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三姐妹,老大任上海女子军事团长,老二是翻译家,老三80岁还能唱昆曲

紫荆斋 2024-12-12 16:47:46

民国时期,浙江嘉兴出了有名的沈氏三姐妹:性真(亦云)、性仁、性元。

她们虽没有严氏姐妹(严彩韵、严莲韵、严幼韵)的世家背景,也没有张氏姐妹(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张充和)的绝代风华,更没有宋氏姐妹(宋霭龄、宋庆龄、宋美龄)的家族权势,但由于自身的资质和特殊的机缘,在风云激荡的时代洪流中演绎了各自不平凡的人生故事。

沈家有女初长成

沈氏姐妹的家在浙江嘉兴东栅口。

父亲沈秉钧曾中举人,但无心仕途,在嘉兴秀水学堂以教书为业,后入上海商务印书馆任编辑,曾独立校印《资治通鉴》,并参与编纂《辞源》《新字典》。

母亲葛敬琛是家庭主妇,热情爽朗,见人有孤寒疾苦总会倾力相助,被乡民敬称为“热心菩萨”。

这样的父母,自会用心经营家庭。

1894年,长女出生,父母依“真之反面为妄,妄则无所不为,是个坏人”之义,为其取名“性真”;

1896年,二女出生,父母寄望“践行仁爱之道”,取名“性仁”。

在教育女儿时,沈秉钧和葛敬琛严谨与开明并重:女儿很小时,告诫她们“勿说谎”;平日里,女儿大声招呼人帮忙时,必打断制止,勒令她们“走近去说,自己去做”;若遇女儿有过错需要责罚时,就警告“下次再错,要打手心”;

女儿懂事后,从教背对联开始,引导她们熟诵《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和唐诗、宋词、元曲,对她们提出的问题更是耐心解答。很快,沈性真和沈性仁走进学堂,像男孩一样读书识字。

沈氏姐妹(左起:沈性元、沈性仁、沈性真)

在这种轻松愉悦的家庭氛围中,沈性真和沈性仁如鱼得水,身体和心智得到良好的发育。

那时,沈性真思维敏捷,识文断字极快;沈性仁喜好思索,诵读书写稍慢。沈性真遵父母吩咐做起了“补课先生”,每天辅导沈性仁学习。在授与受间,沈性真和沈性仁交流讨论,“你许我是,我诤你非”,建立了亲情之外的深厚友情。沈秉钧和葛敬琛深感欣慰。

1906年,沈家再添女 ,沈秉钧遵“元者, 善之长也”语,取名“性元”。这一年,十二岁的沈性真进入中学。

1.大姐沈性真:与黄郛的相遇,便注定在时代的波涛中起伏

1906年夏天,北洋女子师范学堂监督(即现在的校长)傅沅叔来江浙招考。沈性真一举考中,成为年龄最小的学生。

北洋女子师范学堂位于天津,由清廷直隶总督袁世凯创办,后来许广平、邓颖超等都曾在此就读。

沈性真师从傅沅叔学国文,跟董国宾、孙师郑、邓和甫学文史,随张蔚西学地理……性真聪慧,每次考试都能拿到十元最高津贴。但1910年即将毕业时,她因参与学潮被批评后愤然离去,随后转读苏州英文学校。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大江南北风起云涌。沈性真决心投身“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革命洪流。她偷偷溜回家,嘱托沈性仁好好奉养父母,自己只身奔往上海。

在上海,沈性真组织各校有志女生成立了“上海女子军事团”并自任团长。她带领大家做制服、募钱物、印传单、学救护,奔赴南京和汉阳支援前线战事,一时引起轰动。

11月29日,上海沪军都督陈其美在《申报》撰文赞赏:“女子之身,有慷慨兴师之志。军歌齐唱,居然巾帼从戎;敌忾同仇,足使裙衩生色。”一时间,沈性真扬名沪上。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南北议和。这一天,沈性真前往上海沪军都督府向陈其美申报解散“上海女子军事团”事宜。在那里,她遇到一位同乡、时任沪军参谋长兼第二师师长的黄郛(字膺白)。

