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热闹非凡、车水马龙的都市街头,“交通银行” 四个大字高高地悬于银行大楼之上,那字体写得苍劲有力,气势不凡,就好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默默站在那儿,肚里藏着好些过去的事儿,等着人去听。路过的行人,大多脚步匆匆,忙着赶自己的路,没几个会停下琢磨琢磨这招牌背后的故事。您还别说,要是真揭开历史这层神秘面纱,一瞧,嚯,题写这招牌的主儿,居然是郑孝胥,一个在民族大义上犯了大错,落得个臭名远扬的汉奸。
郑孝胥这人,1860 年在福建闽侯的一个书香世家呱呱坠地。打小啊,家里就满是书香气,长辈们都是有学问的人,给他营造了个顶好的成长环境,启蒙教育那也是没得说。四岁的时候,就开始摇头晃脑地诵读经典,脑子灵光得很,看一眼就能记住;八岁,运气好,得到长乐的书法高手亲授技艺,小小年纪,笔杆子就有点劲道了;十三岁,更了不得,《十三经》通读一遍,才学蹭蹭往上长。年少的郑孝胥,仗着自己聪明又肯下苦功夫,读书一路开挂,成绩那叫一个亮眼。
1882 年,科举乡试考场里,郑孝胥那是脱颖而出,考了个解元,一下子声名远扬。您想想,那时候科举竞争多激烈啊,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他能拔得头筹,学问肯定差不了。他写的文章,立论新颖,行文跟流水似的顺畅,辞藻还华丽,考官们看了都忍不住点头称赞,这成绩不光他自己光彩,家里人也跟着脸上有光。中举之后,靠着岳父和李鸿章的那层世交关系,郑孝胥顺顺利利进了李鸿章幕府,仕途这就起步了。在幕府里头,他和严复经常凑一块儿切磋学问,还热心肠地教严复的子女读书识字,严复打心眼里敬重他,他的书法本事在这期间也是声名在外,备受追捧。
光绪年间,想求他一幅字的人都得排着队来,名门望族、文人雅士,都以能拿到他的墨宝为荣。就说 1905 年建的林则徐祠堂,上头的碑文就是他写的,那字写得,笔力雄浑,字体端庄大气,和林则徐的爱国精神一搭配,给祠堂添了浓浓的文化味儿,也成了他书法生涯的经典之作,让人看了就忍不住赞叹他的书法功底。
在书法这一亩三分地,郑孝胥可是响当当的一号人物。他学书法不挑食,博采众长,一开始临摹颜真卿的楷书,把颜体的雄浑大气学了个十足;后来又钻研唐宋各家,取其精华,慢慢就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他写的楷书,笔力刚健,结构跟搭积木似的严谨,笔画粗细变化恰到好处,既有颜体那种丰腴美,又带着魏碑的险峻劲儿;行书呢,写起来飘逸洒脱,笔走龙蛇,就跟行云流水似的,线条灵动又有韵律,看着就是一种享受。当时人评价他的书法 “有不可一世之概”,可不是瞎吹,徐志摩、林语堂这些名人雅士,都心甘情愿拜到他门下,就为求个书法的门道,足见他在书法界的号召力。
1908 年,交通银行刚起步,正琢磨着弄块招牌,得显出银行的雄厚实力和不凡抱负。巧了,那时郑孝胥的书法声名远扬,时任交通银行要职的李经楚,他可是李鸿章的亲侄子,跟郑孝胥私交不错,知道他有这一手好字,揣着重金就上门求字了,据说一个字就给 1000 大洋。在那个老百姓日子过得紧巴巴、动荡不安的年代,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够普通人家舒舒服服过几十年了。交通银行也是求贤若渴,认定只有郑孝胥的字能配上银行的未来蓝图。郑孝胥接到邀约,没急着答应,琢磨了好些天。他心里清楚,这四个字可不简单,不光关乎银行门面,还得流传后世呢。几天后,他终于拿起笔,一挥而就,“交通银行” 四个大字就诞生了。
这字一亮出来,大伙都看直眼了,字体结构严谨得像精密仪器,笔画刚劲有力还带着灵动劲儿,仿佛有了生命,跟银行庄重、稳健又锐意进取的形象完美契合。打这以后,这四个字就一直高悬在交通银行大门上,风风雨雨上百年,见证了时代的起起伏伏,成了中国金融史上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
郑孝胥的仕途,一开始看着还挺敞亮。在李鸿章幕府的时候,他近距离接触到晚清官场的权谋斗争和洋务风云,政治经验攒了不少,也结识了一堆权贵名流。1891 年,他漂洋过海,到日本出任驻日使馆书记官,后来又升成神户、大阪总领事,本想着能在外交舞台上大展拳脚,为国家出份力。在日本,他亲眼瞧见明治维新后的日本社会大变样:工厂一家挨着一家,铁路跟蜘蛛网似的纵横交错,新式学堂培养出一拨又一拨人才,军事力量也迅速崛起。再瞅瞅国内,晚清腐朽衰败,暮气沉沉,这反差可把他刺激得不轻,心里别提多不是滋味了。
甲午战争突然爆发,就像一记闷雷,把他借洋务救国的美梦给炸得粉碎。回国后,他先后在张之洞、刘坤一等督抚手底下干活,参与了不少新政事务,像督办铁路、兴办新式学堂啥的,一门心思想给摇摇欲坠的清王朝打一针强心剂。可惜啊,在腐朽的政治体制和顽固守旧势力的双重阻挠下,这些努力大多打了水漂。
