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王朱秉欆:亲王不是谁都可以当的,本王就乐极生悲了

钱越说史 2023-05-06 18:13:52

嫡庶之分,是中国古代社会继承制度中最重要的一环。嫡子与庶子虽然都是儿子,可一个代表着家族主脉,一个则是庶孽,是分支。即便自战国起,就有诸子均分家产的潜规则,唐代甚至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诸子均分制”,规定析分家产时,诸子按房平均分配。但嫡庶之间依然存在严格的界限,因为这其中涉及到宗法继承权这个核心问题。所以越是地位显赫,越重视嫡庶,毕竟屁股底下的座位只有一个,不可能拿出来均分。这一点即便是提倡诸子均分的唐代亦是如此,《皇明祖训》中关于亲王继承权的规定与唐律一脉相承。

“诸立嫡违法者,徒一年。即嫡妻年五十以上无子者,得立嫡以长,不以长者亦如之。”(《唐律疏议·卷十二》)

西安钟楼

所以在古代,投胎是个相当考验技术的活计,不仅要会挑家庭,还要会挑生母。这其中最悲催地当属庶长子,明明自己在兄弟中居长,却因为嫡庶问题,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嫡出的弟弟继承家业。当然庶长系翻盘的也为数不少,比如秦藩庶长出身的临潼王家族,传承几代之后,在朱秉欆这代实现了逆袭。

临潼惠简王朱公铭

秦藩临潼王支系,为第五代秦王朱志(土絜)的庶长子朱公铭一脉。朱公铭生于宣德六年(1431年),生母周氏。正统元年(1436年)二月,获得赐名。正统七年(1442年)九月,受封临潼王。

秦康王朱志(土絜)共有五子,居长的三个皆为庶出:长子即临潼王朱公铭,次子郃阳王朱公镗,三子汧阳王朱公鏳。而秦王妃陈氏受封于宣德元年(1426年),多年来却始终没有动静。照这个趋势下去,朱公铭极有可能以庶长子的身份袭爵。

然而天不遂人愿,正统二年(1437年)秦王妃陈氏突然珠胎暗结,诞下一个大胖小子,也就是朱公铭的四弟朱公锡。随着朱公锡一天天茁壮成长,朱公铭离秦王之位也越来越远,最终被摁在临潼王位上不得动弹。

秦藩虽然贵为大明第一亲藩,秦王岁禄为定格的一万石,但秦藩郡王的岁禄有些奇特。按规定始封郡王的岁禄应当为二千石,米钞中半兼支。秦愍王朱樉诸子的岁禄情况由于缺少记录不得而知,可其后几代始封郡王,岁禄虽然定在二千石,可本色大都仅有五百石。比如洪熙元年(1425年)九月,朝廷给富平王也就是后来的秦康王,定的岁禄就是这个比例。正统八年(1443年)六月,朝廷给朱公铭定岁禄比例也是如此。

“乙巳,给秦府临潼王公铭、郃阳王公镗岁禄各二千石,内米五百石,余折钞。”(《明英宗实录》)

西安渭河城市运动公园

对这个岁禄比例,朱公铭觉得不公。因此明英宗通过夺门之变复辟后,临潼王殿下借着皇帝急于为自己挽尊的时机,疯狂薅朝廷的羊毛。

天顺元年(1457年)三月,朱公铭奏称,自己所得本色太少,近年来又费用浩大,以至于入不敷出,请求更改米钞比例,增加本色。明英宗同意将他的本身比例调整到七百石。

当年六月初四,朱公铭奏称景泰年间无人给使,所以自己花钱从盩厔县(即陕西周至县)等地购入陶瑛等五名自行净身者,请求朝廷体念亲亲之谊,补发诏令让他们留在府中以供使用。为防止宗室借机扰民、作乱,朝廷对王府御使人员数量卡的很紧,王府内侍照例应当由朝廷统一调拨。朱公铭先宰后奏的行为属于典型的违例,故明英宗“命移文取之”。