黄郛,绍兴人,曾东渡日本进入东京振武学校学习军事,其间加入同盟会,并和同乡陈其美、蒋介石结为兄弟——陈为大哥, 黄次之,蒋为小弟。学成回国后,他受命考进清廷军谘府(相当于总参谋部)。

武昌首义枪响,他秘密南下,协助陈其美发动起义光复上海,并参与指挥江浙联军攻克杭州和南京。一时间,黄郛展露军事才华,颇受瞩目。

沈性真和黄郛各自带光芒。黄没有想到,陈其美大加赞赏的“上海女子军事团”团长如此青春妙龄;沈也没有想到,威震江浙的“貔貅沪军”中竟有如此英俊知礼的风流倜傥人物。

那天,他们一见倾心,从嘉兴到绍兴,从求学到革命,从女子军事团到江浙联军,一直聊到日落西山仍意犹未尽。

沈性真和黄郛坠入了爱河。但父亲沈秉钧并不看好黄郛,认为他才华外露,又无背景,极易招人嫉妒。妹妹沈性仁也直言,黄郛已娶妻并育女,抛妻弃女再娶实属薄情寡义之人,不可信赖和托付。

无奈黄郛诚恳,沈性真执意,两人于1912年10月结婚。这一年,黄郛三十二岁,沈性真十八岁。婚礼上,蒋介石尊称沈性真“二嫂”,而“二嫂”却比蒋介石还小七岁。

沈性真与黄郛

婚后,黄郛卸职离开军界,投身政界。沈性真为支持丈夫,主动放弃学业,一心在家服侍黄郛。

随后十余年里,沈性真跟随黄郛辗转奔波,既当过逃犯(“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通缉黄郛,累及沈性真),也当过外交总长夫人(黄郛出任张绍曾内阁外交总长)、教育总长夫人(黄郛出任高凌尉、颜惠庆内阁教育总长),更当过总理太太(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后,黄郛代理摄政内阁总理),人生起起伏伏。

这期间,陈其美遇刺身亡,黄郛也屡陷险境,令沈性真忧心不已。她多次劝说黄郛脱离政界,但黄郛不听。

1926年,蒋介石掌控国民党后,极力邀请黄郛共襄大计。黄郛南下会蒋,给出“离俄清党”的建议。

据传,沈性真听说后,如遭雷击,晚上黄郛进家后,她大声呵斥他出计狠毒。随后,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公开反苏反共,大肆清除异己。一时间,黄郛身处风口浪尖。

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后,委任黄郛为外交部部长。黄郛意气风发,头戴“二哥”光环,尽情挥洒学识和才华,很快成为国民党政权中的风云人物。但在家中,沈性真愁得头发都白了。

果然,黄郛的仕途很快触礁。

1928年4月,蒋介石发动二次北伐。5月3日,“济南惨案”爆发。蒋介石急派黄郛出面交涉,叮嘱务必和平解决纷争。黄郛北上济南后却深陷旋涡,饱受舆论攻击。

不久,中日达成和解,但黄郛却心神恍惚,常常突然昏厥倒地。沈性真哭求黄郛离开南京。不堪重负的黄郛听话了,很快就以“休养身心”为由辞职,然后偕沈性真归隐于浙北莫干山中。

在莫干山,沈性真和黄郛购置了一处院落,取名为“白云山馆”,房前养花,屋后种菜。

定居之后,沈性真和黄郛见莫干山百姓清贫,就建造“藏书楼”、创办“莫干山小学”、成立“莫干农村改进会”,教孩童读书,带乡民经营,深受当地民众的爱戴。那段日子过得闲适惬意。

