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大了!京东代言风评未平息,美英媒体力挺杨笠,网友:故意的!

喜盼晴 2024-10-30 11:21:34

文 | 空纸

编辑 | 空纸

前言

眼下“双十一”将至,京东选择脱口秀演员杨笠作为品牌代言人,这一举动迅速引发了大量男性用户的强烈抵制。

退货、销号,“杨笠滚出京东”等口号此起彼伏,将京东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迫于压力,京东最终撤回了与杨笠的合作,并公开道歉。

按道理来说,随着京东的公开道歉,这件事应该就能落幕,但英国广播电台BBC的突然介入,不仅力挺杨笠,还称她是“中国女性的时代偶像”,再次掀起了轩然大波。

杨笠究竟干了什么,竟然会引得男性用户如此“抵制”?BBC力挺杨笠的真正目的,又到底是什么?

“普信男”的来由

在脱口秀的舞台上,杨笠以其对男性群体的观察和讽刺构建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一句“他明明看起来那么普通,但是他又是那么自信”,精准地戳中了一些男性观众的痛点,也让她迅速出圈,成为备受争议的公众人物。

“普信男”一词的诞生,更是将这种争议推向高潮。

随后,一系列更直接、更尖锐的言论,例如“男人的精力就这么一点儿吗?”,进一步巩固了她在部分女性群体中的“独立女性”、“女性权利斗士”的形象。

然而,与此同时,反对的声音也越来越强烈,批评者认为她以偏概全,恶意挑起性别对立,加剧社会矛盾,甚至缺乏对男性的基本尊重。

支持与反对的两种声音交织,形成了围绕杨笠的舆论漩涡。

支持者在她身上看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看到了对传统性别角色的挑战,她们认为杨笠的言论并非无的放矢,而是对现实生活中女性遭遇的不公和困境的艺术化表达。

而反对者则更关注她言论中的攻击性和泛化性,担忧这种表达方式会加剧性别对立,无助于真正意义上的性别平等。

杨笠的走红并非偶然,她的出现,恰好迎合了中国社会转型期特有的矛盾和焦虑。

随着经济发展和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和自我意识都在不断提升,但同时,她们在职场、家庭等领域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

职场性别歧视、婚育压力、家庭暴力等问题,依然是横亘在许多女性面前的难以逾越的鸿沟。

杨笠的言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部分女性的焦虑和不满,引发了她们的共鸣。

这种焦虑和不满并非凭空而来,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传统的性别角色和社会期待与女性日益增长的自我意识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冲突。

女性渴望在社会中获得更多的话语权和发展空间,而现实的困境却让她们感到无力适从。

杨笠的出现,恰好为她们提供了一个情绪宣泄的出口,也让她们找到了身份认同感。

然而,将复杂的社会问题简化为非黑即白的性别对立,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杨笠的“爆火”,虽然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但并没有真正推动性别平等的实现。

相反,她的言论将两性置于对立面,加剧了社会撕裂。

京东代言风波

在杨笠事件的背后,资本的力量不容忽视,杨笠的言论,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都为她带来了巨大的流量和关注度。

这种流量和关注度,正是资本所追逐的,从时尚品牌的合作到综艺节目的邀请,杨笠的商业价值随着争议的扩大而不断攀升。

一些品牌看中了杨笠在女性群体中的影响力,希望通过与她合作来吸引女性消费者,而另一些品牌则利用她身上的争议性来制造话题,提高品牌曝光度。

无论哪种情况,资本都在利用杨笠事件来获取利益。

“10000元一件的衣服”,“老公送的手表”,这些在杨笠社交平台上的展示,也引发了外界的诸多猜测。

有人认为这是杨笠在炫富,也有人认为这是资本在为她打造“独立女性”的人设。

无论如何,这些行为都与资本运作密不可分,因为在流量为王的时代,争议性往往意味着更高的关注度和商业价值。

杨笠的争议性言论,为她带来了巨大的流量,也让她成为了资本追逐的对象。

从品牌代言到综艺节目,杨笠的商业活动日益增多,资本的介入,一方面放大了杨笠的声量,另一方面也可能影响她的创作方向。

但这次的京东代言风波,却暴露了部分品牌的营销策略的短视性,一些品牌为了追求短期利益,选择与争议性人物合作,却忽略了潜在的风险。

品牌的声誉和形象,与代言人的言行密切相关。选择合适的代言人,不仅需要考虑其商业价值,更需要考虑其社会影响力。

京东本就是靠着售卖数码产品起家,基本盘大多都是男性,如今选择这样一个刻意贬低男性的代言人,自然会引起男性用户的集体抵制行为。

BBC力挺杨笠

国内杨笠的风评可以说是名声狼藉,但英国广播电台BBC和纽约时报等西方主流媒体却对杨笠表示了高度赞扬。

这些媒体将她塑造成“中国女性的优秀意见领袖”、“挑战中国传统观念的先锋”,甚至称她是“敢于挑战传统去冒犯男性的笑点女王”。

西方媒体的这种立场,与其说是对杨笠的支持,不如说是对中国社会的一次试探,将杨笠事件作为观察中国社会性别议题的一个窗口。

西方媒体与国内媒体对杨笠事件的报道和评价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国内媒体更多地关注事件本身引发的争议,对支持和反对的声音都有呈现,立场相对中立。

而西方媒体则更倾向于将杨笠塑造成“言论自由”和“女性权利”的象征,将她的言论与中国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联系起来,暗示中国社会存在严重的性别歧视问题。

例如BBC的报道,直接将杨笠定义为“敢于挑战传统”的“笑点女王”,这种赞美背后,隐含着对中国社会性别现状的某种预设和评判。

这种视角差异的背后,是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政治立场,西方媒体的“政治正确”思维,在杨笠事件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他们将杨笠的言论包装成一种对抗“父权制”的象征,以此来佐证他们对中国社会制度的批判。

这种叙事方式,无疑忽略了中国女性权利发展的真实图景,也忽略了中国社会在性别平等方面所做的努力。

结语

男性和女性并非天然对立的两股力量,双方在社会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同时也面临着各自的困境和挑战。

只有正视彼此的差异,尊重彼此的需求,才能建立起平等、互信的关系。

其次,我们需要警惕“标签化”和“极端化”的倾向。

“普信男”、“女拳”等标签,都是一种简单粗暴的分类方式,它忽略了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和复杂性。

这种标签化思维,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反而会加剧社会对立和群体撕裂,构建平等、和谐的两性关系,需要男性和女性共同努力。

男性应该更加尊重女性、理解女性,承担起家庭和社会责任,女性应该更加自信、自强、自立,积极争取自身权益。

只有双方共同努力,才能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0 阅读:27

喜盼晴

简介:上进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