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岁少年见大雁殉情而死,落笔成文,写下无人超越的千古名篇

疑是地上霜呢 2024-11-29 17:03:18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很多人应该听过这句诗吧,无论在短视频,还是影视剧中,只要遇到关于爱情的描述,都能听到这句话。

但有人知道这句话是一名十六岁少年所写吗?

少年天才

在读古诗词的时候,除了描述友情和抒发志向的,剩下的就是描述爱情的。

比如苏轼那句“十年生死两茫茫”,是他在发妻早亡后,思念不断,在深夜中写下的。

其中包含了他对发妻的思念,其感情至深至切,令人动容。

后世还有那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全文皆没有提及对亡妻的思念之情,而是借着“枇杷树”的变化,将时光的变迁以及对爱妻的怀念全盘托出。

这些诗词名句,都是作者在历经世事,饱经沧桑后,才得以写就的。

但这句“问世间情为何物”,却是一名十六岁少年所写。

他是谁?又经历了什么,才能写下流传千古,让人念念不忘的诗词名句?

他姓元,名好问,是皇室后裔。

若要刨根问底,其实他并不是汉人,本姓拓跋,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才搬到了现在的山西一带,姓氏也改姓为元。

他出生在一个动乱年代,当时正值宋金大战。

金国在打下辽国后,沿着太行山脉,两路进军,直接攻破开封城,将靖康二帝掳走北上。

而逃出开封的赵氏子孙一路往南,在临安建立了南宋朝廷。

从此,中原一带成为金国的领土。

元好问祖上也成为金国臣子。

对于习惯了朝代更迭的元家来说,他们很快融入了金国文化,并没有太多不适。

当时元家大部分子孙都入朝为仕了,只有元好问的父亲考不上举人,只能在老家做一个教书先生。

虽然这件事对元父打击比较大,但对元好问却是一桩好事。

因为家中有元父这位教书先生,他从小就能翻看各种书籍,同时学习汉文和金文。

在两种文化的冲击下,他的行文方式更加飘逸。

有父母相陪,姐妹相伴,虽然没有高官厚禄,但元好问很喜欢这样平淡又幸福的生活。

有一天,元父突然对他说:你已经不是我儿子了,跟着你二叔走吧。

元好问有些恍惚,难道自己并不是亲生的吗?

远离家乡

经过一番解释,元好问弄明白了状况。

原来二叔没有子嗣,在古代这个无后为大的时代,他七个月大的时候就被过继给自己二叔了。

所以二叔元格就是自己的嗣父。

这样的情况在历史上很常见,比如写下范进中举的吴敬梓,曾经就被过继给叔父。

之前因为他年纪太小,二叔不忍心他离开父母,所以一直没带他出去。

现在二叔在山东做知县,可以给他提供更好的教育。

元好问搞清楚状况后,立马跟着二叔上路了。

第一站,他来到山东,这里作为孔孟之乡,学习氛围比老家好很多,学生们都比较用功。

虽然初来乍到,但他依旧在一众学生中脱颖而出。

年仅七岁的他,就被很多人称为神童。

随后,他又跟着二叔的升迁而搬到了河北等地,在这里他受到了朝中大学士的喜爱。

这段时期,他的学识突飞猛进,得到了很多官员的认可。

他们认为只要元好问参加科举,就能一举夺魁。而元好问也跃跃欲试。

虽然金国也有科举制度,但和其他朝代略有不同。

当时允许官员的后人不参加童试的前两个小考试——县试和乡试,直接参加府试就行。

府试算是省级考试,考试地点在长安城,需要提前出发。

见元好问这么积极参加科举,二叔给了他一笔盘缠,并叮嘱他放轻松,一定能考中的。

于是他拿着盘缠,骑上一匹瘦马,带上两名书童,慢悠悠地上路了。

他一路向西,路过正定府,穿过井陉道,翻过高耸的太行山,然后进入了太原境内。

早些年因金宋大战,太原城受到战火的摧残,城墙破败不堪。

而这里的百姓也多为汉人,很多人不服金国统治,于是躲入山林之间,成为猎人。

此时正值深秋之际,山野之间野兔纵跳,青天之上大雁横渡,林木也是青黄相间,好不漂亮。

元好问身骑瘦马,走在山林之间,心情大好。

只听一声弓响,吓三人一跳……

殉情而死

因为这山林之中,除了猎人就是强盗,三人又是打扮成书生模样,还骑着马,肯定是有钱人。

元好问心想,如果碰上强盗就坏了。

结果并没有强盗冲出来,而是在不远处的山脚下,一只大雁如断线的风筝一般,直坠地面。

山脚下有几名手持长弓的猎人,那只中箭的大雁不偏不倚,正好落在他们脚边,不差分毫。

两名书童不禁高呼“神箭手”。

他们的声音响彻山谷,引起飞鸟四散,惊得走兔跳逃。

猎人们看到元好问一副书生打扮,于是向其挥手示意,让其下山烹雁饮酒。

盛情难却,而他也走得累了,正好借此歇息片刻。

于是元好问骑着瘦马,一路来到山脚下。

等到了猎人跟前,他却发现其手中有两只大雁。

其中一只受了箭伤,正在垂死挣扎,而另一只并无任何伤痕,只是被困在网中不能动弹。

这时候,两名书童忍不住问道:“你们是如何抓住这只没受伤的大雁?”

因为大雁十分机敏,只要看到有人影晃动,就会振翅高飞。

猎人见书童如此问,他也一脸茫然,说:“我刚才拉弓射箭,只命中一只大雁,另一只是主动飞到我面前的。”

听闻此话,众人啧啧称奇,原来大雁也是有情有义之人,遇到同伴受伤不肯离去。

只见猎人不屑道:“自古是大难临头各自飞,刚才这只大雁一时迷了心智,现在它见到同伴已死,必然离去。”

众人纷纷摇头,表示不相信。

猎人只好将雁网打开,将那只完好的大雁放走。

而那只大雁悲鸣不已,见同伴挣扎片刻没了动静,于是振翅高飞,冲往云霄之上。

这时候猎人说:“你们看,就算大雁再有情义,遇到危险还是会飞走的……”

他的话还没说完,只见那只飞走的大雁重新返回来,向着大地冲来,重重砸在石头上。

就这样,那只大雁硬生生撞死在另一只旁边,画面凄惨不已。

这一幕惊得众人许久不能说话,他们没想到大雁竟有如此感情,宁可同死,也不愿苟活。

随后,有人说:“既然两只大雁都死了,干脆就地烹熟,也好用以果腹。”

元好问望着双双赴死的大雁,不禁吟唱道:“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于是他让书童拿出几两碎银,将两只大雁买了下来,并埋在了河边,称之“雁丘”。

众人也惊讶于这名年仅十六岁的少年,竟能写出如此深情的诗句,并且纷纷夸赞他,日后定能高中。

只是没想到,元好问赶到长安城后,考试并不理想,竟然落榜了。

这件事对他打击比较大,于是更加刻苦学习。

可能越用力,文章越显得刻意,导致后面次次落榜。

没过几年,蒙古铁骑南下,将金国和北宋全部横扫出局,天下变成了元朝。

元好问也不再热衷于考试,而是投身于文学创作,反而创作了无数名作,名留青史。

0 阅读:8
疑是地上霜呢

疑是地上霜呢

疑是地上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