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跌得最惨的专业,今年彻底崩了,学生连夜“提桶跑路”

世事说阿哲 2024-11-11 01:43:36

从 “香饽饽” 到 “万人嫌”:土木工程专业的兴衰沉浮

在高考志愿填报的大舞台上,每年都有一些令人惊愕的 “捡漏” 状况出现。本年度,一则新闻震撼众人:河北一名考生以 665 分的出色成绩,意外被清华大学土木专业录取。无独有偶,宁夏一位考生以 438 分成功抄底同济大学土木专业。往昔高高在上、令众多学子望而却步的名校土木专业,如今为何如此轻易地被考生斩获?其背后,土木工程专业究竟经历了何种命运轨迹的巨大转变?

曾几何时,土木工程专业是无数学生心驰神往的热门首选,承载着无尽的荣耀与憧憬。然而,时移世易,当下它却深陷泥沼,被冠上 “天坑专业” 的名号,实在令人叹息不已。

辉煌不再:土木工程专业的兴衰之路

追溯至上世纪 90 年代末,中国经济在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上疾驰,一头扎进了大基建时代的汹涌浪潮。城市化进程如汹涌澎湃的潮水,迅速席卷全国大地。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纷纷矗立,公路铁路似巨龙蜿蜒交错,各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如繁星般密集上马,开展得热火朝天。在这一时期,累计投入的基建成本高达百万亿元,为土木工程专业的蓬勃兴起构筑了坚实根基

从 2006 年至 2015 年,堪称土木工程专业的黄金十年。此期间,中国的基建成就惊艳全球。截至 2020 年底,中国高铁总里程达 3.79 万公里,稳稳占据世界首位;大庆油田产量达 6000.08 万吨;昆柳龙直流工程更是创造 19 项电力技术的世界第一佳绩。这些辉煌成果,皆是土木工程专业辉煌过往的有力见证。高铁、公路、铁路、城镇化建设、基础设施等众多领域,到处都铭刻着土木人的拼搏印记,书写着他们的壮丽篇章。

在那个辉煌年代,土木工程专业成为众多高校学子竞相追逐的热门香饽饽。鉴于市场对土木专业人才的需求极为强劲,全国高校纷纷闻风而动,开启大规模扩招模式。据统计数据显示,2008 年开设土木专业的院校仅 392 所,而到 2022 年,这一数字已急剧攀升至 572 所。高校的扩招行动,从侧面鲜明映照出当时土木工程专业的炙手可热程度。

然而,盛极必衰乃世间常理,物极必反亦为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近年来,土木工程专业深陷前所未有的寒冬困境。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阴霾久久不散,供应链难题频现,地缘政治因素的干扰纷至沓来,此三者如高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致使大量基建项目无奈停滞。2021 年,房地产巨头恒大暴雷,引发房地产行业的剧烈连锁反应。2022 年,整个房地产行业深陷深度调整的泥淖,众多企业举步维艰。2023 年,地方财政吃紧,大量公共基建项目也只能被迫按下暂停键。在如此严峻的大背景下,市场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直线暴跌。

从招生数据维度审视,土木工程专业的遇冷态势愈发显著。以高考竞争白热化的河北省为例,在土木行业颇具影响力的 “建筑老八校” 中,除清华大学土木专业的最低录取名次稍有上扬外,其余学校的录取位次大多呈现不同程度的下滑态势。华南理工大学在河北的最低录取位次于 2024 年相较于往年骤降近七千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更是狂跌一万多名。曾经备受热捧的土木工程专业,如今在考生及家长眼中的吸引力已大打折扣,甚至沦为他们刻意规避的专业选项。

困境重重:土木人的艰难处境

当下的土木人,面临着诸多棘手难题,工作环境恶劣堪称最为突出的痛点。他们的工作场地往往是尘土漫天的建筑工地,夏日骄阳似火,高温烘烤令人难耐,冬日寒风刺骨,冰冷侵袭使人瑟瑟发抖。与那些在舒适写字楼内惬意工作的白领相较,土木人的工作环境简直有着天渊之别。

薪资待遇层面,土木人亦难以获取与自身付出相匹配的回报。依据《2024 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披露的数据,2020 届土木类本科生毕业三年后的月收入涨幅仅为 67%,勉强擦过全国本科生 65% 的平均水平线。更有甚者,在行业不景气的当下,部分企业还出现了降薪裁员的严峻状况,这使得土木人的生活压力如泰山压顶般沉重。

超高强度的工作更是让土木人苦不堪言。“晴天全力奋战,夜间挑灯夜战” 成为他们工作的真实写照。每逢赶工关键节点,通宵达旦加班便成为常态,所谓的 996 工作模式在土木人的工作强度面前都显得黯然失色。长时间的高强度劳作,不仅严重损害土木人的身体健康,也使得他们难以兼顾家庭。众多土木人长期奋战在外地的建筑工地,与家人分隔两地,一年到头相聚的时光寥寥无几。孩子的成长历程他们无暇参与,父母的身旁他们无法侍奉,家庭的温馨与和睦成为他们难以企及的奢望。

