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台海网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913f97f38fdec4b9919985fa58d45b4.jpg)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03bff93a99b69015489e269b1e540ce.jpg)
大嶝岛田墘村抵御“巨蛇”的“希元林” (郑水忠/摄)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9c040572cfd822d6fb8d520586c46bb.jpg)
◆安溪[老鹰啄蛇]山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c53fea45be918add29236492d6560d8.jpg)
◆华安贡鸭山村的古闽越族蛇图腾古石刻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14359a1289d269dd8cf68c2ff06ed99.jpg)
◆[游蛇灯]民俗活动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ae0f9dcf0a0e24ccd3d29356466e77d.jpg)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a90981493994808179268fb5315420b.jpg)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a500f3fe67ac5347bb8b7629c1177b8.jpg)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17be8daa387380004761b4672619c33.jpg)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86c0d0fadccc462a845e8c2718c7a66.jpg)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4e136c5351e93eeef621f3ee9043966.jpg)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998bf64d6b0f658956179c5a4097b9f.jpg)
泉州蛇年生肖IP“七彩刺桐蛇”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da1ce1031626d3e0b226efdb3ca7307.jpg)
●福建的简称“闽”跟蛇有什么关系?
●福建哪些民俗活动跟蛇有关?
●在哪里有供奉[蛇王]的宫庙?
●厦门哪条河在古代传说中是九条蛇?
台海网1月16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崔晓旭 曾宇姗 余健平 王福敬 何美娇 李大荣 王龙祥 刘龙 张雄敏 沈威 文/图 通讯员 罗海深 李金城 黄建和 实习生 朱惠娥)中国春节列入世界非遗。2025年春节,将迎来首个世界非遗版春节。
春节,是中国人最有仪式感的节日。贴春联、守岁、吃年夜饭、拜年,种种习俗里,是中国人朴素美好的生活理想。
2025农历新年是乙巳蛇年。福建简称“闽”,意为门内有“蛇”。
2300多年前,居住在福建境内的土著居民闽越人,盛行“蛇图腾”崇拜。浓郁质朴的蛇文化,渗透闽人的民风民俗。哪怕在闽越人消亡之后的千余年间,崇蛇的习俗仍绵延不绝。在福建,几乎每个地区都有崇蛇的文化。
闽人为何会与蛇结缘?福建有多处藏“蛇”迹,你都知道吗?近日,导报记者兵分多路深入探访福建多处与“蛇”紧密相连的地标,邀请文史专家,共同追溯福建与“蛇”的不解之缘。
闽,在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并不把它归为“门”部,却归之“虫”部,释义是“闽,东南越,蛇种”。
蛇,在古人眼里颇具神秘色彩。厦门文史专家彭一万介绍,福建地处亚热带,拥有丰富的蛇类资源。秦汉以前,这里草木丛生,毒蛇出没,不但会伤害人畜,甚至能毒死或吞食凶猛的野兽。人们感到恐惧,以为蛇具有某种超自然的力量。