“九一八”事变后 ,日寇的铁蹄惊扰了二人的神仙生活。1933年5月,在蒋介石极力恳请下,黄郛下山出任国民政府行政院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长,主持对日谈判工作。

沈性真只好收拾行装,跟随黄郛同行。但他们没有想到,这一去竟卷入万劫不复的政治旋涡。

当时,日军陈兵虎视,南京寻求和平。有好几次,黄郛致电蒋介石,频用“泪内流”“心酸胆裂”等表述,可见谈判之艰辛。最后,几经曲折,黄郛和日本驻北平武官永津中佐达成“停战案概要备忘录”。

5月31日,中日依备忘录签订《塘沽协定》,随后又签署“北平谈判协定”“通邮通航协议”。一系列丧权辱国协约,为日寇全面侵华大开门户。

一时间,舆论哗然,责难纷起,许多人直斥黄郛是“卖国贼”,沈性真被冠以“贼夫人”。黄郛又气又急一病不起,遂辞职返回莫干山,后被一位德国医生仔细诊断确定为肝癌,1936年12月6日离世。

对于黄郛的离世,蒋介石深感痛心和愧疚。当年12月29日,他历经西安事变后返回南京,专门致电沈性真说:“此次旋京,竟与膺白兄永隔天人,尤切悲感,知灵业已安葬,稍缓当往展奠。”

1945年11月28日,他又在为沈性真撰写的《黄膺白先生家传》作序中写道:“……志足以慑强寇之气,而势不能弭铄金之口,其忍辱负重,诚有非常人所能堪者。自来志士仁人,临汤火而不避者易,受疑谤而不辞者难,当其困心衡虑,不计毁……樽俎折冲,功同疆场。”蒋介石非常清楚“二哥”为自己忍辱负重的用心和义气。

2.二姐沈性仁:二十九岁翻译出《人类的故事》,在中国掀起“房龙热”。撒手西归后,金岳霖为她写下传世悼文

沈性仁小沈性真两岁,自小喜好数学,曾往日本长崎活水女学攻读数学,后因父亲病重回国,转考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学习。

有一次,她在沈性真的书架上看到一本《汉书》,信手翻阅,沉迷其中竟忘了吃饭。不久,沈性仁改读文学。她熟诵古典名著,遍阅欧美佳作,考试常居前列,成为方惟一先生最得意弟子。

毕业后,沈性仁进入报馆工作,同时开始尝试写作,常有短小文章散发于北平和天津的报刊。

1917年,由方惟一牵线,沈性仁和北京大学教授陶孟和喜结连理。

陶孟和,祖籍浙江绍兴,生于天津,自幼跟随父亲识字读书,曾考取南开学校首届师范班并留学日本。1910年,他远赴伦敦经济学院攻读社会学,学成后回国进入北京大学执教。

那时候,沈性仁俊俏、温婉,陶孟和博学、儒雅,两人“郎才女貌”,是人们眼中理想的一对儿,只有十一岁的小妹沈性元认为二姐夫“不会怜香惜玉”。

也真让小妹说中了,婚后,陶孟和潜心治学,对居家事务不管不问。沈性仁早起买米面,白天上班,夜间洗衣物,每天累得腰酸背疼。

一年后,女儿出生,沈性仁寻思买一处宽敞的房子,把陶孟和的母亲和妹妹接来同住。不承想,陶孟和却没啥积蓄。最后,沈性仁四处借钱才买下了房子。

此后沈性仁省吃俭用,营养不足致使身体赢弱,竟落下了病根。

为赚钱补贴家用,沈性仁开始译书售稿。

她的第一部作品,是将英国作家王尔德的社会戏剧《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翻译为《遗扇记》,连载于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上。

这是王尔德的剧作第一次被翻译到中国,也是外国话剧最早的白话语体翻译剧本之一,更是中国白话文运动的源头。随后,洪琛将《遗扇记》改编为《少奶奶的扇子》,搬上舞台演出,引起极大轰动。