既然不让自行找人,那你倒是给人啊!当月十九日,朱公锡再次上疏,两手一摊表示府中实在缺少使用之人,要求朝廷调拨人手。这次明英宗没有拒绝,将内使阮延等二人打发了过去。

九月,在朱公铭的奏请下,朝廷赐予他食盐每年三十引。

所求几乎接连得手,让朱公铭有些得意忘形,竟然上疏要求朝廷帮他偿还欠下的外债。不知他脸皮有多厚,才会提出这等令人无语的要求。然而明英宗复书将他臭骂一顿的同时,竟然赏给他一百石米粮供其使用,也是无语。

“(九月)壬午,书复临潼王公铭曰:‘先得王奏,府中缺用,已增本色禄米二百石。今又奏欠私债,欲朝廷给还。但府库钱财,将以供上帝、宗庙、百神之祀,备外夷赏赉、军旅边备之需,所入有限,何敢妄费?王在藩封,自有常禄。今念亲亲之义,再以一年折色一百石与王本色济用。此后王宜撙节用度,免致欠缺。’”(《明英宗实录》)

明英宗剧照

十一月,朱公铭又奏称王府校尉都没有月粮,请求按照普通军士之例赐予月粮。明英宗又是一挥手,写就一个大大的“准”字。

天顺二年(1458年)五月,在朱公铭的奏请下,赐予其红青明绿纻丝并纱罗织金龙袍各一套。

成化十年(1474年)八月初一临潼王朱公铭薨逝,在位33年,享年44岁,朝廷赐谥曰惠简。

临潼和僖王朱诚澯

朱诚澯,生于景泰四年(1453年),为临潼惠简王朱公铭嫡子,生母惠简王妃刘氏。朱诚澯兄弟之间的情况,几乎就是朱公铭那一辈的翻版,不过这次倒霉的是其庶长兄朱诚润,而非他本人,他在兄弟之中排行第四,因为嫡出才占据有利位置,于天顺八年(1464年)被封为临潼王长子。

就朱公铭的往日表现而言,他生前花钱非常大手大脚,以至于死后临潼王府穷的连他办丧礼都难以维系。不得以,朝廷只能让朱诚澯继续支取临潼王岁禄,以办丧仪。

成化十三年(1477年)四月,以安顺伯薛珤为正使,户部员外郎郝冕为副使,持节册封朱诚澯为临潼王。朱诚澯在位期间很是安分,与他有涉的事不多。

嗣封郡王正常岁禄为一千石,米钞中半兼支。朱诚澯奏称这个比例不足以维持王府的日常开支,请求将本色额度如其父例,调整为七百石。成化十六年(1480年)九月,明宪宗同意增给一百石,即将比例调整为米六钞四。

西安白鹿原

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朱诚澯元妃纪氏去世,王妃之墓照例应当由工部派人负责督造,在此过程中必然会向地方摊派劳役。可由于关中地区上年歉收,百姓陷入饥馑之中,他上疏建议朝廷直接拨给工料银,由王府自行修建坟园。此举获得明宪宗准许。

“(三月)己酉……临潼王诚澯奏:‘陕西岁歉,军民饥窘,乞免差官造故妃纪氏坟。’工部覆奏,宜令所司以原定工料银送府自造。从之。”(《明宪宗实录》)

弘治五年(1492年)十二月三十日,临潼王朱诚澯薨逝,在位16年,享年40岁,朝廷赐谥曰和僖。当天是弘治五年的最后一天,只要能挺过这一天,就可以再涨一岁,结果朱诚澯却倒霉催地倒在了大年夜,搅得临潼王府连过个年都不得安生。

