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晓
出品|华祥名财经全媒体
作为“3D扫描第一股”,今年1月15日正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挂牌上市的思看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思看科技”)是近期资本市场十分关注的热门话题。
在三维数字化行业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思看科技等企业的脱颖而出意味着国产三维扫描设备彻底摆脱对进口品牌的依赖,也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高精三维工业扫描行业的科技进步。
但同时也值得注意的是,纵观思看科技近年来的业绩表现与冲刺IPO前的舆论聚焦,刚刚登陆资本市场的思看科技在财务基本面、股权集中度、发展潜力等方面仍存在诸多压力。
就思看科技目前的整体表现来看,公司仍有多重问题待解,未来最终能否获得资本市场的认可,还要打上一个问号。
财务基本面风险多,公司投资价值存疑
公开信息显示,思看科技是一家三维视觉数字化产品及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商,虽然近期在科创板成功挂牌,但根据招股说明书及媒体相关报道,思看科技的基本面仍存在多重风险点,这些风险点也成为市场重点关注对象。
据在上市之前,思看科技便因为货币资金比较充裕、募资项目调整而面临着募资项目必要性的质疑,好在公司最终还是顺利登陆科创板。不过,在一些业绩指标方面,思看科技所存在的问题仍然值得持续关注。
比如在毛利率方面,尽管思看科技的表现远高于行业均值,近三期完整会计年度内公司毛利率分别高达76.92%、76.40%、78.38%,远高于行业均值的31.81%、30.88%、31.06%,但较高的毛利率也可能意味着思看科技产品价格存在泡沫,一旦市场竞争加剧,公司的毛利率可能会出现大幅下滑。
另外,思看科技近年来研发费用占比偏低,远低于同行可比公司平均水平,研发投入状况值得警惕。
此前公布的招股说明书显示,2021年到2023年,思看科技的研发费用分别为2331.77万元、3672.15万元、4830.08万元,占营收比重分别为14.48%、17.82%、17.78%。对比之下,同行业可比公司的平均研发费用率约为20%。
值得注意的是,研发费用是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的基础,思看科技研发费用率偏低,或多或少意味着其在研发方面投入不足,这将很难确保其技术领先地位和产品竞争力。
与研发费用占比偏低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思看科技的销售费用占比反而比较高。2021年到2023年,公司的销售费用分别为3142.8万元、4398.2万元、6012.9万元,都比研发投入要高。
在市场拓展和客户服务方面投入更大,在研发投入上则较少,体现了思看科技作为一家科技企业的实际成色不足。
在资产质量、客户依赖度等方面,思看科技同样存在一些隐患。
招股书显示,近一期完整会计年度内,公司存货周转率为1.65次,低于行业均值2.77次,这表明公司在存货管理上可能存在一定问题。同时,公司总资产周转率持续下降,近三期完整会计年度内分别为1.08、0.64、0.53,反映出公司资产利用效率持续降低。
此外,思看科技在客户依赖度和供应商依赖度方面饱受诟病,曾遭遇昔日第一大客户蔡司高慕延伸产业链成公司竞争对手的“尴尬”。
招股书显示,公司前五大客户的销售占比逐年下降,其中大客户蔡司高慕在2023年的销售额不到1%,直接导致当年前五大客户的销售占比降至10.78%。公司与蔡司高慕的ODM合作关系终止后,蔡司高慕已推出自研的手持式三维激光扫描仪产品,这可能对公司的业务增长造成不利影响,并可能引发市场竞争加剧。
众多风险之下,思看科技未来发展暗藏不利影响,也让公司的投资价值存疑。
股权分散,上市后减持压力大
上市之后,思看科技还被认为存在着较大的减持压力,原因在于其分散的股权结构。
根据相关媒体报道显示,思看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为杭州思看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思看有限),由王江峰、陈尚俭、郑俊、顾宗华在2015年3月共同出资成立。其中,顾宗华为王江峰、陈尚俭、郑俊代持的股权,2015年12月进行了还原。
招股书显示,王江峰、陈尚俭、郑俊三人为浙大校友,顾宗华任职于浙江大学,技术能力突出,王江峰等三位创始人希望与顾宗华进行股权合作,但顾宗华未同意创业,故将此前的股权还原代持。
在设立思看有限前,三人于2012年曾共同出资设立杭州鼎热,但由于种种原因重新成立思看有限作为公司业务的主要经营主体,杭州鼎热的业务、资产、人员逐渐转移至思看有限。招股书显示,杭州鼎热曾为思看科技的全资子公司,于2020年11月被注销。
2015年12月,就在顾宗华退股还原代持时,思看有限便开始引进外部投资者,启动了A轮融资,投资方包括浙江如山、浙江华睿、嘉兴华睿、王涌。
2022年10月,公司进行B轮融资,王涌、深圳达晨、杭州达晨、深圳财智、中证投资、杭州云栖、杭州海邦、台州华睿、成都雅清、智汇润鑫、嘉兴联创、杭州禹泉等十余名B轮投资方以17000万元认缴新增注册资本。
值得注意的是,两轮融资均出现的个人投资者王涌,据公开资料显示,其人为浙江知名投资人,曾长期在盾安控股履职,不过该企业存在较大的经营风险,参与公司首轮融资的浙江如山也是由王涌所创立。
在B轮融资中,还有一名特殊股东,即思看科技此次上市的保荐机构的子公司中信证券投资有限公司。
截至发行前,公司的前三股东为三名创始人,但持股比例均不足25%,三人共同为思看科技的实控人,并担任公司的重要岗位。

