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五角大楼一份机密文件被媒体曝光,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这份由美国防长赫格塞思签署的内部备忘录,首次将中国明确列为“唯一步调威胁”,并要求美军将60%以上的军事资源集中到印太地区,以应对所谓的“中国挑战”。文件特别强调台海局势是“核心关切”,甚至要求台湾地区大幅提高防务预算至3%。这一战略调整标志着美国对华政策的进一步升级,但暴露出了美国全球战略的“疲软”。
不禁想问“当年立棍单打全世界,从中东到南美,不知道对手是谁”的老美,今天到底是咋了?

从美国的角度来看,将战略重心完全聚焦于中国,似乎是一种合理的决策。作为曾经的全球霸主,美国希望避免在其他地区的战略消耗,集中力量应对最主要的竞争对手。然而,这一战略调整的背后,是美国长期以来的霸权思维惯性。美国不愿放下“身段”与中国合作,也不愿调整其传统的对抗性政策。历史已经证明,这种单边压制的手段不仅难以奏效,反而会把美国本来就不厚实的家底儿抖搂没了。
事实上,美国的这一战略转向面临诸多现实挑战。首先,美军目前在全球多个战区同时保持军事存在,全世界热点地区就没有他不插手的。尽管文件要求减少在欧洲和中东的军事部署,但现实情况是,美国仍在也门实施空袭,并向波斯湾增派航母。这种“既要收缩,又要干预”的矛盾政策,使得美军难以真正实现所谓的“战略聚焦”,总不能美国也搞日本那套下克上,管不住手下的军队吧。其次,美国的盟友体系也出现裂痕。欧洲国家对美国要求其独自应对俄罗斯威胁的做法表示不满,说好了的自由民主联盟,怎么说撒手就撒手了?而日本和菲律宾等亚太盟友虽然表面上支持美国的对华政策,但国内民意对美国的承诺持怀疑态度。但凡美国想要在亚太地区加强军事存在,你就看吧,这些国家的民众一个个都上街骂娘了。

更关键的是,美国的财政状况难以支撑这一“雄心勃勃的”战略。五角大楼的预算已接近每年1万亿美元,但美国国债规模突破40万亿美元,财政赤字还在持续扩大。若要全面执行对华战略,美军需额外征召12万预备役人员,并大幅增加军费开支,这与特朗普政府承诺的“削减国防预算”形成直接冲突。此外,美国军工产业链的短板也限制了其战略执行能力。美国在稀土精炼、芯片制造等关键领域的产能远低于中国,这使得美军在长期对抗中可能面临供应链断裂的风险。这可不是闹着玩的,中国这边的导弹火箭弹产能过剩,机器人无人机满地跑满天飞,美国那边要是高端武器断供了,怕不是下一秒就要被机器人的汪洋大海淹没。
从更深层次来看,美国的对华战略调整反映了其政治体制的僵化。特朗普政府虽然试图推行“美国优先”政策,但国内两党斗争激烈,任何实质性改革都可能被贴上“叛国”标签。例如,特朗普曾试图推动“联俄制华”,但最终未能实现,反而促使俄罗斯与中国深化合作。这种政治内耗使得美国的战略决策难以连贯执行,最终导致政策空转。

那么,美国是否真的有能力对中国形成有效压制?答案可能是否定的。中国在人工智能、高超音速武器、太空技术等领域的快速发展,使得美国传统的军事优势逐渐减弱。此外,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地缘影响力不断增强,而美国的盟友体系却日渐松散。即便美国试图通过施压台湾地区来牵制中国,但台海局势的主动权始终掌握在中国手中。美国所谓的“保台承诺”在资本市场也遭到质疑,资本市场可是最敏感最理性的一帮人,五角大楼文件曝光后,台积电美股股价单日就下跌4.2%。
综合来看,五角大楼的这份机密文件虽然展现了美国对华政策的极端化倾向,但其实际执行,实在是难以推进 。美国的霸权思维使其难以真正调整战略方向,而国内政治撕裂、财政危机和盟友信任危机等问题,将进一步削弱其全球影响力。历史经验表明,任何试图通过单边压制维持霸权的国家,最终都会陷入战略透支的困境。对于美国而言,与其执着于对华围堵,不如寻求合作与妥协,这才是更符合其长远利益的选择。我们给过他机会,他不仅不抓住还要掀桌子,那就不要怪我们用发展碾压一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