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侗族:山水间的诗意民族,民俗风情和自然风光。

晨曦微露晨曦居 2025-01-24 13:26:37

溯源:侗族的前世今生

侗族,这个古老而神秘的民族,其历史源远流长,犹如一部厚重的史书,镌刻着岁月的沧桑与变迁。关于侗族的起源,学术界较为一致的观点是其源于古代骆越。

追溯到殷商时期,创造东南印纹陶文化的群体逐渐演化为楚族,他们或是与祝融相关,或是夏禹时代的部落之一。春秋时期,侗族所在地区被楚国称作商於地;秦朝时,被纳入黔中郡和桂林郡;到了汉代,又归入武陵郡和郁林郡 。然而,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僚人开始出现,这一古代民族中包含了侗族的主要成分。历经漫长的发展与融合,隋唐时期,侗族逐渐形成了独立的民族身份。

唐朝时,中央政府在侗族地区设立州郡,推行羁縻政策,任命当地大姓首领为刺史。当时,侗族地区分为十个峒,由各个 “峒主” 掌控。北宋时期,峒主们相继归附宋王朝。在宋朝,侗族地区深受汉文化影响,一些峒主开始建立城池,模仿汉族社会开办学堂,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元朝统治时期,延续了唐代的羁縻政策。明朝在侗族地区建立土司制度,派遣流官直接管理土司,形成了 “土流并治” 的局面 。清朝时期,“土流并治” 制度依旧存在,但土司的实际权力逐渐被削弱,流官的控制不断加强。

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实行保甲制度,利用封建上层人物充当伪乡长、保长和甲长,对劳动人民进行残酷剥削,侗族人口大量死亡。此外,国民政府还推行民族压迫政策,强制侗族人民 “一律改用汉服”,试图磨灭侗族的民族特色 。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在侗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侗族人民终于实现了当家作主的愿望,迎来了民族发展的新篇章。

分布:大地上的民族足迹

在中华大地的西南一隅,侗族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贵州、湖南、广西、湖北等地的山水之间。根据《中国统计年鉴 - 2021》,中国境内侗族的人口数为 3495993 人 ,他们主要分布在贵州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铜仁地区;湖南的新晃侗族自治县、会同县、通道侗族自治县、芷江侗族自治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广西的三江侗族自治县、龙胜各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以及湖北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地。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堪称侗族的核心聚居地,这里的侗族人口多达 121 万,占全国侗族总人口的 40.8% ,宛如侗族文化的肥沃土壤,孕育出无数绚丽多彩的民族瑰宝。而黎平县,作为黔东南州内侗族人口最多的县,拥有 32 万多侗族同胞,这里的侗寨星罗棋布,鼓楼高耸,风雨桥横跨溪流,处处洋溢着浓郁的民族风情。

在湖南,新晃、芷江等地属于北部侗族聚居区,这里开发较早,与外界交流频繁,经济与文化较为发达,现代文明与侗族传统文化相互交融,碰撞出独特的火花。而通道、靖州则属于南部侗族聚居区,仿佛是时光的宠儿,较好地保留了古老的经济与文化生活,从传统的农耕方式到独特的民俗节庆,都原汁原味地展现着侗族的古老魅力。

广西的三江侗族自治县,是侗族在广西的主要聚居地之一,这里的侗族同胞依水而居,以勤劳的双手耕耘着土地,也编织着属于自己的民族文化。独特的建筑风格、精美的侗族刺绣、热闹的百家宴,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寻侗族文化的奥秘。

在湖北,侗族主要分布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恩施、宣恩、咸丰、利川、来凤等县市 ,其中恩施市芭蕉侗族乡、宣恩县晓关侗族乡和长潭河侗族乡是侗族人口较为集中的区域。这些地方的侗族人民在与土家族、苗族、汉族等民族的交往中,既保持着自身的民族特色,又吸收了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形成了多元融合的文化景观。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部分侗族同胞漂洋过海,迁徙至老挝、缅甸和越南等境外地区,他们在异国他乡落地生根,将侗族的文化与习俗传播开来,在新的土地上绽放出别样的光彩,成为中华文化对外交流的友好使者。

