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爹,爹,部队找你,部队找你!”儿子柴兵荣拿着《四川日报》,气喘吁吁地冲进家,朝父亲柴云振喊道。
年近花甲的农夫柴云振,不紧不慢地接过报纸,看了看说:“人家要找柴云振,我是柴云政。”
儿子着急地接话说:“你不是与部队失联吗?还有你那手指......”
柴云振的目光从报纸移到右手的食指上,看到那断指,尘封的记忆开始不断涌现......
忆往昔峥嵘岁月柴云振年幼生活贫困,战争不断,12岁就在地主家当长工,15岁就能养活全家,21岁时国民党发动内战,他又被国民党抓去当兵。柴云振在国民党军队中,经常受到非人的待遇。每次国民党派他去跟解放军作战时,他总是躲起来,这时柴云振内心非常渴望自己是一名解放军。
机会马上就来了,1948年,淮海战役还没打响,国民党士兵军心涣散,极度厌战。这时,辽沈战役又传来了失败的消息,导致很多国民党官兵纷纷出逃。柴云振就这样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解放军,被编入了解放军15军45师警卫连。
在解放军军队这个温暖集体中,柴云振深深感到军民一家亲,也为自己是一名解放军感到自豪,更坚定了跟着共产党革命到底的决心。柴云振在渡江战役中,作为冲锋的机枪手,勇敢善战,荣立二等功。
1950年,柴云振跟随志愿军踏上了朝鲜的土地,之后经历了五次战役,在第五次战役的后期,柴云振在朴达峰上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斗。
柴云振当时是志愿军15军45师134团8连7班的班长。5月28日凌晨,美军25师和加拿大25旅向朴达峰发起进攻。柴云振所在兵团负责阻击。经过5天5夜的奋战,双方伤亡惨重。
敌军已经占领了我军的两个山头,马上就要到我军3营阵地,情况十分危急。
3营营长武尚志组织营内剩余人员进行拼死狙击,还派出柴云振带上9名士兵出击,把失去的两个山头夺回来,堵住进攻缺口。
柴云振机智勇敢,不负众望,很快就把山头夺回来了,可是敌人马上就进行了反攻。敌人派出了一个排的黑人士兵攻上山头。柴云振则利用山顶优势,往山下投掷手雷和爆破筒,到中午时,柴云振已经弹药耗尽,只能冲上山顶与敌人肉搏。就这样,他一直战斗到第七天天亮。虽然一个排的敌军都被消灭了,但山顶上的7班只剩下了柴云振和孙鸿法两个人。
还没等柴云振和孙鸿法喘过气来,天黑前敌人中型机枪出马了。3营阵地被中型机枪一直不停地扫射,连抬头的机会都没有,3营营长武尚志大声疾呼“7班,坚决把山头夺回来!”
柴云振和孙鸿法两人立马乘着天黑摸到中型机枪旁,一阵扫射之后,柴云振冲上去调转中型机枪的方向,让枪口对准敌人自己射击,就这样1000多发子弹全部打在了敌人身上,这次又消灭了200多个敌人。柴云振和孙鸿法又一次把山头夺了回来,他们还从敌人身上捡起六七支冲锋枪和两箱半弹药,准备新一轮战斗。
看到地上躺着那么多战友,而7班又只剩下自己和孙鸿法两人的柴云振,不想再跟敌人继续纠缠了,他想要釜底抽薪,去端了敌人的指挥所。
于是,柴云振让孙鸿法在阵地上待着,自己只身一人去端敌人的指挥所。柴云振非常机智,很快就摸到敌人指挥所旁边,于是,拿起手雷就往指挥所扔,就这样指挥所在几声爆炸声中消失了。
柴云振看到指挥所外面还有四个士兵,就赶紧扣动扳机,三个倒下了。就在这时,柴云振没有子弹了,但还没等第四个敌人扣动扳机,柴云振就扑了上去,与黑大个进行肉搏。
黑大个牛高马大,弱小的柴云振知道自己不是他的对手,于是就想巧胜,把敌人的眼睛抓瞎。第一次他并没有成功,只是在敌人的脸上留下了一道抓痕。而在他第二次进攻时,他右手的食指则被敌人生生地给咬断了。
他顾不上手上的痛,因为全身上下的伤都让他对痛麻木了,只知道拼死搏斗,受伤后的柴云振就只有一只手作战,敌人拿起石头就往柴云振头上砸,直到血肉模糊,晕倒在地,不省人事......
柴云振醒来时,已经到了国内,头上有24个洞眼,还失去了右手的食指,然而乐观的柴云振庆正幸自己还活着。
想到这里,柴云振沉默了,不管儿子怎么劝说,柴云振就是不接话。
两国主席关注的寻人启事柴云振看到寻人启事知道组织几十年都没忘记过自己,内心特别感激,可是柴云振不知道自己是被两国主席都惦记着的英雄。
当时,柴云振伤势太重,被送回国内医治,他根本不知道,自己被志愿军政治部授予“特等功臣”,“一级战斗英雄”光荣称号,在297万名志愿军当中只有50个战士获得了“一级战斗英雄”,然而这些英雄勋章和证书却无人领取。
1954年,部队回国后,组织就开始寻找柴云振的下落。先是根据登记的花名册往“乐池”县发调查函,没有查到。之后,部队整编,驻地变动,寻找柴云振的事就搁置了下来。
1980年,金日成到北京参加抗美援朝30周年纪念活动,跟我国主席谈到了朴达峰上的战斗,还打听了柴云振的情况。当时纪念会上,15军的军长秦基伟也在座。秦基伟听到问话,马上回答说:“柴云振是15军的一名战士,在朴达峰战斗中,英勇顽强,志愿军总部授予他特等功,一级战斗英雄荣誉称号,现在我们还不清楚柴云振的情况,一有消息,一定及时向金主席报告。”
我国主席听了军长介绍,当即指示:“尽快派人寻找柴云振,哪怕大海捞针,我们也要把他捞出来!”