在这般困境之下,土木人的就业满意度自然难以提升。2018 届土木类本科生毕业五年后的满意度仅为 71%,仅比垫底的建筑类高出 3%。面对如此不尽人意的工作现状,越来越多的土木人毅然选择 “提桶跑路”。以国有建筑施工企业 T 局为例,2017 年至 2018 年,仅仅一年时间就流失了 302 名工程技术人员,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占比超 81%,且大多毕业于重点院校的土木专业。这些流失的人才中,35 岁及以下的年轻人占比逾九成,他们任职年限在五年及以下的也占到了 55.9%,呈现出显著的年轻化与短期化特征。

智能建造:土木专业的新希望还是换汤不换药?

伴随土木工程专业的式微,一些与之关联的新兴专业崭露头角,其中智能建造专业备受瞩目。自 2017 年同济大学率先获批新增智能建造专业后,各高校纷纷踊跃申报。截至当下,已有 153 所高校成功获批新增智能建造专业,而在三年前,这一数字仅为 70 所。招生热潮亦随之汹涌而来,2022 年全国智能建造专业招生 3562 人,2023 年则大幅增长至 5539 人。

那么,智能建造专业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专业?它与土木工程专业又存在着怎样错综复杂的关联呢?通过对 55 所开设智能建造专业的院校深入剖析发现,高校多以土木工程为基础设立智能建造专业,原有的土木专业并不会被更名或撤销。在学院设置方面,96.4% 的高校将智能建造专业设于土木所在学院,仅有吉林建筑大学将其归置于现代产业学院,与测绘类的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共处一院。

在课程设置上,智能建造专业堪称 “土木 + 智能” 的有机融合。上至 985 高校,下至普通本科院校,智能建造专业均保留了结构力学、土力学、工程材料等传统土木课程,同时融入计算机、机械与经济管理等内容,旨在培育既精通土木工程技术又掌握智能建造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然而,这种融合的实际成效究竟怎样呢?有智能建造专业的毕业生吐槽:学智能建造,过土木生活,啥都涉猎,但啥都不精,就是在提桶跑路转行时选择稍多一些。这无疑引发了人们的深度思考,智能建造专业究竟是土木工程专业顺应时代潮流的创新变革,还是仅仅只是 “换汤不换药” 的表面功夫?它能否真正成为土木工程专业冲破困境的关键突破口?

路在何方:土木工程专业的未来展望

尽管当前土木工程专业深陷困境,但从长远视角考量,其未来并非全然黯淡无光。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未来地下城市研究院院长陈湘生曾指出:“我国至少还有 30 到 40 年在极端环境极端条件上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尤其在西南、西北区域,诸如机场、隧道、饮水工程等。” 这表明,在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持续刚性需求下,土木工程专业仍具备一定的用武之地。

伴随科技的持续迅猛发展,智能化浪潮正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而来。展望未来,土木工程有望与智能化深度交融,实现转型升级的华丽蜕变。城市轨道交通、高速公路、机场、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随着经济的稳步发展必然会持续递增,这为土木工程专业开辟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国家战略的有力推动,如 “一带一路” 倡议等,亦将为土木工程专业缔造更多的发展契机。在智能建造蓬勃兴起以及跨学科融合的大趋势下,土木工程专业可借助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等前沿科技,达成工程设计、施工管理、运维等环节的智能化升级,从而提升工程质量与效率,降低成本与风险。

然而,要将这一美好愿景转化为现实,土木工程专业仍需攻克诸多难关。高校在人才培育方面,需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育出真正契合时代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企业亦需加大对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投入力度,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政府则应在政策层面给予有力扶持,引导行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土木工程专业从往昔的辉煌一路滑向如今的困境,其兴衰历程发人深省。它的现状映射出经济发展的周期性波动、行业发展的趋势走向以及社会需求的动态变迁。对于高考考生及家长而言,在专业抉择时,切不可盲目跟风,而应深入探究专业的未来发展前景与就业态势。对于土木行业从业者来说,面对困境,是坚守阵地还是另谋出路,需综合权衡自身的兴趣爱好、专业能力与职业规划。对于高校和企业来讲,如何在时代变革的浪潮中创新求变、砥砺前行,是亟待破解的关键课题。

土木工程专业的未来究竟会走向何方?是在困境中成功逆袭,重铸辉煌,还是继续沉沦,逐步被时代浪潮所淘汰?这一切皆有待时间给出答案,亦需各方齐心协力、携手探索与抉择。亲爱的读者,您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发展又持有怎样的见解呢?

0 阅读:0

世事说阿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