群众听不明白的名字大把得吹
二丫 回复 03-10 15:49
什么叫吹?奥氏体不锈钢,你没上过学吗?人家哪里说错了吗?
Alem95
4.2万不错的手机推荐几部看看,不错在什么地方[得瑟]
芭芭拉
小米手机不赚钱,小米汽车亏本卖,米粉赚大了。小米股票涨,股民赚大了。雷军成首富,他也赚大了!那到底谁亏了??美犹亏了?
芭芭拉 回复 苏趴塞亚紧 03-08 18:17
奥,就是不买小米的人都亏了呗
苏趴塞亚紧 回复 03-08 14:16
你爹亏了,就这么简单
贵在给力
小米固定轮胎的几个螺丝什么时也整一篇文章吹一牛!好像也就剩螺丝没吹了,怎么的?它们不配吗??[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
哈哈。
这个开空不只机盖。下面的电子风扇,气道节后,散热器安装方向全部都不一样了。
用户14xxx32
成本不到5000卖给你4万[得瑟]雷小偷笑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