对于沈性仁首部译作的诞生经过,陶孟和在《序言》中说:“今年月,性仁在病院里,闷极无聊。我又没有工夫去陪伴他,乃请王尔德的《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给他解闷。性仁喜欢这出戏里的故事,出院后就把它译了出来。”

此后,沈性仁一发而不可收,先后翻译了德林瓦脱的《林肯》、法朗士的《哑妻》、詹姆士·斯提芬斯的《玛丽玛丽》(与徐志摩合译)、凯恩斯的《欧洲和议后的经济》(与陶孟和合译)等多部作品,引起文化界广泛关注。

其中,她翻译荷裔美国科普作家房龙的《人类的故事》,横空出世,震惊文坛。

《人类的故事》出版于1921年,是房龙的成名作。1925年,沈性仁从报章上读到了对它的介绍,很感兴趣,就托人从国外捎了一本,然后开始翻译。作品译成后,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旋即热卖并掀起一股经久不衰的“房龙热”。

多年后,著名作家、历史学家曹聚仁回忆:“1925年,我在候车时偶然买到了《人类的故事》中译本。那天下午,我发痴似的,把这部史话读下去。

车来了,我在车上读。到了家中,把晚饭吞下去,就靠在床上读,一直读到天明,走马观花地总算看完了。

这五十年中,总是看了又看,除了《儒林外史》《红楼梦》,没有其他的书这么吸引我了。我还立志要写一部《东方的人类故事》。岁月迫人,看来是写不成了。但房龙对我的影响,真的比王船山、章实斋还深远呢!”

这一年,沈性仁二十九岁。由此,沈性仁从灶间闯进文坛,成为徐志摩“新月社”的女花旦和林徽因“太太客厅”的座上宾,令多位贤达名流钦慕。

胡适被誉为“民主先生和自由男神”,他特别欣赏沈性仁独有的女性思想光辉,甚至在写给母亲的信中说自己特别喜欢与知性女子往来,这“知性女子”指的就是沈性仁。

徐志摩也十分看重沈性仁。有一次,他给沈性仁写信:“陶太太,听见几个电话都没有打着。也不为别的,就贺你的小说写得好,至少比我的高明多了,这并不是恭维!我一连念了三四遍,有朋友进来我就念,谁都说写得活灵有味……”

信末处,徐志摩还“威胁”沈性仁,要她为自己主持的《新月》杂志写文章。

就连生性羞赧的朱自清,也在日记中对沈性仁有精细的记述:1924年9月5日,朱自清由温州乘船赴宁波任教,“船中见一妇人。脸甚美,着肉丝袜,肉色堂然可见。腰肢亦细,有弱柳临风之态。”

1933年1月22日,朱在杨今甫家吃午饭,饭后论《啼笑因缘》及《人海微测》,“旋陶孟和夫妇来。陶夫人余已不见数载,而少年似昔,境遇与人生关系真巨哉。”当时,沈性仁已三十七岁,朱自清仍以“少年似昔”描述她。

只是天妒红颜。在紧张而繁重的工作中,沈性仁屡屡犯病。远在莫干山的沈性真每往北平寄水果和药茶时,都会附信叮嘱性仁注意保养身体。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爆发。此时,陶孟和在南京任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奉令“举所”从南京向昆明迁移。沈性仁接陶孟和信后,拖家带口,自北平出发南下寻夫。

路上,沈性仁的病情持续恶化。在天津往上海的货轮上,她挤在逃难的人群中,啃馒头,喝凉水,站立了几十个小时,下船时几近虚脱;从上海往昆明途中,她辗转武汉、长沙、桂林,身体迅速消瘦,并伴有咳喘。

与陶孟和会合后,沈性仁被确诊患了严重的肺病。

谁知,战事再变,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被迫继续迁移,最后落脚四川南溪县李庄镇。李庄位于川南,空气中满是含硫量极高的煤块燃烧后的硫黄味。沈性仁吸入后,咳喘加剧,病情愈发严重。