关于蛇,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黄坚定讲了一件有趣的事。“饱受蛇害的古人一觉醒来就会互相问安,不是问‘吃了没’‘睡好了没’,而是问‘昨夜无它乎’。”黄坚定说,可见人们对蛇的害怕,“实际上,蛇的本字正是‘它’,甲骨文里的画法就是蛇在咬人的脚。”
此后,逐渐由恐惧、敬畏而发展为把蛇作为图腾加以崇拜。秦汉以前,闽越人盛行“蛇图腾”崇拜,他们不仅以蛇为形文身,更以蛇画船,祈求蛇神保佑行舟平安。如果不慎翻船落水,也可借助蛇神的力量抵御蛟龙之害。
古闽越人被称为“蛇种”这一说法,在福建本土的地方志书中也多有记载。如成书于清代的《候官乡土志》称:“疍之种为蛇,盖即无诸国(闽越)之遗民也。”“其人皆蛇种。”另外,清人李调元也有“或曰蛇种,故祀蛇于神宫也”的类似记载。
渊源古闽越人晨起互问“昨夜无它乎”
厦门
拍胸舞者 头上顶“蛇”
汉武帝时,闽越国被废除,城池尽毁。闽越族或被强制迁徙到江淮一带,或逃入山林逐渐消亡,自此“闽”就从氏族部落的图腾符号转变为福建一地的简称,其原始民族的图腾崇拜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厦门一带流行的拍胸舞,就是古闽越人蛇图腾崇拜和傩舞的遗俗。最为特别的是,古闽越人有着在节庆、祭祀时将崇拜物顶在头上的习俗。拍胸舞者,头戴草箍,草箍用红布条与稻草混合编织,再围成一个圈,在额前伸出一小段向前翘起,就如同屹立于头部的一个蛇头,其状如盘于头顶上的一条“蛇”。草箍末端的红绸条,则在蛇头中间露出,形似蛇之吐信。“这体现了古闽越族的图腾崇拜物是蛇,拍胸舞的传承,让我们至今得以领略古闽越图腾祭祀舞蹈庄严、古朴、自然。”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黄坚定说。
街巷以蛇命名 海沧有“蛇礁”
在厦门,曾有一些用蛇来命名的街巷。“大同路旁边有蛇街,同安有蛇巷;被拆除的环岛路景州乐园,也曾有个景点叫蛇道;菽庄花园里有十二仙洞,其中就有蛇洞。”厦门文史专家彭一万说,现在这些已难寻踪迹。
在厦门,还有一处叫蛇礁的地方仍存在。导报记者在手机高德地图上输入“蛇礁”,其地理位置一目了然,位于海沧区贞庵村,横卧嵩屿码头附近的海滩上。资料记载:“蛇礁,属贞庵村,因其形似蛇,故名。”
对于蛇礁的形成,有专家直言,准确的年代已无法考究,但从地质科学的角度说,蛇礁很可能是第三纪(距今约6500万到180万年前),闽南沿海一带火山喷发时形成的,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后期的海蚀风化形成了蛇礁这一奇特的地形地貌景观。
同安主要水路门户 丙洲与“蛇”有关
自宋到清,丙洲一直是同安的主要水路门户。据同安文史专家颜立水早年所著的《冬耕集》介绍,丙洲岛东部地势高昂,状若蛇头,故称蛇穴;岛中有口可供千人饮用的淡水井,称蛇脐;昭应庙前水池则称蛇肚。蛇头隔江对面的崎头似龟,称龟穴;东南琼头如牛,称牛穴;而琼头南面正对鳄鱼屿,故有“龟蛇把水口,大牛来塞头,鳄鱼泅不到”的民谚。“由此可见,丙洲不仅与‘蛇’相关,也有力地说明了丙洲的重要门户作用。”黄坚定说。
马巷九溪 传说是“九条蛇”
“九溪”听起来浩浩荡荡,但流域面积只有约80平方公里,要滋养的却是400多平方公里土地,因此被视为翔安的“母亲河”。而被马巷人视为珍宝的九溪,在大嶝湾一带的民间传说里,就是九条恶狠狠的蛇。
黄坚定告诉导报记者,故事里说:东海龙王的儿子们想到岸上探个新鲜,就来到大嶝湾畔,谁知这些龙子顿起淫邪之心,将魔爪伸向了岸上的村姑们。此事惹恼了玉皇大帝,随即派八仙下凡来收治。何仙姑变身美女引诱九龙子上钩,八仙合力与之展开了一场恶战。最终龙子惨败,变成九条白蟒窜进香山、小盈岭等地,再后来就化身为这九条小溪。
大嶝抵御“巨蛇”种下“希元林”
在大嶝岛上的田墘村,有一片绵延一公里长的树林,那是大名鼎鼎的明朝进士林希元亲手种下的。这片林地与九溪有关,记载在《金嶝田墘郑氏族谱》里。
林希元在担任南京大理寺丞期间(1530-1533年间),曾到田墘拜访舅父,发现这里沙尘肆虐,居民过的是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能活上30多岁的不多。林希元顿起哀怜之心,站在沙岸向西北眺望,恰见前方九溪奔涌而来,就像九条巨蟒扑向大嶝。