语言与文字:独特的交流密码

语言,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之声,承载着民族的历史、文化与情感。侗族拥有自己独特的语言 —— 侗语,它宛如一首古老的歌谣,在岁月的长河中传唱不息。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 ,如同一条奔腾的大河,又分为南部和北部两大方言,每个方言又各分为三个土语。以贵州省榕江县车江侗话语音为标准音,以南部方言为标准方言 ,车江侗话有 32 个声母,56 个韵母,15 个声调中有 9 个舒声调和 5 个促声调,宛如一首和谐的乐章,每个音符都跳动着侗族文化的独特韵律。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侗族曾长期没有自己的文字,犹如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的行者。直到 1958 年,国家组织专家学者,在对侗语进行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为侗族人民创制了拉丁字母形式的侗文方案 。这一方案的诞生,如同一束明亮的曙光,照亮了侗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道路,结束了侗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历史,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浪潮中,侗文的推广和使用面临着诸多挑战。随着汉语的普及和现代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侗族年轻人更熟悉汉语,侗语的使用范围逐渐缩小,侗文的传承也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 。尽管如此,在一些侗族聚居的偏远地区,仍有一些坚守者在努力传承和使用侗文。他们用侗文记录侗族的历史传说、民间故事、传统习俗,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保存和流传。一些学校也开始开设侗文课程,培养孩子们对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兴趣和热爱,为侗文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

建筑艺术:凝固的文化史诗

(一)鼓楼:侗寨的精神象征

在侗寨的中央,一座巍峨耸立的建筑拔地而起,它就是侗族的标志性建筑 —— 鼓楼 。鼓楼宛如一位沧桑的智者,静静见证着侗寨的兴衰变迁,承载着侗族人民的精神信仰,是侗寨的灵魂所在。

从外观上看,鼓楼造型独特,犹如一棵参天巨杉,直插云霄。它的底部通常为正方形,向上逐渐收窄,形成优美的轮廓。鼓楼的层数多为奇数,一般有三层、五层、七层,甚至高达十五层 ,这些奇数在侗族文化中寓意着吉祥与神圣。楼身由一根根粗壮的杉木搭建而成,不用一钉一铆,全靠榫卯结构相互连接,体现了侗族工匠精湛的技艺和高超的智慧。鼓楼的顶部,或为歇山顶,或为攒尖顶,飞檐斗拱,如飞鸟展翅,灵动而飘逸。在阳光的照耀下,鼓楼的琉璃瓦熠熠生辉,与周围的青山绿水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

鼓楼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侗族人民的精神家园,承载着丰富的社会功能。在侗族社会中,鼓楼是寨老召集村民议事的重要场所 。当村寨面临重大决策,如修建水利设施、制定村规民约、处理纠纷等,寨老便会敲响鼓楼中的牛皮大鼓,鼓声一响,村民们便会从四面八方赶来,齐聚鼓楼。大家围坐在一起,各抒己见,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充分体现了侗族人民的民主精神。

鼓楼也是侗族人民举办各种庆典活动的地方。每当有贵客来临,侗族人便会在鼓楼前举行盛大的迎宾仪式,身着盛装的侗族男女唱起欢快的侗歌,跳起热情的舞蹈,用最诚挚的方式欢迎客人的到来。在传统节日,如春节、侗年、花炮节等,鼓楼更是热闹非凡。人们在鼓楼前举行祭祀仪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随后,便是精彩的文艺表演,芦笙吹奏、侗族大歌演唱、侗戏表演等,让人目不暇接。鼓楼还是侗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地方,夜幕降临,明月高悬,青年男女们相约鼓楼,通过对歌、跳舞等方式,表达彼此的爱慕之情,演绎着一段段浪漫的爱情故事 。

(二)风雨桥:实用与美的交融

在侗乡的山水之间,一条条如虹的桥梁横跨溪流,它们不仅是连接两岸的交通要道,更是侗族人民智慧与艺术的结晶,这便是风雨桥。风雨桥,又名凉桥、花桥、回龙桥 ,现存约有 400 多座,分布于湖南、贵州、广西等地的侗族居住区 ,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侗乡的大地上。