陶孟和心急火燎,但又无计可施,只得每天依土法“取一高而深的大水罐,罐内装满热水,用布蒙头,将蒸气深深吸入,能使喉部舒爽”,以减缓沈性仁的痛苦。

死神终究还是来了。1943年1月21 日,沈性仁突然撒手人寰,时年四十八岁。

沈性仁离世,在朋友圈引起极大震动,令许多人哀伤,其中最悲痛的就是远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的金岳霖。他饱含情感,写下一篇《悼沈性仁》:

性仁虽然站在人群的旁边,然而对于朋友她又推赤心于人、肝胆相照、利害相关,以朋友的问题为自己的问题。她是想象力非常之大而思想又百分用到的人,可是想象所及的困难有时比实际上的困难还要大。

她在李庄听见昆明的物价高涨的时候,深为奚若太太发愁,恨不能帮点小忙……有的时候我简直感觉到她的生活是为人的生活,不是为自己生活。也许她这样的心灵是中国文化最优秀的作品。

这是金岳霖一生中唯一一次为一位女性撰写悼文,可见沈性仁在他心目中的地位。

3.小妹沈性元:与钱昌照一起走进新中国,八十岁上台唱昆曲

与两位姐姐相比,小妹沈性元的人生平稳、幸运。

1917年,沈性元考入天津女子师范学校附属中学,与大姐性真成为校友。毕业后,沈性元在大姐夫黄郛的帮助下进入上海学校教书。

1927年春天,经人介绍,沈性元和钱昌照结婚。

钱昌照出生于江苏常熟书香门第,其家族与翁(同龢)家、张(謇)家是世交,其母亲是龚自珍的孙女。

1919年,他赴英国留学,先后就读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和牛津大学,师从拉斯基、韦伯等著名学者,并与学长陶孟和一样深受费边社(20世纪初英国的一个社会主义派别)的影响。

1924年,他学成回国,在张謇介绍下遍访张作霖、张宗昌、冯玉祥、阎锡山、吴佩孚、孙传芳等多位掌握枪杆子的实力派人物,深感他们不足以成就富国强民之大事。

失望之余,他蛰居上海江湾蔡家花园,潜心钻研中国历史,以进一步加深对中国国情的了解和更好地策划未来。就是在这期间,经过黄柏樵、顾树森牵线,他结识了沈性元。

钱昌照(左一)、沈性元(左二,抱着女儿)和亲朋好友们

婚后,在黄郛、沈性真家,钱昌照和沈性元第一次见到了时任北伐军总司令的蒋介石。当时,大家一起吃晚饭。言语间,蒋介石也认为钱昌照有才华有思想,可堪大用。

自此,钱昌照深受蒋介石的重用。从1928年起,他先后出任外交部机要秘书、国民政府秘书、教育部常务次长(蒋介石兼任教育部长)、参谋本部国防设计委员会副秘书长(蒋介石兼任主任,翁文灏担任秘书长)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资源委员会副主任,成为蒋介石的重要幕僚之一。

钱昌照身居要职,每月薪水可观;沈性元留居家中,每天持家养儿。一家三口,衣食无忧,比起大姐沈性真和二姐沈性仁,沈性元的生活堪称幸福美满。

钱昌照在仕途上春风得意,但厌恶官场黑幕,更反感大姐夫黄郛的作为。

1928 年,“济南惨案”发生后,黄郛北上与日和谈,钱昌照直斥黄郛是软骨头;1930年11月至1931年1月,蒋介石发兵“围剿”朱毛红军,黄郛隐居莫干山仍不忘为蒋出谋划策,钱昌照责骂黄郛是狗头军师;

