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文明的中囯人,为何连正确尽孝都不会?真相刻在泰山石中

五千年文史 2022-01-21 18:09:40

泰山,五岳之首;舍身岩,声名远播。这里有一个非常美好却又令人十分惊骇的故事。

相传泰山脚下一户穷人家,丈夫在外打工,媳妇与婆婆带着一个小孩过日子。一日婆婆生病,药石无效。媳妇听说到泰山舍身岩上跳下,可换得婆婆十年阳寿,便想舍命救婆婆。可是又一想,自己死了孩子咋办?最终,他想到了将孩子扔到舍身岩下,救婆婆一命的愚蠢办法。

媳妇下定决心后,当真狠心将孩子扔下舍身岩,然后哭着跪在悬崖边祈求泰山奶奶救婆婆一命, 然后急忙赶回家看婆婆。一回到家,她惊呆了:婆婆病好下床了,旁边站着丈夫,丈夫抱着孩子。原来,是泰山奶奶显灵,不仅救活了婆婆,还将孩子救回,又传递信息给她丈夫,让她丈夫也赶回来了。

一句话,孝心感动天地,换来大团圆结局。

可是,现在我们谁听了这个故事,都会感到毛骨悚然。为什么?媳妇将孩子扔到悬岩下救婆婆的行为,不仅不合法、不容情,而且极为愚蠢和残忍。这是一种彻底错误的尽孝方式。可奇怪的是,这种愚蠢而错误的尽孝方式,千百年来得到许多老百姓的认同,陆续不断地有人来泰山舍身岩舍身救亲。

史载,明清两朝来泰山舍身岩舍身的比较多,多得让官府不得不出面阻止。明朝万历八年,四川人何起鸣任山东巡抚,颇得百姓拥戴。何起鸣听说每年都有很多人到泰山舍身岩舍年救亲,觉得这是一种愚蠢的做法,于是组织力量在舍身岩上筑墙,阻止人们从这儿跳下去。到了清朝康熙年间,何起鸣修筑的围墙破损严重,于是知泰安州事张奇逢又将破损的围墙重修了一遍,并且派了专门的更夫守在哪儿,不让人跳崖。

除了这些硬性措施外,还有文化宣传。比如何起鸣将舍身岩改名为爱身岩,意即人要爱惜自己的生命,生命比尽孝更重要。明嘉靖时,官府在舍身岩前立石刻字,上书“哀愚”、“思道”,让人们思考他们舍身救亲的行为对不对?“哀愚”指舍身救亲的举动是愚蠢的,“思道”则是指那些想跳崖尽孝的子女们,应该好好思考一下什么是孝,应该怎样尽孝?

这些宣扬有没有作用呢?有。但是作用并不大,仍然有为数不少的人独自去舍身岩舍身救亲。就像着了魔似的。所以,我们必须要弄清楚“舍命尽孝”的深层次原因。

儒家与封建朝廷合力将“孝”政治化、功利化是第一大原因。

儒家的孔子和孟子特别强调孝道,并且将“孝”与“忠”结合起来,合称“忠孝”,这是“孝”被政治化的第一步。第二步是西汉时汉武帝独尊儒术,接受儒家孝文化,并且出台“举孝廉”的政策,提拔那些特别孝顺的人做官,这一举措将“孝”彻底政治化和功利化了。

(汉武帝)‍

因为可以做官,又可以得到好名声,人们争相行孝,一时间孝子辈出。但这个时候人们表现出来的“孝”,已经不那么单纯了。很多人之所以孝顺,就是为了先将名声远远地传出去,然后等着当地的推荐官,将他们作为孝子推荐到朝廷任职。这种功利化的思想,使很多人不惜使用手段行孝,不惜花大力气行孝,不惜做出巨大的牺牲行孝。

而说到为孝做出牺牲,不得不提儒家的“舍身观”。儒家一向有“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思想。比如“豫让刺赵襄子”的故事,豫让的主人智伯被赵襄子杀了,豫让三次行刺赵襄子不成功,最后自杀成仁。又比如“赵氏孤儿”的故事,也是宣扬“义”这种东西比生命更重要,可以舍弃生命去追求。“义”都可以舍身以求,“孝”更不用说了,儒家的那些学者们还编了《二十四孝》的故事来教化民众。

(豫让自刎图)

其实,孝是一种心甘情愿的付出,是一种单纯的不求回报的付出,是快乐的,健康的,这才是它的本真。可是通过儒家与封建朝廷一番操作,弄成了什么样子?弄成了“舍身取孝”这种沉重的东西,还快乐得起来吗?

佛家与道家将“孝”神化和妖魔化是第二大原因。

封建时代,儒学是思想上的主流,但佛家与道家影响力也相当大。佛家与道家也有“舍身观”,而且,他们的“舍身观”更血腥。比如佛家有舍身观音的故事,说的是 观音菩萨觉得牛吃肉不好,于是舍身喂牛,牛为感恩观音,从此不再食肉,改为食草。佛家还有“舍身饲虎”的故事,佛祖释迦牟尼的前世萨埵太子,为了阻止一只母老虎吃掉自己的孩子,自己把自己弄伤,让母老虎吃了。道家的“舍身观”则体现在放弃肉身,飞升上天。其创始人张道陵和2位弟子白日飞升上天,留下凡人尸身。上清派的创始人魏华存,打坐修行七日不食,身体亡而灵魂飞升成仙。

注意,“舍身观”并不只是为了孝,但它包括孝;它不仅包括孝,而且将孝神化了,妖魔化了。

何为妖魔化?让我们回头看看上述事例中暗含的逻辑。佛祖释迦牟尼舍身饲虎,最后他成了佛祖;观音以身喂牛,她成了观音;张道陵、魏华存放弃肉身升天,他们成了人人羡慕的神仙。如果你舍身之后可以成为佛祖和观音,最不济也可以做个小神仙,你愿意不愿意?当然愿意。所以,“舍”,还是为了“得”,而且往往“舍”小而“得”大。

回到开头的“媳妇舍子救婆婆”的故事,也是在强调“舍”小“得”大。因为孝心感动天地,扔到悬崖下的孩子也活了,婆婆的病也好了。一家人也团聚了。但真实的结果我们都想得到,一定是孩子亡,婆婆死,丈夫回家揍媳妇……这个故事为什么不将真实的一面呈现,而是以完全相反的结果来呈现?就是为了神化孝的行为和结果。其实质还是功利性,还是求取回报,只不过在现实世界里得不到回报,便到并不存在的虚拟世界里求回报。仅此而已。

综上,孝的功利化与孝的神化深度结合,才使得我们的先人们具有了舍命求孝的“伟大”精神。

0 阅读:21

五千年文史

简介:只写有思想有内涵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