于是,15军把寻找英雄的任务下达给军史组,军史组马上开会研究对策,当时,大家在会议上给出了各种推测,大家一致认为寻找英雄的意义不仅仅是找到这个人,而是要告诉人们,国家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的英雄。
军史组找到了李天恩,他是解放时期入伍的,当过志愿军15军《战场报》的记者。他亲自调查过柴云振的事迹。
根据李天恩的回忆,他还采访了跟柴云振一起参加朴达峰战役的孙鸿法,还是孙鸿法把受重伤的柴云振从阵地上背下来的。
于是,军史组通过各种战友关系找到了孙鸿法的工作单位,军史组的工作人员温铁汉马上前往山西运城,很顺利地找到了孙鸿法。可是,孙鸿法也不知道柴云振后来 的情况,不过,孙鸿法说柴云振的口音是四川口音。
温铁汉从孙鸿法那里得知了柴云振是四川人,根据这个线索,温铁汉又到了四川成都查找历史档案,果然找到了一个时间符合的入伍人员,这个人叫“柴云正”。
难道这个“柴云正”跟“柴云振”是同一个人?
没有人知道,于是,温铁汉又继续查四川省内所有的优抚名单,结果是没有“柴云正”这个优抚对象。
绕了一圈还是没有找到,这时温铁汉给李天恩报告了情况,李天恩分析,有可能是登记入伍的人员时字写错了,于是李天恩提议登报寻人。
1984年9月12日,孝感市39155部队的寻人启事就出现在了《四川日报》上。启事上写的名字是“柴云振”,就这样两国主席关注的寻人启事诞生了。
峰回路转终于找到了英雄面对父亲的沉默,柴兵荣说:“我明天就去孝感部队提供消息。”
柴云振担心儿子给部队添麻烦,于是同意一起前去。为了凑路费,柴云振把家里的猪卖了,在路上过了两天两夜,终于在1984年9月23日来到了孝感部队。
当时部队里有军史编写组组长李天恩和工作人员温铁汉。李天恩和温铁汉听到保卫处的电话说:“柴云振来了。”特别激动,一路小跑到门口。
李天恩看到一个老汉,头戴草帽,身穿黑布衣,脚上一双沾满泥浆的水胶鞋。满脸皱纹像开裂的地皮。
老汉拿出自己复员退伍证和残疾证,证明自己就是“柴云政”。
李天恩一听这个名字,脑海里就出现了三个名字“柴云振”、“柴云正”、“柴云政”。三个名字是三个人,还是一个人?
李天恩没有迟疑,立马上前双手握住柴云政的手。
柴云政给大家说了一遍战场经历,基本上可以确定这个柴云政就是要找的人。可是柴云政对名字的事情说不明白。
李天恩是个严谨的人,他想到找孙鸿法来帮忙。当时15军要举行上甘岭32周年纪念活动,于是,部队就给孙鸿法发邀请函,让他立马赶回部队。
纪念会上孙鸿法和柴云振两人都不知道对方会出现。当孙鸿法走进会议室时,柴云振马上注视着孙鸿法,慢慢地站了起来。
孙鸿法也一直盯着柴云振看,突然孙鸿法说:“你是柴云振?”
柴云振激动地说:“你是孙鸿法。”
两人紧紧地抱在一起,泪流满面。
看到这一幕,李天恩知道柴云振身份确认无疑了。
纪念会上柴云振还见到了文书董贵臣。董贵臣把三个名字的谜团也解开了。
柴云振刚开始是在警卫连,后来才转到8连。当时柴云振刚到警卫连时,登记名字“柴云正”,这个名字也是四川省档案馆里面登记的名字。
警卫连的文化教员叫文书董贵臣帮“柴云正”改名字,改成“柴云政”这样具有政治意义。他自己也觉得名字被改成“柴云政”特别好。于是从那时起他就跟别人说自己叫“柴云政”。
可是后来调到8连登记的时候,登记员按董贵臣山东口音读的名字记成了“柴云振”。所以8连里的档案就是“柴云振”。
就这样三个名字终于对上了一个人,部队也终于找到了柴云振。
不为荣誉的“一级战斗英雄”找到英雄柴云振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中韩两国,柴云振受到15军的军长秦基伟邀请到家里做客。支援军老首长杨成武、洪学智等中央和军委领导分别接见了柴云振。
1985年10月,柴云振作为中国志愿军战斗英雄代表团的成员,到朝鲜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三十五周年纪念”活动。
金正日两次接见柴云振,他说:“柴云振不是烈士,是活着的英雄。”
柴云振在朝鲜军事博物馆里还看到自己“遗像”。在征得朝方同意后,柴云振把自己的“遗像”带回了祖国。
柴云振出访回国后,部队决定安排他工作,可是柴云振说:“我从哪里来,回哪里去,我还是想回农村当个农民。”后来他被增补为岳池县政协常委、省政协委员,当选为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回想当年柴云振负伤经医院救治,伤势好转之后,就默默地回到了家乡当农民,也从未向人们提起过自己的战斗事迹。 优抚对象也没有上报,所以温铁汉查找四川省所有的优抚名单时,没有找到柴云振。
柴云振就是这样一名默默为国奉献的英雄,不为荣利,只为自己是一名解放军而感到无比自豪,无比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