同时股权结构显示,思看科技现有股东21名,其中4名自然人股东包括三名创始人及王涌,其他均为机构投资者,而除3名创始人及3家员工持股平台外,其他各投资方持股占比均不足4%。
可以看到,在上市之前,有大量机构投资者存在“突击入股”的情况,这些投资机构能在上市之后陪思看科技走多远还是个未知数。
此外,公司大部分股权都分散在三位创始人手中,每位创始人手里的股权“操作空间”都不小,意味着上市后思看科技的减持压力较大,投资者可能需要重点关注。
行业竞争加剧,市场拓展或难及预期?
在行业层面,上市之后的思看科技也在面临着颇为严峻的发展压力。
根据招股书数据,2021年至2023年,思看科技实现营收1.61亿元、2.06亿元、2.72亿元,同比增幅分别为76.01%、27.92%、31.88%,营收增长显现出明显放缓的趋势。同期,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68亿元、0.78亿元、1.14亿元。

思看科技坦承,虽然公司的营收和净利润增长较快,但与同行业上市公司相比,公司的营业收入规模相对较小,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
尤其是在市场竞争方面,思看科技面临着较大的压力。一方面,ZEISS、HEXAGON等国际工业测量领域巨头通过内部培育发展、并购境内外标的等方式涉足三维视觉数字化领域,并参与到境内外市场的竞争中;另一方面,境内企业武汉中观、先临三维等在三维视觉数字化领域也有较深布局。
此外,形创公司作为手持式3D扫描设备的首创者和海外头部企业,仍在积极布局相关产品并完善其市场销售网络。可以看出,思看科技的海内外竞对都在各自技术领域形成了一定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随着三维数字化行业的迅猛发展,以及国内外现有竞争对手或潜在竞争对手的加快布局,思看科技未来的市场开拓和销售将会承压。

而考虑到思看科技的研发投入与同行相比却稍显不足,研发费用率较同行存在差距,思看科技该如何进一步取得竞争优势犹未可知。
当前,我国制造业正在由制造自动化、数字化向智能制造转型过程中,思看科技所在的三维视觉数字化行业毫无疑问正处于行业快速发展的上升阶段。希望在成功登陆科创板后,思看科技能够对得起其“3D扫描第一股”的名号,为市场和投资者带来更多的好消息。
注:
2025.01.03,财经参考网,《思看科技八成收入靠经销商,副总履历存疑斥资5,800万购买房产》2024.12.25,精言财经,《思看科技IPO:募资必要性存疑、研发费用率偏低、销售费用占比高》2023.12.12,北京商报,《募投项目疑点多 思看科技IPO胜算几何》2024.08.01,览富财经网,《思看科技营收增速放缓,遭第一大客户“背刺”!冲关IPO困难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