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菲律宾参议院听证会上响起“我们何时成了海牙的省? ”的质问时,马尼拉政坛的裂痕已蔓延至总统家族内部。 总统姐姐伊梅·马科斯对政府移交前总统杜特尔特的激烈抨击,不仅撕开了司法主权的伤口,更暴露出统治集团难以调和的分歧。 这场围绕国家尊严的政治风暴,正将菲律宾推向内外交困的十字路口。
“总统曾承诺不需要外部司法干预,如今却自毁立场?” 听证会上,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主席伊梅·马科斯连番质问司法部门,直指政府将杜特尔特移交给国际刑事法院(ICC)的行为形同“自我殖民”。 她的发言迅速点燃舆论,社交平台涌现“菲律宾不是殖民地”的声浪,矛头直指总统小马科斯。
这场家族公开反目,折射出更深层的政治博弈。 2022年大选中,马科斯与杜特尔特家族的“政治联姻”曾横扫选票,但权力分配不均导致联盟破裂。 小马科斯上任后,先是在众议院弹劾杜特尔特之女、副总统莎拉,后又借ICC调查“禁毒战争”对前总统发难。 分析认为,2025年中期选举临近,削弱杜特尔特家族的地方影响力,已成为马科斯巩固中央集权的关键棋局。
“若外国机构能随意逮捕菲律宾公民,国家主权何在?” 伊梅的质问戳中了民众的敏感神经。 尽管菲律宾2019年已退出ICC,但司法部长雷穆拉抛出“ICC可管辖个人”的诡辩,被反对派痛斥为“法理双标”。 更蹊跷的是,国际刑警组织仅发布“扩散通报”而非红色通缉令,菲政府却主动配合逮捕杜特尔特,这一操作被其支持者称为“政治绑架”。
争议焦点已从“禁毒战争合法性”转向“国家尊严保卫战”。 在达沃市等杜特尔特势力范围,民众焚烧ICC旗帜,高呼“拒绝新殖民主义”。 副总统莎拉公开斥责政府“践踏主权”,就连部分曾批评杜特尔特铁腕政策的群体,也开始质疑马科斯“引外压内”的合法性。 民意撕裂背后,是民众对主权沦丧的集体焦虑。
杜特尔特案背后,大国角力若隐若现。 中方明确表态“反对司法政治化”,被解读为对菲主权的支持; 美国则陷入两难——支持ICC审判将冲击其国内禁毒立场,声援杜特尔特则可能破坏与马科斯政府的盟友关系。 ICC自身也陷入信任危机,其近年对普京、内塔尼亚胡等领导人的“选择性执法”,让国际社会质疑其沦为西方政治工具。
更深层的风险在于菲律宾的“乌克兰化”倾向。 杜特尔特在棉兰老岛经营数十年,掌控地方武装与民意基础。 若政府军与地方势力爆发冲突,可能重演1986年马科斯家族流亡的悲剧。 更值得警惕的是,小马科斯若将南海问题与国内政治捆绑,或将迫使菲律宾卷入大国对抗的漩涡。
当前,菲律宾军方已进入戒备状态,杜特尔特旧部掌控的南部军区动向成谜。 政治分析警告,任何对杜特尔特的定罪都可能激化中央与地方矛盾,甚至触发武装对峙。 而若ICC审判无果,马科斯政府的威信将遭遇毁灭性打击。
这场主权危机暴露出菲律宾政治的深层痼疾:家族政治的利益算计,往往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 当统治精英沉迷于权力斗争时,民众却在通胀高企、民生凋敝中艰难求生。 马尼拉的政坛地震,或许只是这个群岛国家命运转折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