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cket Boys》于10月11日开播,是tvN全新制作的一档羽毛球竞技综艺。节目由韩国国手世界排名第一的李龙大担任主教练,亲自物色体育圈演艺圈中优秀的羽毛球爱好者,组建羽毛球同好会。选手们需要通过数月的训练,并接连与各地的高手进行比拼,最终参加全国大赛。
客观来讲,羽毛球并不是一个十分适合被综艺化的题材。单打与双打的模式限制了团队的人数,束缚了对团体精神的刻画,一网相隔的比赛场地也缺少了冲撞可能制造的视觉、感官冲击。
然而,这些本应是劣势的部分,不但没有为《Racket Boys》减分,反倒是成为了《Racket Boys》的核心看点。更值得关注的是,《Rackets Boys》为我们呈现了一套通用且绝佳的体育竞技真人秀制作思路,从宏观的整体把控到微小的细节处理,每一个点都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适配题材的明星选角与制作中的去明星化
艺人特质与题材的契合,是近几年韩综选角中贯彻地最彻底,却也是目前受各种因素影响在我国综艺里完成度最低的一点。我们需要意识到,在任何一档节目中,节目的参与者就是节目的“讲述者”,而所有参与者的参与动因,则是节目源动力的体现。只有参与者的特质、动因与题材完全适配时,一个真实可信的故事才能正式开启。
在《Rackets Boys》的9位选手中,艺人世灿、东元、胜宽是被龙大教练认可的羽毛球能力者,其中实力最强的胜宽甚至主动参加过首尔羽毛球同好会的入团测试。演员金珉基则是今年大热电视剧《Racket少年团》中的男主角,羽毛球选手的形象深入人心。并且,在拍摄的过程中,金珉基还接受了前国家代表教练的教学与训练,基本功十分扎实。
吴尚勋则是世界排名第一的击剑运动员,出于运动员自身的身体素质及羽毛球和击剑两项运动在步伐等方面的高度相似,吴尚勋具备着不可忽视的巨大潜力。演员尹斗俊和尹贤旻分别在棒球、足球两项运动中展现过惊人的实力。前期表现平平的张圣奎其实有着30年的球龄,李灿元则是一位梦想成为运动转播播音员的演员,熟悉各项运动比赛的规则,而在《Racket Boys》后续的比赛中李灿元也如愿以偿地兼任了比赛的解说。
我们总在担心,明星的出现会影响体育类真人秀的专业性。而事实上,无论参与嘉宾是明星还是素人,其是否具备完全有说服力的参与动因才是最终的决定因素。
当然,成功的选角只是《Racket Boys》中人物形象建立的基础,在体育类真人秀这种需要嘉宾深度参与的节目中,《Racket Boys》中全明星阵容“去明星化”的处理更加值得我们有所关注。
“去明星化”的前提,是新角色的建立。在《Racket Boys》前两期中,我们能明确地感受到,节目在反复强调每位艺人选手的技能点与等级划分。先是在世灿的引导下,选手们互相猜测水平,进行能力排名。在随后正式的等级测试中,伴随李龙大教练的解说与花字的提炼,每位选手在反应速度、基本功、肌肉力量等方面都获得了明确的定位。
一直用反手接球的金珉基得到了“一直用反手、敏捷度不错、基本功”的教练组评价,而东元则是“接球反应不错,懂得基本步伐、基本功不错、肌肉力量较弱。”
《Racket Boys》为嘉宾们打造了具象化的角色定位,潜移默化地在观众心中植入了嘉宾们作为选手的基本信息。一期结束后,观众们对选手们的认知已经被无数个具体的、规范化的评判标准所填充。相较于过往的明星身份,观众们会逐渐习惯性地跟随节目引导,以羽毛球选手的标准对每一位嘉宾进行观察与评估。而这样的效果正是“去明星化”最完美的体现。
题材自身与竞技现场的逐帧拆解
毫不夸张地说,《Racket Boys》的背后绝对是一个把体育竞技吃透了的节目组。
首先,《Racket Boys》在横向上对羽毛球进行了项目的拆解,而后又以体育、团队精神的构建作为纵轴贯穿了节目的始终,让专业度与综艺性得以在两点上相互融合与支撑,内容丰富、连贯扎实。
详细来讲,在横向的拆解上,以第一期为例,9位选手们的等级考试被分为了防守测试、杀球测试和竞赛运营测试三大板块。单纯的对打很容易造成观众的观感疲劳,而设计好每一轮对打的重点考察方向,则会给予观众,尤其是对羽毛球不够了解的新手观众一个明确的观看导向,在丰富内容的同时,不失逻辑,还能循序渐进地引导观众系统性地认识羽毛球运动。
《Racket Boys》在整个训练的过程还加入了外出团建的活动。一方面,避免了室内拍摄所带来的视觉的重复与压抑,打破了羽毛球球场对场景的限制,另一方面也让训练的过程更加丰富有趣。
与此同时,团建的出现也侧面延展了《Racket Boys》的叙事纵轴。出于团建的外出需求,成员们需乘坐大巴远离城市,借住在海边的小镇上。在日常的相处中,成员之间与观众们都了解到了每个人更真实的一面,而分为两组进行的团体比赛,也在不知不觉间强化了队员们的集体意识。就连成员自己都感叹,经过了两天的相处,彼此都亲近了不少。
除了宏观的节目设置,《Racket Boys》在微观叙事上的表现也十分亮眼,可以说,很少有节目能把比赛中每一个球的来回都拍得如此精彩。
《Racket Boys》将每一个来回都拆成了7个组成部分:接发球的过程、球的运动轨迹、技术要点、选手的情绪刻画、台下选手与教练的反应、李龙大的深度解析。
对选手接发球的特写或是慢动作记录让画面更加富有动感与张力。而针对关键的决胜球,节目会以动画的方式,清晰画出羽毛球的运动轨迹,并辅以现场的实况解说,以花字总结出每个球的技术要点,以确保观众能清晰地看懂每个球得失背后的因果。
对选手们的神态细节的刻画构成了比赛中的情感因素,台下选手与教练的感叹则又进一步放大了选手们的情感与比赛输赢的戏剧性,以跌宕起伏的情节持续刺激观众。而同时,即使是在有实时解说和花字的基础上,面对关键的技术要点,节目组还额外添加了李龙大的幕后二次解析,进一步强化了节目的专业性。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每一回合的比赛实况与选手状态,《Racket Boys》还会随时转换不同的配乐。例如,在张圣奎对打频频落败时,《Racket Boys》就将张圣奎的动作慢放,并选用了肖邦钢琴曲作为背景音乐,和本应该紧张刺激的羽毛球赛形成了鲜明对比,拉满了情节的戏剧性。
每一个回合的精彩,让输与赢不再是竞技的唯一情绪落点,角色的性格特点、同伴之间的相互鼓励与扶持等更丰富的情感,在节目中得到了更多方位的展现。
除此之外,《Racket Boys》节目中还有着诸多的亮点,例如教练与选手之间的相处模式、人物成长线的铺垫与反转,团体中选手们的角色设定等等也都为我们提供着全新的设计思路。在垂类节目成为主流,创作者们疯抢题材的蛋糕时,《Racket Boys》展现出了完全凌驾于题材之上的,对节目模式的设计能力。
毫不夸张地讲,我们可以完全把《Racket Boys》当做当下体育竞技类真人秀的制作模板,多花一些时间,汲取到《Racket Boys》中竞技呈现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