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布后才知道!外媒:中国悄悄做太空实验,竟是为空间站扩容升级

江月白日 2024-12-23 16:15:47

“中国太空”又成了热议话题,外媒率先坐不住了,迫不及待报道称,中国悄悄完成了首个充气式太空舱的试飞,当然这也意味着我国的空间站,能够得到新型技术支撑。只不过很多人奇怪的是,这与空间站扩展又有什么关系?

充气式“柔性”密封舱是什么?

11月21日,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研制的充气式柔性密封舱,随实践十九号卫星成功完成在轨飞行试验。

说起来,中国充气密封舱技术近年来,一直未停下发展的脚步,包括在柔性材料技术、高效折叠技术和碎片防护技术等方面,都有了诸多突破。

航天科技集团508所测试的返回器充气前状态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柔性蒙皮材料”技术,其由多层柔性复合材料,例如薄膜或织物构成。通常用于变构型飞行器,可以根据飞行条件自动调整形状,进而优化飞行性能。

该材料同样也是充气舱体在宇宙中,能够长久生存的必要条件。此外,其在发射时会保持压缩折叠状态,入轨后才会渐渐展开,是大型空间密封舱体建造的有效途径之一。

并且,充气式舱体结构,不仅打破了长久以来使用刚性金属舱体的桎梏,让全柔性太空舱和柔性空间站成为可能,还可以应用到是沙漠、南极等高风沙、高寒恶劣环境下的考察站、居住地。由此可见,我国在此项发展上还真是深谋远虑。

中国空间站欲有“大突破”

自2023年起,我国空间站就进入了全面应用阶段。航天员们通过乘组轮换的模式,连续开展为期至少十年的科学研究以及航天技术试验等活动。

如今,我国空间站可长期载3人,每过半年轮换一次,每个航天员乘组,由1名上过天的航天驾驶员担任指令长,剩余成员则由航天驾驶员、航天飞行工程师,以及载荷专家组成。

虽然我国空间站规模不大,但应用效益却比国际空间站高。此外,还有上百项科学实验与应用试验,包括随神舟十八号上行的斑马鱼—金鱼藻二元生态系统,和首次在轨实现全光阱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制备等等。

未来,我国空间站也极有可能进一步扩展,由“T”字构型扩展成“十”字构型,甚至是“干”字构型,来达到增加空间站活动空间的目的,并且升级航天员在轨防护锻炼、饮食、卫生等设施设备,进一步提升航天员的各项生活水平。

当然,也有很大概率成为世界第一个航天器“母港”,可以在轨维修共轨飞行的其它航天器,像是蓄势待发的“巡天”空间望远镜,就能与“天宫”对接由航天员对其进行保养,随后分离再飞回原来的运行轨道工作。

面对中国空间站这样的成就,不知曾经拒绝我们加入国际空间站的美国,又会有何感想?

国际空间站为何不带我国玩?

当下,国际空间站的泄露问题日渐严重,据美国“太空”网站称,空间站的泄露问题已经持续了五年。

而美俄双方却在泄露是否严重上争论不休,俄方不认为存在灾难性解体的风险,美国则要求停靠在国际空间站的载人“龙”飞船增加。

走到今天这步,不知美国对于曾经拒绝中国加入国际空间站这个决定,是否有过后悔的念头。毕竟,十多年过去了,曾经美国引以为傲的“沃尔夫”条款,现在看来也是多此一举,也因在该条款的影响下,中美太空方面的合作全部沦为空谈。

像是获取月壤样本的问题,此次嫦娥6号取得的月背土壤,本可以弥补美国月壤研究的不足,部分美国的航天专家,也发声表示需要调整“沃尔夫条款”,但这些言论最终都销声匿迹。总之,按现在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速度,明眼人都能看出,合作才是唯一出路。

0 阅读:5

江月白日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