风雨桥大多选址在村寨的水口处,这里是河流进出村寨的地方,也是侗家人心目中的风水宝地 。他们认为,水是财源的象征,风雨桥建在寨尾,可以拦截财源,积蓄财富;建在村头,则可以避免村寨与不利地形相冲,起到驱挡邪物、保护村寨的作用。风雨桥将亭与廊结合在一起,采用叠顶方式形成规整的塔状 。桥墩以青石垒砌,坚实稳固,能够抵御洪水的冲击;桥梁、桥柱及桥面建筑全是杉木构成,只凭榫卯交叉错插结构将木料固定,整座桥不用一根钉子 。这种独特的建筑工艺,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洗礼,依然坚固如初,令人赞叹不已。

从远处眺望,风雨桥宛如一条巨龙卧于水面,桥身的长廊蜿蜒曲折,仿佛龙身;桥亭高耸,恰似龙的脊背;而桥顶的宝葫芦等装饰,则如同龙的眼睛,熠熠生辉。走近风雨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桥廊两侧精美的雕刻和绘画,这些图案题材广泛,有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自然风光、花鸟鱼虫等,色彩鲜艳,栩栩如生,展现了侗族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艺术才华 。桥廊内设有长凳,供行人休息、乘凉、聊天。在这里,人们可以躲避烈日的炙烤,也可以在风雨交加时找到一处温暖的庇护所 。

风雨桥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是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承载着侗族人的宗教信仰,人们相信,风雨桥可以护佑村寨兴旺、村民健康,还可以招财进宝 。在侗族的传统习俗中,风雨桥也是人们举办各种活动的场所。每年的端午节,侗族人会在风雨桥附近举行盛大的龙舟竞渡活动,人们身着盛装,呐喊助威,场面十分壮观;而在平时,风雨桥则是孩子们嬉戏玩耍的乐园,老人们谈天说地的休闲之地,它见证了侗族人生活的点点滴滴,成为了侗乡生活的生动写照 。

传统习俗:生活里的文化传承

(一)饮食:舌尖上的侗乡风情

侗族饮食,宛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描绘着侗乡的风土人情,散发着浓郁的民族气息 。他们以大米为主食,尤其钟情于糯米,那软糯香甜的口感,仿佛是侗乡土地孕育出的甜蜜馈赠 。“香禾糯” 更是其中的佼佼者,被誉为 “糯中之王”,煮饭时,香气四溢,弥漫整个村寨,让人垂涎欲滴 。

酸食,是侗族饮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有着 “三天不吃酸,走路打倒蹿” 的说法 。在侗家,酸食种类繁多,荤酸、素酸、煮酸、腌酸,应有尽有 。每到金秋时节,稻田里的鱼儿肥硕鲜美,侗族人便会将其捕获,精心制作腌鱼 。他们先将鱼洗净,去除内脏,再在鱼身上涂抹上盐、辣椒、糯米等调料,放入坛中密封腌制 。经过时间的沉淀,腌鱼的味道愈发醇厚,酸辣可口,肉质鲜嫩,无论是作为日常的下饭菜,还是招待贵客的佳肴,都备受青睐 。除了腌鱼,酸肉、酸鸭、酸菜等酸食也是侗家餐桌上的常客,它们不仅为侗族人民的生活增添了独特的风味,更是承载着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的坚守 。

油茶,堪称侗族的 “茶道”,在侗族饮食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在一些地方,人们早、晚两餐都离不开油茶 。打油茶的过程,就像是一场精彩的表演 。先将大米炒至微黄,再加入特制的茶叶一起翻炒,炒出浓郁的茶香后,加入适量的温水,煮沸成香气扑鼻的茶汁 。与此同时,将阴米(炸糯米花)、煮熟的豆角、花生、豌豆、油果等配料准备好 。吃的时候,在碗里放上这些配料,再浇上滚烫的茶汁,一碗热气腾腾、咸香可口的油茶就呈现在眼前 。油茶不仅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还具有提神醒脑、驱寒保暖的功效 。在侗族,油茶是招待客人的必备饮品,也是亲朋好友相聚时的最佳选择 。大家围坐在一起,一边品尝着油茶,一边畅谈着生活琐事,欢声笑语回荡在屋内,浓浓的情谊在空气中弥漫 。

(二)服饰:穿在身上的艺术

侗族服饰,是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宛如一首无声的诗,一幅立体的画,展现着独特的民族魅力 。它主要分为妇女服饰、男子服装和童装 ,每一类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观念 。