天上掉下个亲王爵位

朱秉欆(音shuang),生于成化十六年(1480年),为临潼和僖王朱诚澯的庶长子,生母丁氏。弘治二年(1489年),10岁的朱秉欆受封镇国将军。

很多史料都宣称朱诚澯只有两子,分别为庶长子朱秉欆和庶次子朱秉椟,但《明宪宗实录》成化十四年(1478年)七月“丁丑”载:“赐秦府临潼王诚澯第二子名曰秉杊”。所以阿越怀疑朱诚澯共有四子,长子未名早夭,次子为朱秉杊,且这两个应该都是嫡出,朱秉欆实为其第三子,只不过序齿时采用了“分嫡庶而另列行”,故称其为庶长子。朱秉欆去世时,《实录》称他为“临潼和僖王庶第二子”,也可以印证这一点(早夭的长子不参与序齿)。

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朱诚澯元妃纪氏去世,因为朱秉欆这个庶子的存在,按照天顺四年(1460年)诏令,他被绝了续娶的可能。从此刻起,朱秉欆就是临潼王爵的第一继承人。因此朱诚澯对这个儿子的教育抓地很紧,曾上疏为其求取书籍。

“弘治三年三月癸丑朔,赐秦府镇国将军秉欆《四书》、《贞观政要》各一部。从其父临潼王诚澯请也。”(《明孝宗实录》)

秦王府大致位置

弘治八年(1495年)十一月,为父王守孝满3年朱秉欆袭爵。次年十一月,东城兵马副指挥卢瓘之女卢氏被册封为临潼王妃。

就在朱秉欆待在临潼王府读读书写写字,安安静静的当个美男子,顺便找后宫美女谈谈心,为临潼王家族开枝散叶奉献一份力之时,一个巨大的馅饼突然从天而降,哐当一下砸在了他脑袋上,让他欢喜的一时找不着北。

秦藩第七代亲王朱诚泳,身上聚集了诸多美德,堪称古代贤王的典范:

一、醉心文学,心无旁骛:自号宾竹道人,喜与文士交往,时常与之应酬唱和,著有《经进小鸣集》、《世德录》等;

二、重视教育:与陕西提调学副使杨一清共同创建正学书院;在王府西侧建蒙学,聘请文臣教授护卫子弟;

三、平易近人:不管对方是宗室郡王,还是王府僚属,态度都非常温;

四、体恤百姓:周边有患病或孤苦无依的百姓,则“施予无吝”;一有歉收,就会给租种王府田产的军民减免田租,甚至完全免除;

五、以严治宗:只要本支宗室胆敢以身试法,不管是何人皆交付有司处置,绝不法外容情;此外还多次上疏就宗室问题献言献策。

弘治十一年(1498年)六月十五日,秦王朱诚泳薨逝,在位11年,享年41岁,朝廷赐谥曰简。谥法“一德不懈曰简”,“平易不訾曰简”,以此给朱诚泳盖棺定论可谓是实至名归。朝野上下都对这位贤王感官甚佳,以至于《明实录》在记录其哀讯时,罕见的不惜笔墨,足足用了206字来浓墨重彩书写其生平。

“庚辰,秦王诚泳薨。王,康王庶第四子(注:当为庶长子),母夫人杨氏。天顺二年生,成化四年封为镇安王,十年进封秦王,至是薨。享年四十有一。讣闻,上辍朝三日,遣大臣致祭,有司营葬,行人掌丧礼,谥曰简。王,天性孝友,好礼谦恭,恒以敬天地、畏祖宗、尊朝廷为念。尝铭其冠服,以自警。尤勤问学,雅好吟咏。时节,每延致士大夫,命酒赋诗,脱略势分撤鹰房,以创侍从、儒臣之馆。捐隙地以益正学书院之基。累蠲本府人役租税以二万计。一时宗室中称好贤乐善者归焉。所著有《小鸣稿》、《世德录》。王薨后,长史强晟集其生平善行数十余事,为《遗行录》,藏于府中。”(《明孝宗实录》)

