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年高平作战检讨,锅不能许世友一人背,这四个师突出问题较典型

历史图书馆 2024-12-21 11:40:40

1979年2月17日凌晨,寂静的中越边境被战火撕开。炮声密集如雷,坦克引擎的轰鸣震得地面微微颤抖。

中国军队打响了对越自卫反击战的第一枪,而这场战役的焦点,落在了越南北部的高平。这个小小的边陲城市,地势险要、道路纵横,越军将其视为抵御中国军队的重要屏障。

谁也没有想到,这场号称要速战速决的战斗,竟成了一场旷日持久的硬仗。中国军队虽最终攻克高平,但付出的代价却让人唏嘘。

到底发生了什么?

越南的高平,夹在崇山峻岭之间,东、北两面与中国广西接壤,是越南北部的战略要地。对于越军这里不仅是屏障,更是一道困住敌人的“陷阱”。

数十条崎岖的山间小道,看似通畅,却暗藏杀机。而对中国军队拿下高平就等于打通了进入越南北部的通道,战略意义不言而喻。

战争之前,中国军队集结了18万人,外加300辆坦克,试图通过快速突击一举攻破越军的防线。

据说,当时负责指挥的许世友将军心里像压了一块石头。

他明白高平的地形复杂,打起来不会轻松,但军委的命令是速战速决,他只能硬着头皮上。越军早已布下天罗地网。

他们判断中国军队会以坦克为主力,从北部突破,于是将最精锐的部队部署在北部的朔江和茶灵方向,并在复和、东溪等地设置了大量伏击点。更要命的是,越军不仅有正规军,还有数量庞大的民兵,甚至连普通农民都成了潜在的威胁。

战争一开始,双方都铆足了劲。中国军队分成多路进攻,试图从北部和西北部同时突破越军的防线。

41军的122师负责朔江方向的进攻,他们选择了一条偏僻的山路,企图绕过越军的主力。开始时确实打了对方一个措手不及,还俘虏了越军一个团长和参谋长。

但好景不长,越军迅速调整部署,利用地形优势发起反击,122师的推进速度被大大拖慢。与此123师在茶灵方向的战斗也陷入胶着。

越军以小股部队为主,采用游击战术,不断骚扰中国军队的补给线,让部队行进困难重重。

而西北方向的穿插部队也并不顺利。

121师和124师带着坦克和装甲车一路向高平挺进,却在狭窄的山路上遭遇了越军的伏击。最让人头疼的,是越军将普通民众伪装成农民,在路边埋伏偷袭。

一次侦察任务中,42军126师的一名副师长竟被这样一名“农民”用老式步枪射伤,险些丧命。这种隐蔽的攻击方式,让中国军队在心理上承受了巨大压力。

整个战役最具戏剧性的一刻,出现在2月24日下午。当时,中国军队已经完成了对高平的合围,但越军却干脆炸毁了部分道路,试图阻止中国军队的进一步进攻。

在这种情况下,广州军区的几名指挥官决定发起总攻。下午5点25分,随着一声令下,160师、162师、124师同时向高平城内推进。

经过几个小时的激烈战斗,中国军队终于突破越军的最后一道防线,攻占了高平。

这场胜利却让人高兴不起来。

高平战役持续了整整28天,虽然中国军队在8天内拿下了高平,但接下来的20天却陷入了对越军残余力量的围剿中。越军的游击战术让中国军队疲于奔命,伤亡惨重。

开战第一天,中国军队就损失了4000人,整个战役下来,广西方向的伤亡人数达到1.2万人,云南方向也有近8000人。越军方面虽然损失更大,但他们的主力部队却大多撤入山区,继续与中国军队周旋。

回顾这场战役,中国军队付出的代价确实令人唏嘘。许世友将军在战后坦言,高平战役是“杀敌一万,自损八千”,并直言这场战斗暴露了中国军队在指挥、后勤、侦察等方面的诸多问题。

122师在朔江方向的进攻,虽然一开始取得了战果,但由于地形复杂、后续部队跟不上,结果导致伤亡过大。而123师在茶灵方向的穿插战斗,由于火力支援不到位,部队在敌方的反击中损失惨重。

更值得反思的,是对越军游击战术的低估。很多部队在行进过程中,由于缺乏经验,不仅断粮,还迷路失散,甚至遭到敌军伏击。

一些指挥官为了隐蔽战役意图,关闭电台导致信息不畅,结果让前线部队在关键时刻得不到支援,错失了战机。而后勤保障的不足,也暴露了指挥层的轻敌思想。

很多官兵以为三五天就能结束战斗,结果粮食带得不够,甚至为了赶路丢弃了重要装备,影响了战斗力。

这场战役也让中国军队积累了不少经验。

在面对复杂地形时如何协调步兵和装甲部队的配合作战;如何在敌方采用游击战术时保持后勤补给线的畅通;如何通过更加精准的侦察,避免不必要的损失。这些教训,后来都成为中国军队改进战术的重要依据。

有人说,高平战役是一场“赢了面子,输了里子”的战斗。的确,从战术上来看,中国军队成功攻克了高平,打破了越军的防线,达到了战略目标。

但从战役的全过程来看,双方的伤亡比例几乎持平,而中国军队的后勤、指挥体系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尽管如此,这场战役仍然向世界宣告,中国军队有能力捍卫国家的领土完整和尊严。

1 阅读:383
历史图书馆

历史图书馆

墨染锦年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