侗族妇女的服饰,宛如盛开的花朵,绚丽多彩 。在南部地区,妇女们的服饰保留了许多古老的样式 。如果穿裤子,上衣多为大襟纽扣式,右衽无领,长度至膝盖,袖口、襟边、裤脚等处镶嵌着精美的滚边或花边,这些花边色彩鲜艳,图案精美,有龙凤神兽、水云纹、花草纹等,寓意着吉祥如意 。如果穿裙子,上衣则多为和尚领对开大襟无扣式,以带子系之,侗族人称之为系带衣 。下身搭配的短式百褶裙,褶纹细密,线条流畅,走起路来,裙摆轻轻摆动,如行云流水般优美 。脚上穿着的翘头花鞋,鞋头微微上翘,绣着精致的花朵,仿佛是要将春天的美好穿在脚上 。在节日或重要场合,侗族妇女还会戴上华丽的银饰,银冠上盘龙舞凤,银项圈层层叠叠,银手镯、银耳坠、银腰坠等叮当作响,这些银饰不仅是装饰品,更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也是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相比之下,侗族男子的服饰则简洁大方 。通常为 “对襟窄裤式”,直领,对襟,袖窄,对襟上的纽扣一般为布扣 。他们穿着青色或蓝色的布衫,搭配黑色的长裤,腰间系着一条腰带,显得干练利落 。头上戴着青色的头巾,脚上穿着草鞋或布鞋,展现出侗族男子的朴实与勤劳 。在一些地区,男子在节日或庆典时也会穿上盛装,如黑色的长袍,上面绣有精美的图案,头戴黑色的帽子,显得庄重而威严 。

童装则充满了童趣,色彩鲜艳,款式可爱 。儿童的衣服上常常绣有各种动物图案,如老虎、兔子、猴子等,寓意着孩子能够健康成长,活泼可爱 。帽子上也会装饰着银饰或刺绣,为孩子们增添了几分俏皮与灵动 。

(三)婚恋:浪漫的爱情乐章

侗族的婚恋习俗,充满了浪漫与诗意,宛如一首悠扬的情歌,在侗乡的山水间回荡 。“行歌坐月” 和 “玩山” 是侗族青年男女相识相恋的重要社交方式 。每当夜幕降临,明月高悬,青年男女们便会相约在鼓楼、风雨桥或寨边的树林里 。姑娘们身着盛装,手持花伞,羞涩地等待着心上人的到来 。小伙子们则三五成群,带着芦笙、琵琶等乐器,用美妙的音乐和深情的歌声向姑娘们表达爱意 。他们通过对歌、跳舞、聊天等方式,增进彼此的了解,寻找心仪的对象 。如果姑娘对某个小伙子有好感,便会与他一起对歌,互诉衷肠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用歌声传递着爱情的信号,用舞蹈表达着内心的喜悦,演绎着一段段浪漫的爱情故事 。

当青年男女感情成熟后,便会进入定亲阶段 。定亲时,男方会请媒人带着礼物到女方家提亲 。礼物通常包括猪肉、米酒、糍粑等,这些礼物都有着美好的寓意 。媒人会向女方家长介绍男方的家庭情况和个人品质,如果女方家长同意这门亲事,便会收下礼物,并回赠一些礼物给男方 。随后,双方家长会商量定亲的日期和具体事宜 。

结婚是侗族人生中的大事,婚礼仪式庄重而热闹 。在婚礼当天,新郎会带着迎亲队伍前往女方家迎娶新娘 。迎亲队伍中,有引路郎、押礼公等,他们挑着礼物,一路吹吹打打,十分热闹 。到了女方家,女方会设置重重关卡,考验迎亲队伍 。比如,让迎亲队伍唱《拦门歌》,只有唱对了,才能进入女方家 。进入女方家后,新郎要向女方家长行礼,感谢他们养育了新娘 。随后,新娘会穿上漂亮的嫁衣,头戴凤冠,在女伴和兄弟的陪同下,与新郎一起前往男方家 。一路上,新娘手中拿着一把红伞,无论天晴还是下雨,都要打开,寓意着遮风挡雨,保护新娘 。到了男方家,新郎新娘要举行拜堂仪式,向天地、祖先和父母行礼 。之后,便是盛大的婚宴,亲朋好友们齐聚一堂,共同庆祝新人的幸福时刻 。大家一边品尝着美味的佳肴,一边欣赏着精彩的歌舞表演,欢声笑语回荡在整个村寨 。

