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早晨,咖啡店里坐满了家长。
有的在低声讨论孩子的学习,有的则拿着手机刷着孩子的成绩单。
田先生坐在角落,听到邻座的一位父亲正在告诉孩子:“你看你总是做不好这件事。”孩子的脸明显刷地红了。
我心想,这种话孩子能听得进去吗?
这位父亲选了什么样的沟通方式?
安全感的建立:从爸爸的一句“有我在”开始从小到大,我们总是说孩子的安全感重要。
可安全感到底是什么呢?
对于不少孩子来说,安全感可能就是爸爸那句“有我在”。
想象一下,一个小孩子怕黑,不敢独自呆在房间里,而爸爸在旁边轻轻说:“别怕,爸爸在这里。”
很多人以为这种话多余,可真正说出口时,却能给孩子一种心安。
孩子相信不管发生什么,爸爸都会在他身边。
即便是在外面受了挫折,也知道回到家里还有爸爸这样一个后盾,有了这样的底气,孩子自然能更自信地面对外部的挑战。
对于那些在每天接受各种选择的孩子来说,独立思考是很重要的能力。
有位朋友告诉我,他喜欢每次孩子选兴趣班时,先问问孩子:“你怎么看这个班?”
这时候,孩子可能尚没有明确的答案,但至少能引发思考:自己真正喜欢和擅长什么。
长期下来,孩子开始习惯于分析自己的兴趣,而不是依赖他人给出答案。
这种习惯在学业和以后的生活中都受益无穷,因为这意味着孩子不再轻易随波逐流,而是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鼓励创新:当爸爸说“大胆试”时小时候,有多少孩子在拆开玩具时被喝止:“别乱搞!”
一个简单的“大胆试”就能改变这样的局面。
有位年轻爸爸说,他看到孩子对新鲜事跃跃欲试时,总说:“没事,试试看。”
这不是放任,反而给了孩子足够的探索空间。
孩子受到鼓励后,会明白失败并不可怕,这样的心态帮助他们在学校做项目、参加比赛时,能勇于提出和实施自己的想法。
最终,创造力成为孩子一大优势,不仅限于学术领域,而是在整个生活中得以体现。
家长都是人,不可避免地会有出错的时候。
有一个例子颇为典型——当爸爸误以为孩子撒谎偷拿东西,查证后发现是误会时,很多人选择回避或找别的借口。
勇敢承认“爸爸错了”却能获得孩子更高的尊重。
这种行为给孩子做了最佳的示范。
以后孩子也开始学会在犯错时不遮掩,而是坦诚面对。
这种责任感不仅让他们更成熟,也让他们在和同龄人的交往中更受尊重。
结尾:从某种意义上说,爸爸的这些话语就像是种子,埋在孩子的心中,每一句都在默默生长。
培育出自信、负责和有创造力的个体。
或许我们曾忽视过这些父子间的对话,却不知它们是孩子生命长跑中的起跑线。
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的一句话,一个动作,都可能是孩子成长中的重要翅膀。
让我们用心说话,给孩子最好的起点,让他们在未来的路上跑得稳,跑得远。
这就是那些简单话语中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