何以治蛇?唯有蜈蚣,以毒攻毒。林希元布下“蜈蚣阵”抵御“巨蛇”,在沙岸植树抵御自然灾害。从此,岛民远离风沙恶浪之苦,活到六七十岁乃至更高寿命的人多了起来。
泉州
十余处地名与蛇相关
泉州蛇年生肖IP“七彩刺桐蛇”一出街,就引来市民游客打卡,如此有创意的产品,离不开泉州诸多与蛇有关的地名或传说。
导报记者从泉州市民政局区划地名科了解到,和蛇有关的泉州村名大多在永春、德化等较为偏僻的地方,大多是自然村,因地势或传说而得名,并沿袭至今,如德化三班镇的石蛇村,德化的大蛇自然村和永春的蛇尾岭自然村、蛇头自然村。
该负责人还称,清源山的景点“裴仙洞”(“蜕岩”)和“三蟒出洞”的得名也与蛇有关。前者来自南宋道人追降巨蟒守洞从而坐化成仙,后一个则是形似三条大蟒蛇伸头出洞。
另外,泉州还有山的名称含有蛇字,分别是洛江马甲镇的春蛇山、南安翔云镇石蛇山,均是因远看形似蛇得名;惠安螺阳镇的蛇山是因蛇多而出名。最有名的当属安溪金谷镇的“老鹰啄蛇”山,有形还有传说,隔溪相对的两座山峰,一为展翅亮嘴的鹰,一为爬行的蛇状。传说是,大蛇口渴到溪中饮水,老鹰天降欲啄,被仙人用手一指,双双变成山岩。
晋江民俗专家曾阅介绍,晋江第二大天然湖泊的虺湖少有人关注。“虺”,音同“毁”,古书上的一种毒蛇。相传古代晋南一带有两条千年蛇妖修炼为龙,害得百姓居无定所,农田颗粒无收。有位神仙便脱下镇妖玉带,将一红一黑两条孽龙捉住,从此安海一带百姓安居乐业。千年过后,镇妖玉带变成了五里桥,而两条孽龙栖息之处则变成了两个大湖——黑龙睡的地方叫龙湖,赤龙睡的地方叫虺湖。
古闽越族蛇图腾石刻卧立千年
漳州华安马坑乡贡鸭山村口(海拔一千多米)有一幅古闽越族崇拜的蛇图腾古石刻,据猜测,该石刻年限是汉后唐前。该石刻于1985年被华安县政府批准列入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贡鸭山村党支部书记邹燕青介绍,该石刻高54厘米,宽50厘米,石刻全图由“母孕蛇”“蛇产卵”“幼蛇破壳”“幼蛇”的画面构成,生动讲述蛇繁殖的过程,惟妙惟肖,十分罕见,令人赞叹不已。
据悉,福建古代先民闽族对蛇的图腾崇拜的独特信仰,常将蛇供于门内,而蛇在古代又被称为长虫,门内虫,就形成了“闽”。
闽西庵庙 供有“蛇岳灵王”
导报记者采访当地学者及地方文史专家获悉,在闽西长汀县城西门外罗汉岭,也曾有一座蛇王宫,而且有“未有汀州府,先有蛇王宫”之说。
闽西学者邹文清告诉导报记者,中原汉民族本无崇蛇习俗,是客家先民到了赣闽粤交界地区定居后,与当地土著相处久了,渐渐接受了蛇崇拜,并将其发展为蛇王崇拜,汀州客家地区各地也就出现了蛇王庙、蛇王宫。
时至今日,长汀县涂坊镇丹溪边桥头庵,羊牯乡罗坑头村禅林庵、连城县莒溪镇陈地村永兴庵等不少庵庙,都供有蛇岳灵王、蛇岳公王神像。邹文清表示,“蛇王”“灵蛇”“蛇岳灵王”(蛇岳即蛇山之意)是出于“蛇王”崇拜,而非“蛇”崇拜,即希望蛇王管束蛇类使其勿伤人类,是将蛇界人世化、蛇王神祇化的一种反映。“蛇崇拜”向“蛇王崇拜”的变化,一方面,反映了南迁汉人如客家民系,在开发闽西大自然中,应对毒蛇猛兽的信仰需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客家民系与原住民在融合发展中,互相学习、推陈出新的历史信息。
延平樟湖镇 堪称“崇蛇圣地”
闽北的延平,闽东的古田和尤溪等地,至今仍保留上古的崇蛇习俗。尤其是南平市延平区樟湖镇堪称“崇蛇圣地”,元宵的游竹蛇和七夕的蛇王节是当地崇蛇体系中的两大主体活动,被誉为闽越蛇崇拜的活化石,2005年被省政府列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樟湖蛇王庙被列为第六批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游蛇灯”是樟湖地区别具一格的民俗活动,起源于清末时期。元宵游蛇灯在樟湖地区每年从正月初六开始到廿一结束。元宵这晚,人们将制作好的“竹蛇灯”拿到蛇王庙或齐天大圣庙前连接成一条“竹蛇”,长达一二公里。“游蛇灯”阵势庞大,入夜时分,家家户户用大量鞭炮和香铳等在家门口、巷口迎接以示禳灾祈福。
每年七月初七镇上会举办“蛇节”,大蛇用彩轿抬着,小蛇则提在手里,摆于肩上,缠在腰间,巡游村境,“蛇游”之后,便将蛇全部放入闽江,祈求风调雨顺。
报料/维权通道/内容合作 邮箱:taihainet@163.com
或拨打热线0592-5353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