(四)节日:岁月里的欢乐庆典

侗族的节日,犹如璀璨的星辰,在岁月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春节,这个中华民族共同的节日,在侗乡也被赋予了独特的色彩 。春节前夕,侗族人便开始忙碌起来 。他们打扫房屋,准备年货,制作糍粑、粽子等美食 。除夕之夜,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丰盛的年夜饭,分享着过去一年的收获和喜悦 。大年初一,人们早早起床,穿上新衣,走亲访友,互相拜年 。孩子们则会收到长辈们给的压岁钱,欢天喜地地玩耍着 。在春节期间,侗乡还会举行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舞龙舞狮、踩高跷、唱侗戏等 。舞龙舞狮时,龙和狮子在人们的舞动下,活灵活现,时而腾飞,时而翻滚,赢得观众阵阵喝彩 。踩高跷的表演者们则展示着高超的技艺,在高跷上做出各种惊险的动作,让人惊叹不已 。侗戏表演则让人们沉浸在精彩的剧情中,感受着侗族文化的魅力 。

侗年,是侗族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也被称为 “吃冬节”,是侗族人民为庆祝丰收而举行的盛大庆典 。侗年的日期并不固定,一般在农历十月或十一月举行 。在侗年期间,侗寨里热闹非凡 。人们杀猪宰羊,准备丰盛的美食 。家家户户都会制作侗家特有的美食,如腌鱼、腌肉、酸汤鱼、五彩糯米饭等 。这些美食色香味俱佳,让人垂涎欲滴 。人们还会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感谢祖先的庇佑和大自然的恩赐 。在祭祀仪式上,人们身着盛装,手持香烛,向祖先献上祭品,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 。祭祀结束后,便是欢乐的庆祝活动 。人们在鼓楼前或广场上载歌载舞,芦笙吹奏声、侗歌声、欢笑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了一曲欢乐的乐章 。

花炮节,是侗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主要流行于广西三江、龙胜和湖南通道等地 。花炮节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三、二月初二或三月初三举行 。节日当天,人们早早地来到广场上,等待着花炮的燃放 。花炮是用铁筒制成的,里面装有火药和一个铁圈 。燃放时,火药将铁圈冲上天空,铁圈落下后,人们便会蜂拥而上,争抢铁圈 。谁抢到了铁圈,谁就被认为是幸运儿,会得到大家的祝福 。抢花炮的场面十分激烈,人们你争我夺,互不相让,展现出侗族人民的勇敢和团结 。除了抢花炮,花炮节上还有舞龙舞狮、芦笙比赛、侗歌对唱等活动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节日生活,也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

艺术瑰宝:多彩的精神世界

(一)音乐:侗族大歌的天籁之音

在侗族的文化宝库中,侗族大歌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它是侗族多声部民间歌曲的统称,侗语称 “嘎老”,“嘎” 即歌,“老” 有篇幅长大、人多声多和古老之意,总意为古老宏大的歌曲 。作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民间合唱形式,侗族大歌堪称中国民间音乐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

侗族大歌的起源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最早的文字记录出现在宋代,至今已有 2500 多年的历史 。西汉学者刘向在《说苑》中记录的《越人歌》,其声韵和格调为侗族大歌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由于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社交礼仪等都是靠歌声传承下来 。宋代诗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记载:“至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歌”,生动地描述了仡伶(侗人自称)集体做客唱歌的情景,可见当时侗族大歌已有一定的发展 。明代时,邝露在《赤雅》中记载:“侗人善音乐,弹胡琴,吹六管,长歌闭目,顿首摇足”,进一步描绘了侗族人演唱大歌的情景 。

侗族大歌以模仿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等自然之音为创作特色,曲目丰富,内容涵盖广泛,包括鼓楼大歌、声音大歌、叙事大歌、礼俗大歌、儿童大歌、戏曲大歌 6 大类型 。其旋律优美,曲调多样,内容丰富,歌与词水乳交融 。演唱时,通常有几位领唱者,其他人分高低音共 6 个声部合唱,以 “众低独高” 的复调式多声部合唱为主 。这种独特的多声思维、多声形态、合唱技艺和文化内涵,在中外民间音乐中都极为罕见 。

