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18日,在波克罗夫斯克前线,乌军第68猎兵旅的乌军三支突击分队踏过封冻的河道,突袭了达琴斯克村(Dachenske),成功撕开俄军防线缺口。
这场精密计算冒险的步兵突袭,既破解了俄军钳形攻势的侧翼威胁,又为后续防御争取了关键时间窗口。
这场冒险的突袭,实为针对俄军战术弱点的精准打击。

乌军这次的反击的胜利,是对战场环境的充分利用。索洛纳河冬季封冻,使得轻装步兵得以轻松穿越泥泞带,而俄军装甲部队因担心冰层承重不足,被迫放弃前沿巡逻。
无人机热成像在雪地环境中优势尽显,乌军侦察小组提前48小时锁定俄军换防间隙——此时新驻防部队尚未完成工事构筑,老部队正撤往二线休整。
乌军在战术层面有三个制胜要素:
首先是弹性作战单元,8人突击组配备破片手雷与单兵导弹,具备独立攻坚能力。

其次是实时情报支持,热成像无人机持续提供建筑内俄军分布。
最后是梯次打击,122mm榴弹炮实施15分钟急袭后,突击组立即突入,不给俄军喘息时间。

而俄军的溃败暴露了体系性缺陷。持续半年的攻势消耗,使其装甲部队折损率达42%,被迫将新兵补充至前线。这些缺乏经验的士兵面对乌军突袭时,往往发现即被歼。
还有后勤断裂,由于运输车队遭乌克兰无人机频繁袭扰,前沿阵地沙袋、铁丝网等基础防御物资缺口达37%。
更严重的是指挥链僵化,遭遇突袭时需层层上报,平均反应时间达27分钟。

达琴斯克战斗折射现代战争新特征。乌军利用吸血鬼无人机投掷温压弹,在避免阵地战消耗的同时,将俄军残部逼出混凝土建筑。

视频显示,俄军某据点守军在遭遇攻击后,误将突击组脚步声判断为友军换防,直到破门瞬间才仓促应战。这种战场感知,使俄军即便拥有火力优势也难以发挥。
此次反击产生连锁效应。俄军指挥部被迫将第41集团军预备队,调往南线填补缺口,导致主攻方向的波克罗夫斯克东郊兵力密度下降23%。
乌军利用缴获的工程图纸,在收复区快速布设反坦克地雷与预警传感器。
俄军工兵开始在前线使用预制混凝土构件,想缩短工事构筑周期,但这种亡羊补牢之举,能否应对乌军的灵活战术还是个问题。
随着春季解冻期临近,封冻河道的战术窗口正在减少。乌军当前争分夺秒收复的每寸土地,都可以成为泥泞季节防御战的缓冲带。
但俄军指挥层是否从达琴斯克失败中吸取教训?当装甲部队再次陷入春汛泥潭时,他们能否摆脱正面强攻-侧翼失守的恶性循环?这些问题的答案,将决定波克罗夫斯克之战的最终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