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邓小平要将杜义德调离海军,一句话让杜当场表态:坚决服从

醉柳聊国际 2023-02-25 03:35:06

1980年,邓小平将在海军工作近20年的杜义德,调往兰州军区担任司令员。

在杜义德赴任之前,邓小平一句话让其当场表示坚决服从命令。

那么,邓小平究竟说了什么呢?

平定南战火,忍痛离海军

1980年,刚刚做完手术正在养身体的杜义德,惊愕的看着刚刚通讯员送来的一封调令:中央军委将他调离海军派往兰州担任兰州军区司令员。

从1960年开始,杜义德就一直在海军方面工作。

建国时,我国海军发展的比较落后,那时的海军舰艇种类少、数量少,而且舰艇上的装备也十分老旧。长期以来我国海军都不具有远航的能力,只能被限制在近海活动,一直靠着“四大金刚”执行保卫近海的任务。

自建国之后,我国海军才开始发展。在无数人几十年来夜以继日的努力下,我国海军能力越来越强,慢慢有了更多的舰船,也有了自己的核潜艇。

而杜义德在海军的二十年,可以说是一路见证了海军的发展,自然也就对海军有了深厚的情感。所以当杜义德接到这封调令的时候,是十分不舍的。

邓小平自然也考虑到了这一点,在杜义德上任兰州军区司令员前,他专门找到杜义德谈话,对他说到:

“命令已经下了。虽然海军的工作很需要你,但是西北也很重要,要有一个会打仗的战将去当司令员。你会打仗,还是你去当这个司令员吧!”

杜义德虽然对海军十分不舍,但是首长能亲自找自己谈话,已经十分照顾自己的感受了。他当即回答,对组织作出的决定表示理解服从,并且一定会尽力履职。

在这次谈话之后,杜义德也不再纠结,风风火火的赶赴兰州上任去了。

抗战老战友,情缘早结下

为什么邓小平会这么看重并重用杜义德呢?其实邓小平和杜义德,早就在一次次战火中结下了牢固的革命友谊。

杜义德1912年出生在湖北武汉市黄陂的一个农村里,那时候的武汉还没现在那么大,黄陂只是下面的一个小县城。

杜义德的家境并不好,父母希望他能有出息,省吃俭用送他去读书。但在读了八个月的私塾之后,由于实在负担不起学费,只能就此作罢。

没书读的杜义德,就开始给地主放牛来赚取一些口粮,给家里减轻负担。

15岁时,为了生计,杜义德来到了武汉一家商铺里当学徒。在那个年代,当学徒是件很辛苦的事,学徒不仅要给师傅打杂,就连吃饭的时候,也只能等师傅全家吃完之后,才能上桌吃点残羹剩饭,而且在当学徒的时间里是没有工资可拿的。

1927年11月13日,黄麻起义爆发。在这时,杜义德听说了红军的事迹,并深深的认同红军的理念。1929年,一支红军队伍来到武汉,杜义德毅然跟着红军走了,从此开始了他传奇的军旅生涯。

参军后的杜义德不怕苦不怕累,在打仗的时候总是冲在最前面,徐向前谈起他的时候,也不由赞叹:“这个人打仗不怕死,敢拼命。”

最让大家服气的是,杜义德分辨南北的能力。由于杜义德从小是在黄陂县里长大,又放过几年牛,最常走的就是山间小路。

军队夜晚在山区行军时,常常因为茂密的树林挡住了月亮分不清南北,而杜义德单靠摸树皮厚度就能分出南北来。因此,杜义德在军中有一个“夜老虎”的称号。

除了这个称号外,杜义德还有“杜坚决”的称号在身上,因为对于上级下的命令,他总是回复长官“坚决完成任务”、“坚决克服困难”。就凭这这股决心,每次交给他的任务他都完成的很好。可是他也曾因为这股坚决劲儿,闹过笑话。

1935年3月,红军方面为了夺取甘肃南部、扩大苏区和红军,下达了强渡嘉陵江的命令,杜义德为渡江总指挥,负责快速架设浮桥以便兵马物资快速通过。

在杜义德的指挥下,浮桥很快就搭好了。为了保证浮桥上的人员和物资能够畅通的通过,杜义德向渡江战士们下达了一个命令:大部队先通过,战马、物资再通过。

桥搭好之后,杜义德就站在江边监督。有了杜义德的命令,部队确实有条不紊的迅速渡江。可突然杜义德看见有一批驮着物资的战马也跟着上了浮桥,走到浮桥半中央的时候,马蹄子却被卡在了浮桥的缝隙中,不得动弹的战马堵在前面,后面的队伍也过不过去。

杜义德见了迅速冲上桥,对在前面堵着的战士吼道:“给我把马推到江里去!”可这马死活不肯动,战士们怎么推也推不动。就在这时,岸上突然有人喊道:“这是首长的马,不能动!”杜义德哪管那么多,抬手对着马头就是两枪,两匹马被成功推到水里,队伍接着向前。