在重大节日、贵宾到访时,侗族人民会全部聚集到村寨的鼓楼进行侗族大歌的演唱 。2006 年,广西柳州市、三江县、贵州黎平县侗族大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08 年,贵州省榕江县、从江县侗族大歌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09 年,侗族大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从此,这一古老的音乐艺术走向了世界的舞台,让全球的人们都能领略到它的独特魅力 。

(二)舞蹈:律动的民族风情

侗族的舞蹈,是他们生活的生动写照,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情 。“芦笙舞” 是侗族舞蹈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 。芦笙,作为侗族传统的吹奏乐器,与舞蹈紧密相连 。在侗族的传统节日、庆典活动中,常常能看到人们身着盛装,手持芦笙,边吹边跳的热闹场景 。芦笙舞的舞者们围成圆圈,随着芦笙的节奏,脚步轻盈地跳动,身体也随之摆动 。舞蹈动作丰富多样,有跳跃、旋转、扭腰等,展现出侗族人民的热情奔放和对生活的热爱 。男子的动作刚健有力,充满了阳刚之气;女子的动作则优美轻盈,如翩翩起舞的蝴蝶 。芦笙舞不仅是一种舞蹈形式,更是侗族人民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方式 。

“板凳舞” 也是侗族的传统舞蹈之一 。舞者们手持小板凳,通过敲击板凳发出有节奏的声响,同时配合着身体的动作,形成独特的舞蹈韵律 。板凳舞的动作简单而富有节奏感,通常以左右脚交替踏地,身体随之左右摆动,手中的板凳则时而高举,时而敲击地面,发出清脆的声响 。舞蹈过程中,舞者们的表情欢快,充满了生活的乐趣 。这种舞蹈多在家庭聚会、喜庆节日等场合表演,大家围坐在一起,共同参与,气氛热烈而融洽 。

(三)戏剧:舞台上的生活百态

侗戏,作为侗族的传统戏曲剧种,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起源于贵州省南部侗族聚居地,大约产生于清代嘉庆至道光年间 ,由黎平县腊洞村侗族歌师吴文彩始创 。吴文彩在青年时期就展现出非凡的歌才,他将侗族起源传说编成 “祖源歌”,把侗族的习俗礼仪、道德风尚编成 “劝世歌”,把男女青年的交往编成 “情歌” 。中年时期,他受到汉族戏剧的启发和影响,开创了以侗装扮相,用侗语介白,用二胡锣鼓伴奏侗歌唱词,以及独特步调等表演形式的侗戏 。他将汉族故事《二度梅》进行编制,创作出第一部侗戏《梅良玉》,深受侗族群众欢迎 。

此后,侗戏不断吸收桂剧、彩调、祁阳戏、贵州花灯戏等其他戏曲剧种的营养,逐渐发展完善,最终演变成表演有说有唱、曲调丰富、别具风格的独立剧种 。侗戏主要流行于贵州黎平、从江,广西三江和湖南通道等县侗族聚居地 ,是侗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本民族剧种 。

侗戏的剧目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描写汉族生活的剧目,大多从汉族戏曲中移植而来;二是描写侗族生活的剧目 。《梅良玉》《毛洪玉英》《刘知远》《江女万良》《珠郎娘美》等都是侗戏的传统剧目 。这些剧目故事情节与其他剧种的剧本大致相同,但基本结构和格式按照侗戏的特点编写 。侗戏剧本词句生动、韵律严格、讲究尾韵、腰韵、连环韵,一出戏就像是一首叙事长诗 。

侗戏的音乐由戏腔、侗歌和乐曲组成 。戏腔系由侗歌衍生而来,侗语称为 “唆戏”,基本形式是上下句反复 。唱完一句之后乐队即随尾声,用以烘托气氛,类似川剧的帮腔 。后来,为了丰富调式,增加了 “哭腔” 以表悲情,用 “仙腔” 以表神灵幻景,用 “歌腔” 活跃气氛 。侗戏的唱腔主要包括 “平板”“哀调” 和 “仙腔” 。此外,还增添了 “戏曲大歌”,将侗族大歌引入戏中,使侗戏更加生动、富有音乐情调 。在演出结束时,通常以 “群众歌” 的形式结尾,营造出庄严、雄壮、热烈的群众场面 。有些地方还会加入琵琶歌、牛腿琴歌与大歌配合,丰富了音乐的层次 。