辛亥革命的枪声一响,清王朝倒台了。这变故对郑孝胥来说,打击太大了,他的仕途抱负一下子没影了,整个人像迷了路的羔羊,前路一片迷茫。他受儒家 “忠君爱国” 思想熏陶多年,哪能接受民国的新秩序,干脆跑到上海,跟一群遗老遗少混在一起,天天吟诗作画,缅怀前朝,可心里头啊,一直憋着股劲儿,暗戳戳地找机会复辟帝制,就这执念,最后把他拖进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1931 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关东军使坏,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还耍赖,把黑锅扣在中国军队头上,接着就气势汹汹地向北大营发动进攻。蒋介石那时候奉行 “不抵抗” 政策,东北军将士们心里窝火,可没办法,只能含恨撤离,短短几个月,东北三省就沦陷了,三千万同胞遭了殃,被日军铁蹄肆意践踏,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在这民族生死存亡的节骨眼上,但凡有点骨气的中国人,都该站出来,跟外敌拼一拼。可郑孝胥呢,被复辟的野心蒙了心,干出了让人唾弃的叛国事儿。他从小受封建正统思想洗脑,一门心思盼着清王朝复辟,想着借日本的力,重回往日的荣华富贵。他眼里根本放不下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在日本关东军的威逼利诱下,拼命劝溥仪去东北,给日本当傀儡。
溥仪一开始也犹豫,心里明白日本没安好心,可架不住郑孝胥那张巧嘴,天天在耳边忽悠,慢慢就动摇了。郑孝胥给溥仪画了张大饼,扯什么 “曲线救国”,说只要跟日本合作,就能借日本的力恢复大清江山,实现所谓的 “中兴”。他拍着胸脯保证:“日本那可是咱大清昔日的盟友,虽说现在手段强硬了点,可也是给咱东山再起的机会。陛下您就暂时委屈委屈,等时机一到,肯定能重登大宝,君临天下。” 溥仪耳根子一软,听了他的话,把民族大义抛到九霄云外,踏上了叛国之路。
图片来源于网络1932 年,伪满洲国在日本扶植下冒了出来,溥仪当了 “执政”,郑孝胥也如愿以偿,坐上了伪满洲国国务总理大臣的位子,成了日本侵略中国的帮凶。为了讨好日本主子,保住自己的权势,他啥都干得出来,出卖国家主权,跟日本签了一堆丧权辱国的协定,其中最臭名昭著的就是《日满议定书》。这协定一签,东北算是彻底完了,名义上是 “独立”,实际上全被日本拿捏得死死的,国防、治安归日本管,经济命脉也被日本攥在手里,铁路、矿山、工厂这些重要产业,都被日本抢了去。东北老百姓可倒了八辈子霉,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苦得没法说。
郑孝胥在伪满洲国统治期间,助纣为虐,帮着日本侵略者镇压抗日力量,对爱国志士下狠手迫害。他以为靠高压手段能把东北人民的抗日怒火扑灭,让伪满洲国长治久安,哪成想,他这倒行逆施,激起了民众更强烈的反抗,抗日烽火在白山黑水间烧得更旺了,成了埋葬侵略者和汉奸的熊熊烈火。
郑孝胥的书法成就和他的汉奸行径,就像一道刺眼的疤,让人看了心里不是滋味,忍不住琢磨。一方面,他的书法作品确实厉害,笔力刚健、气势雄浑,艺术造诣那是没得说;另一方面,在民族危亡的时候,他叛国投敌,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天大的灾难,这罪行谁能原谅?在艺术圈子里,他以前是众人追捧的大师,作品被当宝贝似的收藏。可等他汉奸的身份一曝光,风向立马变了,大家对他从欣赏变成了唾弃。
他的书法作品虽说艺术价值还在,可因为他人品不行,上面像蒙了一层灰。好多人开始抵制他的作品,以前求字的热闹场景再也看不见了。“书品即人品”,这句老话在郑孝胥身上应验得透透的。一个人的艺术成就固然重要,可要是没了道德底线,手艺再高,也得被历史淘汰。就像古人说的:“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郑孝胥书法登峰造极,可道德沦丧,成了民族的罪人,活该挨千古骂名。
现在,咱们瞅着郑孝胥题写的 “交通银行” 四个字,心里那叫一个复杂。这四个字既是他书法才华的见证,也是他叛国罪行的耻辱标记。它时刻提醒咱们,欣赏艺术的时候,可不能光看作品,创作者的品德操守也得掂量掂量。历史是最公正的法官,它把郑孝胥的罪行摆得明明白白,也让咱们更珍惜那些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他们用作品传递正能量,为人类文明进步出份力。
郑孝胥,这个集书法奇才与叛国罪人于一身的复杂人物,最后被牢牢地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虽说他的书法作品还在世上流传,“交通银行” 的招牌也还高高挂着,可一提起他的名字,大家的唾弃和鄙夷就止不住。历史是最公正的,不会因为一个人的艺术本事就掩盖他道德败坏的事儿,也不会随着时间流逝就淡化民族的伤痛。
注:以上图片均来自于网络,文章参考网络资料及内容均已重新编辑写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任何个人、公司,影射任何现实政体,组织,种族。如有无意冒犯请第一时间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