等杜义德下桥的时候,有一个汉子一脸凶悍的找到他吵起来。眼看两人就要动起手来,红四军总指挥徐向前赶到了现场,把他们拉开了。在徐向前的劝说下,杜义德才知道那个凶悍的汉子正是大名鼎鼎的“王疯子”——王近山。

在结识王近山后,由于杜义德和王近山配合起来任务完成的很出色,渐渐得到刘伯承和邓小平的重视,邓小平更是屡屡对杜义德委以重任。

1939年9月,日军已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两年有余,中华大地满目疮痍,百姓流离失所,对于日寇犯下惨绝人寰、罄竹难书的罪行,红军战士们一个个都希望能够去前线抗击日寇,为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杜义德也是其中之一,他本想在对日正面战场上大展拳脚,可是邓小平和刘伯承却找到他谈话:组织上决定派他前往随营学校担任副校长。

一心想打仗的杜义德当然不愿去当什么副校长,当即表明自己的态度。这时候邓小平对他说到:“杜义德同志,组织既然已经决定你去担任副校长的职务,你就去吧,打仗的机会以后多得是。”

就这样,杜义德在邓小平的劝说下,到了随营学校当起了副校长。

面对随营学校的学生们,杜义德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给他们扫盲。当时的中国文化教育十分落后,百姓中认字的人寥寥无几,为了提高战士们的素养,杜义德得教他们识字。

他先是从识字开始教,然后慢慢教他们读书、教他们写日记。除了读书写字之外,杜义德还要教战士们最基本的算术。

纵横战场的“夜老虎”,在随营学校里也如鱼得水。在教授战士们知识的期间,杜义德也渐渐和战士们打成一片。

杜义德在晚年回忆起这段日子的时候,总是会忍不住动情的说到:“每当太阳初升的时候,我都会和学生们一起对着旭日唱歌,每个人的胸膛就像有一团火焰在燃烧,随时准备上战场立新功。”

一代勇猛将,战场屡立功

在战场上的杜义德绝对是一代猛将,他擅长打硬仗,用兵狠、准、快。

早在初入红军时,他就曾被敌军称作“黄陂尖。”加入“刘邓大军”之后,他所在的第六纵队更是以能打仗闻名全军。

甚至因为杜义德的军队实力过硬,也被敌人格外关注。在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的行军途中,我军曾拦截过一份电报,上面清楚地写着:“要找刘邓,就找六纵。”足以见得敌人对杜义德的重视。

那个时候的邓小平也时常称赞第六纵队:“六纵就是能打。”

六纵能打的原因,除了战士们军事素养高之外,也是因为杜义德这个“杜坚决”的领导。杜义德面对首长下达的任务,都是坚决执行,面对敌军也是坚决消灭。

1946年8月,蒋介石抽调王牌兵力国民党第三师,妄图以一场战斗解决刘邓大军所在野战军。在开战前,第三师的师长赵锡田无比的狂妄,用明码电报发送消息:

“不用两个星期就可以占领整个冀鲁豫,把刘伯承赶到太行山上。”

当时的国民党3师装备精良,都是先进的美式枪械,在国民党的几大师里,素有“总裁王牌之首”的称号,而且第三师集结了三十万兵马。

反观我军,装备水平不一,人数也只有五万余人。双方兵力比是六比一。这似乎是场差距悬殊的战斗。然而邓小平和刘伯承却认为应该集中优势兵力,捡最痛的打。就这样,杜义德的部队被选出来负责牵制赵锡田。

最后,在第六纵队的牵制下,国民党第三师被全歼,师长赵锡田被活捉,创下了我军在解放战争中全歼敌方王牌部队的记录。

杜义德戎马一生为共和国留下了赫赫战功。除了解放战争,在许多重要的战争中都能见到他的身影。

在抗日战争里,他开展反扫荡作战369次,主动进攻370次;解放战争里,他以一个纵队的兵力全歼国民党一个旅,创下战斗典范;在抗美援朝战争里,他的部队在上甘岭守着3.7平方公里的高地,冒着敌人无比猛烈的火炮苦守了43天......

这些战绩无不昭示着杜义德的勇猛。

结语

杜义德从兰州军区司令员退下来之后,就住在北京养老。邓小平同志在工作之余也时常来串门聊天,两位老人在为这个国家奔波一生后终于有时间坐在一起闲聊。

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同志与世长辞,杜义德得知消息后无比伤心。那个一路走来在路上给他帮助的人走了,只剩下他自己了。

2009年9月5日,这位戎马一生、为我国军队建设付出无数心血的老人,离开了他奋斗一生的这片土地,永远的睡着了,享年98岁。

0 阅读:6

醉柳聊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