侗戏的表演形式独具特色 。传统侗戏演出时,演员身着侗服,佩戴侗族首饰,以侗语演唱 。语言生动,比喻形象,与音乐紧密结合,朗朗上口,清晰明快 。早期的侗戏表演,角色虽有生、丑之分,但并未形成定型的行当,一般根据剧中人物的需要分配演员 。当角色到台前唱完一句后,在过门中绕横 “∞” 字形回到台中靠后方端坐的 “掌本” 戏师面前,听取提示的唱词,然后再到台前演唱 。表演中,只有丑角有独特的表演,动作滑稽可笑,以说白为主,蹦蹦跳跳,称为 “跳丑角” 。演员念白很少,以唱为主 。丑角在台上较为活跃,有独特的程式,不论从左从右方向出场,都只能向里跳跃 。侗戏表演大量的和基本的表演形式还是二人转或二人台的性质,比较注重唱腔内容 。在表演过程中,如遇有 3 人以上在场时,也只有对唱的两人在过门中互走 “∞” 字,其余的人原地不动 。这种独特的表演形式,使侗戏充满了浓郁的民族特色 。

宗教信仰:心灵的寄托之所

在侗族的精神世界里,宗教信仰宛如一座明亮的灯塔,照亮着他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他们信奉多神,对大自然充满敬畏,认为万物皆有灵,山川河流、古树巨石、桥梁水井等,都是他们崇拜的对象 。在这片神秘的信仰天地中,祖先崇拜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而女性祖先 “萨母”,更是被尊为至高无上的神灵 。

传说中,“萨母” 神通广大,能主宰人间的一切,无论是风雨雷电,还是五谷丰登、人畜兴旺,都在她的掌控之中 。她宛如一位守护天使,庇佑着侗家人的平安与幸福 。在侗族的历史长河中,“萨母” 被视为英雄的化身,为了保卫侗寨,她英勇无畏,与外敌展开殊死搏斗 。尽管最终不幸牺牲,但她的精神却永远活在侗家人的心中 。为了表达对 “萨母” 的崇敬与感激之情,侗家人在村寨中修建了神圣的 “萨殿” 或 “堂萨”“然萨” 神坛 。这些神坛,有的隐匿于庙宇之中,庄严肃穆;有的则露天而设,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庙内的神坛,通常是由直径约 1 米的白石堆筑而成,一把半开半闭的黑纸伞,静静地插在石堆之上,宛如 “萨母” 的化身 。伞上披挂着网形剪纸,石堆周围还垒着 12 或 24 个小白石堆,或立着 12 或 24 根小木桩,仿佛是忠诚的卫士,日夜守护着 “萨母” 。露天神坛,则是用石头围砌成的圆形土堆,直径约 3 米多,高 1 米许 。土堆上放置着两口上下盖合的大铁锅,锅内珍藏着衣服、银器及其他用具,有的还会放置一檀木雕刻的女人头像 。土堆上栽着黄杨树,象征着 “萨母” 万古千秋,永远庇佑着侗家人 。

祭祀 “萨母”,是侗家人生活中的大事,充满了庄严与神圣的仪式感 。每年农历正月初三或初七、二月初七(春种前)和八月初七(秋收前),是隆重的祭祀日 。在这些特殊的日子里,整个村寨都沉浸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之中 。人们身着盛装,心怀敬畏,齐聚在神坛前 。祭祀仪式由鬼师主持,他们口中念念有词,祈求 “萨母” 的庇佑 。管理神坛事务的 “登萨”,一般由德高望重的老年妇女担任 。她们精心准备祭品,按时烧香化纸、供茶,表达着对 “萨母” 的虔诚 。祭祀时,人们献上丰盛的祭品,有美味的佳肴、香醇的美酒,还有象征着吉祥的糯米饭 。随后,青年男女们尽情歌舞,对唱 “祭祖歌” 和 “侗族创世纪” 等古老的歌谣 。他们的歌声悠扬动听,仿佛在诉说着侗族的历史与传承 。舞蹈欢快热烈,展现出侗家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 “萨母” 的崇敬 。在盛祭之年,有些地方还会由 “登萨” 装扮成 “萨母” 女神,巡乡游寨 。“萨母” 女神所到之处,人们纷纷跪地朝拜,祈求她赐予平安与幸福 。这种祭祀活动,不仅是对祖先的缅怀,更是对民族精神的传承 。