秦康王朱志(土絜)庶长系与嫡系关系图

秦简王什么都好,唯独没有子嗣,秦藩大宗因此再次绝嗣,不得不又一次进行世系转移。其父秦惠王朱公锡共有四子分别为:朱诚泳、朱诚沧、朱诚河及朱诚淖,可除朱诚泳外,其余三子皆早夭,也就是说惠王一脉也同时绝嗣。只得再向上倒推一代。

第五代秦王秦康王朱志(土絜)共有五子,老五朱公键未封早夭,朱公锡一脉绝嗣后,余下的三脉皆为庶出,这就需要按“立嫡以长”的原则来确立继承权,居长的为临潼王系。如此宗室之中与秦简王王血缘关系最近的当代临潼王朱秉欆,被确立为下一代秦王人选。

弘治十三年(1500年)十月,朝廷正式册封临潼王朱秉欆为秦王。

“丁酉,上御奉天殿传制。怀宁侯孙泰……持节充正使,尚宝司司丞崔璇……充副使。册封秦府临潼王秉欆为秦王,妃卢氏为秦王妃。”(《明孝宗实录》)

朱秉欆入继大宗后,临潼郡国被除封,但临潼惠简王朱公铭和临潼和僖王朱诚澯并没有被追封,因此无法进入秦藩宗庙享受供奉,只能继续呆在临潼王府宗庙,但朱秉欆本人显然不能再入临潼王府宗庙祭祀父祖。为了能让父祖继续吃到冷猪头肉,在他的奏请下,其大伯父、朱公铭庶长子、镇国将军朱诚润,受命奉惠简王祀事。

阿越说

弘治十四年(1501年)七月,秦王朱秉欆薨逝,在位2年,享年22岁,朝廷赐谥曰昭。谥法“容仪恭美曰昭”、“昭德有劳曰昭”、“圣闻周达曰昭”,看来他九个月的秦王生涯,干的还不错,让朝廷对其很是满意,是以不用“悼”而用“昭”。

朱秉欆是秦藩15王中在位时间最短的一位亲王,入继大宗之路可谓是乐极生悲,属于过把瘾就死的典型。在他短暂的一生中,最让他引以为傲的,估计是以族侄身份承袭堂叔的亲王爵位,成功实现了庶长系的逆袭,并将爵位传承了下去。其父祖也因此受益。嘉靖十七年(1538年)三月,在第九代秦王朱惟焯的奏请下,朝廷追封朱公铭为秦安王,朱诚澯为秦庄王。

少陵原

秦昭王去世后,安葬于西安城南三十里的鸿固原,也即现在的少陵原,在秦愍王朱樉墓东南不远处,此地曾出土过秦昭王次妃萧氏圹志一盒。

顺便说一句朱秉欆作为朱诚泳的堂侄,入继大宗后也没人逼他认秦简王朱诚泳为爹,而称生父临潼和僖王朱诚澯为伯父。然而某些自媒体博主言之凿凿地声称,明代藩王继承事例不可作为天子入继的参考。合着天子与藩王使用的不是同一部《皇明祖训》,对吧!

相关文章

秦简王朱诚泳:古代贤王的典范,明实录不惜浓墨重彩书写其生平

崇昭王妃钟氏:勅理王府、保孤存祀,历苦衷言只自知的古琴大家

楚昭王朱桢:出生就预定爵号,文武双全,第一个承认朱棣的藩王

韩昭王朱旭櫏:平凉延恩寺塔的主人,韩藩第一个年过半百的亲王

代昭王朱充燿:生不逢时的贤王,屡遭变乱侵扰,两次避祸宣府

5 阅读:834

评论列表

I am who i am

I am who i am

4
2023-05-07 13:39

王讳公铭,太祖高皇帝之玄孙,秦愍王之曾孙,隐王之孙,康王之长子。嫡母妃陈氏,母夫人周氏。王生于宣德六年九月初十日。正统七年九月十三日,上命平江伯陈豫、给事中王弼持节册封为临潼王。

钱越说史

钱越说史

一起聊聊趣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