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新闻说厦门大学雷某红教授因不当言论被辞退了。我不了解完整情况,没资格评论。
不过,这位学者对传统文化的“犀利点评” 确实有点刺眼,尤其是关于四大名著的,说《红楼》是“风花雪月与醉生梦死”,《水浒传》是“打家劫舍与草菅人命”,《三国》是“争权夺利与阴谋诡计”,《西游》则是“后台决定命运”。
这样一看,我们引以为傲的四大名著简直成了“反面教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全不符呢。
应该说,她说的这些因素在四大名著里确实都有。但问题在于,当我们用单一滤镜去丈量经典时,是否正在杀死经典的生命力?而四大名著之所以成为经典,恰在于其如钻石般的多棱性。
一、《红楼梦》:风花雪月里,倒映着整个时代
鲁迅在《< 绛洞花主 > 小引》中谈《红楼梦》写道:
“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雷教授说《红楼梦》是“醉生梦死”,可曹雪芹在“鲜花着锦,烈火烹油”里,早埋下了 “忽喇喇似大厦倾” 的伏笔。
“风花雪月”固然有,但男主角贾宝玉说“女子是水做的骨肉”,可并不是为泡女孩;女主角林黛玉《葬花吟》里 “质本洁来还洁去”,是对精神净土的坚守;刘姥姥进大观园的笑泪交织,是贫富差距的真实写照以及“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这都是其中的几个点而已。
这部“百科全书” 式的小说,写尽了人性的复杂与社会的肌理。
鲁迅先生还说《中国小说史略》中强调:“《红楼梦》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打破了传统小说‘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写法。”
就说绕不开的宝黛爱情吧,那也不是“风花雪月”可以概括的,当我们为“木石前盟”唏嘘时,何尝不是在照见自己内心的纯真与哀愁?
二、《水浒传》:草莽背后,释放着被压迫者的怒吼
雷教授称其"打家劫舍与草菅人命",如果只是说“矮脚虎”王英之类的渣渣,我是双手赞成的。
但他们后来不是被“招安”了吗?招安本身有争议,但至少不能说继续"打家劫舍与草菅人命"了吧。

雷教授只看到梁山好汉的“暴力”,却没看到他们为何而 “暴”。
没错,梁山好汉中有李逵滥杀无辜的暴戾,特别是灭了扈三娘家满门,简直不可理喻。
但鲁智深(当时是提辖)为素不相识的弱女讨回公道,三拳打死镇关西岂不是"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的侠义?
武松血溅鸳鸯楼确实过分,但那又是底层百姓在黑暗世道里的绝地反击。
若只见"草菅人命"而不见"替天行道",是否忽略了施耐庵在《水浒传》开篇写下的"乱自上作"的批判锋芒?
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曾说:“《水浒》的价值,在于写出了普通人在绝境中的挣扎与觉醒。”
三、《三国》:权谋之外,照见中国人的义与信
雷教授说《三国》满是阴谋,可翻开第一回,就有刘关张桃园结义的誓言:
“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
他们的结交,可不是权谋,而是情义。

曹操煮酒论英雄,一句“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固然有权谋,却也道破豪杰间的惺惺相惜。
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前,仍在为“兴复汉室” 殚精竭虑,你可以说这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并非明智之举,但必须承认,他兑现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的承诺。
书中既有"既生瑜,何生亮"的瑜亮情结,也有"吾乃常山赵子龙也"的忠义担当,鲁迅也说《三国》写关羽之义“至今令人动容”。这些超越时代的精神品格,才是《三国》让我们代代相传的密码。
四、《西游记》:打怪升级中,修的是凡人的取经路
“有后台的妖怪都被救走,没后台的才被打死。” 雷教授的这句话应该说属实,不过,这不是故事的核心。
在我们这个社会网络中,每个人都多多少少、大大小小、密密疏疏地有点“后台”或者说“关系”,《西游记》里面四人一马师徒五人里,不都有点后台和关系吗?

孙悟空有观音罩着,唐僧还是“御弟”(当然在仙界算不了什么)呢。
那些有后台的妖怪固然基本上没死在孙悟空棒下,但那九九八十一难,见证了修行者对心中贪嗔痴诸念的克服和对目标一以贯之的坚持。
若按雷教授的解读,这取经之路岂非成了"拼爹"游戏?
可原著中唐僧九死一生不曾退却,尤其是在女儿国,甚至广大读者和观众都希望他先留下来逍遥快活几年与美女国王生儿育女后再去取经不迟,他也没有给自己留退路。
孙悟空老是遭遇关系的“调戏”,在取经路上的“硬骨头”面前,神通广大的孙行者几乎成了普通人,金箍棒扫妖除魔的含量都变“轻”了,再加上“三打白骨精”遭傻师父念紧箍咒之类,真是又冤又屈又没意义,但他就是坚持了。
从“齐天大圣” 到 “斗战胜佛”,孙悟空不是靠后台,而是靠一路“降妖除怪”的信心和决心(虽然效果要打折)。
唐僧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每次被抓都念叨“阿弥陀佛”,这份对信仰的坚守,才是取经的核心。
胡适曾评价“《西游记》是一部极有趣味的滑稽小说、神话小说” ,其实在滑稽背后,它还讲了每个人都要面对的成长课题:如何战胜内心的 “妖怪”,如何在磨难中保持初心。
作家王蒙曾说:“经典的魅力,在于它永远留有解释的空间。”
雷教授的言论之所以引发争议,本质上是一场关于“如何对待文化传统” 的讨论。我们不必把名著捧上神坛,也不该将其打入冷宫。

如果有人读《红楼梦》只对贾宝玉的恋爱感兴趣,读《水浒》只想打架,读《三国》只想学算计,读《西游》只想到怎么找到和利用后台,那还有什么好说的?
古今中外的书,还有什么好读的?
下次翻开四大名著时,不妨少一些“该不该读” 的纠结,多一些 “怎么读” 的思考。
毕竟,真正的经典从不教我们逃避现实,而是教会我们在复杂的世界里,找到自己的立身处。
(网图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