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培育管理
在金针菇的培育过程中,科学的管理措施能确保其健康生长。
营养供给方面,金针菇的培养料配方至关重要。以木屑和麸皮为主要原料时,木屑的粗细会影响金针菇的吸收。如果木屑颗粒过大,直径超过0.5毫米,金针菇菌丝体在生长过程中,营养物质的传输就会受阻。合适的木屑和麸皮比例为5:1,每立方米培养料可添加10 - 15千克的麸皮。同时,还需要添加适量的矿物质和维生素,如每立方米培养料中加入0.1 - 0.2千克的过磷酸钙和0.05 - 0.1千克的硫酸镁,这些物质能提高金针菇的产量和品质。
水分管理在金针菇的整个生长周期都是关键环节。在菌丝生长期间,培养料不能过于潮湿,要保持湿度在60% - 65%。这一湿度范围可以通过湿度计精确测量。当湿度偏高时,多余的水分会导致培养料中氧气含量降低,金针菇菌丝体的呼吸作用受到抑制,从而影响生长速度。在子实体生长阶段,要定时喷水保持空气湿度在80% - 90%。可以采用高压喷雾装置,每天在早晚喷水两次,每次喷水的量以让菇房内的空气湿度能迅速提升到合适范围为宜,但要注意避免直接喷到金针菇子实体上,以免造成污染。
四、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防治是金针菇种植中不能忽视的重要部分。与传统农业相比,金针菇的病虫害防治有自身的特点,更多依靠科学技术手段。
金针菇常见的病害有绿霉病和锈斑病。绿霉病多发生在菌丝生长阶段,由于绿霉菌的侵染,金针菇培养料表面会出现绿色的霉斑。绿霉病的真菌孢子在温度25 - 30℃、湿度85%以上时大量繁殖。如果培养室的湿度长期处于这个临界值以上,又通风不良,绿霉菌就容易大量滋生。锈斑病主要是在金针菇子实体生长阶段发生,病菇的菌盖表面会出现红褐色的铁锈状斑点。这是由锈色帚霉引起的,当培养料偏酸或者湿度太大时,锈色帚霉就有滋生的机会。
对于这些病害,预防措施是关键。在种植前,要对培养室和种植容器进行严格的消毒。可以采用高温高压灭菌法,将培养容器在121℃的高压蒸汽下灭菌1 - 2小时,培养室可以采用臭氧消毒,臭氧浓度在10 - 20mg/m³,消毒30 - 60分钟。在种植过程中,一旦发现有病害发生的迹象,要及时清理患病菌体,并在局部使用药剂进行防治。例如,对于绿霉病,可以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 - 1000倍液喷雾消毒感染区域。
金针菇常见的虫害有菇蝇和螨虫。菇蝇的幼虫主要蛀食金针菇的子实体,会严重影响金针菇的品质。菇蝇的成虫在温度20 - 25℃、湿度80%左右时繁殖迅速。螨虫则会吸食金针菇的营养成分,使金针菇生长不良。它们在培养料湿度较大、通风不良的情况下容易爆发。
在防治虫害方面,可以采用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结合的方法。物理防治可以利用防虫网,在金针菇种植的门窗处安装20 - 30目防虫网,能够有效阻挡菇蝇等害虫进入。同时,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可以在培养室外设置诱虫灯,灯与地面距离1 - 1.5米,每天晚上开灯2 - 3小时,捕杀成虫。生物防治则是利用微生物间的拮抗作用。例如,可以引入捕食螨来控制螨虫的数量,捕食螨在适宜的温度25 - 30℃、湿度70% - 80%时,一天能够捕食成螨和幼螨数十只。
金针菇的种植从催芽到病虫害防治,是一个系统而严谨的科技农业过程。只有在每一个环节都精确把控,才能收获优质的金针菇。这不仅是满足市场对金针菇品质要求的必然,更是农业科技不断进步的体现。在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金针菇的种植技术有望更加高效、环保,产出更多绿色、健康的金针菇走向人们的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