除了 “萨母”,侗族还崇拜土地神、水神、牛神等自然神灵 。土地神分为桥头土地、寨头土地和山坳土地等几种 。每个村寨大都设神龛供奉,有的只有牌位,有的则供一块石头,甚至还有悬挂猪下颏骨的 。人们相信,土地神执掌着人畜兴旺、地方安宁,并能镇慑猛兽 。逢年过节或遇自然灾害,村民们便会用猪、羊、鸡等祭品献祭,祈求丰收和平安 。出猎前,狩猎的引头人会到溪沟里捞取三尾小鱼作为供品,烧香化纸敬祭土地神,然后才领队上山 。猎获后,也不忘向土地神谢恩 。岁首要敬祭水神,妇女们到河里或水井汲水时,须先在河边或井旁点香烧纸,然后才能取水回家 。榕江县车寨的妇女,还会合办酒菜到井边祭祀,围在井边,歌颂水井,祝愿井水终年长满,四季清甜 。农历四月初八或六月初六是祭牛神的日子,称为 “牛辰节” 或 “洗牛身” 。这一天,人们会让牛休息,并用鸡、鸭等祭品在牛栏旁边设案祭祀 。有的还用特制的黑糯米饭喂牛,表达对牛为人耕作的感激之情 。

在历史的长河中,其他宗教也曾传入侗族地区 。佛教在明代以前就已传入侗区,清代中叶黎平县境有寺、庙、庵、宫一百处,民国末期尚存 52 处 。《三江县志》记载,清代至民国年间,三江有寺庙 12 座 。然而,虔诚信佛的侗族并不多 。道教在明代也传入了侗族地区,侗乡的道士多为居家道士,他们不在道观出家,居住在自己家里,专为亡人做道场或为地方打太平醮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基督教先后有外国和中国的牧师到三江、榕江、黎平传教,在三江富禄、林溪、古宜和榕江的乐里、杨洞等地开设教堂 。但侗族信奉者寥寥无几,本民族固有的宗教信仰依然在他们心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

传承与发展:新时代的民族步伐

在时代的浪潮中,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侗族年轻人走出家乡,融入城市生活,传统的侗族文化在年轻一代中的影响力逐渐减弱 。许多年轻人对侗族的传统文化,如侗族大歌、侗戏、侗锦编织等,缺乏兴趣和了解,导致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 。

为了保护和传承侗族文化,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 。在政策法规方面,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政策法规,为侗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法律保障 。一些地方政府出台了关于保护侗族鼓楼、风雨桥等传统建筑的法规,严禁随意拆除和破坏这些文化遗产 。

在教育传承方面,政府大力推动侗族文化进校园 。许多学校开设了侗族文化课程,如侗族大歌、侗锦编织、侗族舞蹈等兴趣班,让孩子们从小就接触和了解侗族文化 。在一些侗族聚居的学校,学生们不仅学习汉语和数学等基础课程,还学习侗语、侗族大歌等民族文化课程 。学校还会邀请侗族文化传承人到学校授课,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侗族文化的魅力 。

在文化活动方面,政府和社会组织积极举办各种侗族文化活动,如侗族大歌节、侗年节、花炮节等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侗族人民的文化生活,也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促进了侗族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每年的侗族大歌节,都会有来自各地的侗族歌队汇聚一堂,展示他们的歌唱技艺 。游客们可以欣赏到精彩的侗族大歌表演,还可以参与到各种民俗活动中,感受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

在旅游开发方面,政府充分利用侗族的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旅游产业 。许多侗族聚居地如贵州黎平肇兴侗寨、广西三江程阳八寨等,通过开发旅游项目,将侗族的传统建筑、民俗文化、美食等展示给游客 。游客们可以在侗寨中欣赏到古老的鼓楼和风雨桥,品尝到美味的侗族酸食和油茶,体验到侗族的婚恋习俗和传统节日 。这种旅游开发模式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为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

在新媒体传播方面,越来越多的人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传播侗族文化 。一些侗族文化爱好者通过拍摄短视频、直播等方式,展示侗族的传统技艺、民俗风情和自然风光 。这些新媒体作品在网络上广泛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了侗族文化 。一位侗族姑娘通过短视频平台分享自己制作侗锦的过程,吸引了数百万网友的关注,让侗锦这一传统技艺走进了大众的视野 。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