1933年,长城抗战后,黄郛促成《塘沽协定》,钱昌照怒骂黄郛是卖国贼……可想而知,政见不同导致关系不睦,钱昌照和黄郛极少联络。

由此,沈性真认为钱昌照失礼,沈性元认为黄郛失节,姐妹两人互相迁怒对方未能多多劝说夫君,以至于疏于往来。

1945年,抗战胜利,资源委员会改隶国民政府行政院。钱昌照升任资源委员会主任,一方面积极选育知识人才,一方面推动恢复经济建设。

其中,他竭力筹划兴建长江三峡水利工程,邀请美国垦务局设计总工程师萨凡奇来华实地勘察并初步选定了坝址。不承想,蒋介石悍然发动内战,国共再度对抗。钱昌照心灰意冷,遂于1947年4月辞职离去。

1948年,钱昌照安排沈性元携儿子钱十湘移居台湾后,独自前往欧洲多国实地考察战后重建,彻底离开了一手创立并经营了十多年的资源委员会。

他走后,孙越崎、吴兆洪接掌资源委员会,但在国民党军节节败退的大势下很难获得支持并有所作为。翌年,在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前夕,孙、吴酝酿投诚中国共产党。

行事前,两人秘密告知钱昌照,得到钱昌照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于是,资源委员会连人带物投入人民的怀抱,从而为新中国的工业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提供了科技人才,做出了卓越贡献。

4.往事都在回忆中

1949年是分界线,有人匆匆远走,有人急急奔回。沈氏姐妹就是一个缩影。

沈性真在莫干山的事业多有成就,但常有国民党要员登门,说共产党会没收私人产业,更会清算黄郛的陈年旧账。犹疑之中,沈性真托人处理了书楼、学校、牧场、蚕场、农场等产业。然后,她悄悄出走,经香港去了美国。

沈性元却回来了。1949年6月,钱昌照应邀回国,取道香港抵达北平。此间,他给沈性元写了一封信。沈性元接信后,携孩子离开台湾,也取道香港前往北平。

在北平,钱昌照和沈性元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的欢迎和接见。

新中国成立后,钱昌照出任政务院财政委员会委员兼计划局副局长,后来又出任第五届、第六届民革中央副主席和全国政协副主席;沈性元参与了街道和民革的工作,生活安稳平和。

性元、性仁、性真、黄郛、陶孟和、沈怡(从左向右)

在美国,沈性真形单影只。她没有亲朋好友,也不愿和蒋介石派驻美国的使馆人员往来,索性蜗居家中。

寂寞之中,她开始记述自己的陈年往事,逐渐写成一本书,取名《亦云回忆》。再后来,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口述历史学部”酝酿推出一系列历史人物口述传记,沈性真和《亦云回忆》有幸入选。

在正式出版《亦云回忆》时,沈性真托人请胡适题写书名,张群、胡适、张公权为书作序。胡适在《函代序》中给予高度评价:“很少人能有这闲暇,有这文学修养,更少有人能保存这许多难得的‘第一手史料’。”

1971年11月,沈性真离世,独留《亦云回忆》向后人述说着远去的往事。

晚年的沈性元最好昆曲,她加入了俞平伯、张允和、周铨庵等人组织的北京昆曲研习社。在“二姐”张允和的《昆曲日记》中,就多有对沈性元唱昆曲的记述。

1986年秋天,八十岁的沈性元还和江苏昆剧院著名青年女演员石小梅携手登台演唱《玉簪记·琴挑》,其嗓音宛若莺啼燕啭,音回韵转,潇洒凝重,引人击掌叫好。

孰料,仅过几个月,沈性元突发疾病离世。又一年多后,1988年10月14日,钱昌照追随沈性元而去。

他生前也撰写了一部回忆录,即1998年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钱昌照回忆录》。在回忆录中,钱昌照特别记述了黄郛和沈性真夫妇,其中提及《塘沽协定》时这样说:

“……表面上是何应钦和日本梅津二人签字的,实际上是黄郛受命蒋介石主持交涉的。”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