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首寻人不遇诗词:你想要的答案,原来已在来去方寸之间灵光闪现

荔枝姑娘诗词 2024-04-19 10:44:55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

李涉在遭遇流放期间,情绪极其消沉的情况外出遇一高僧而写。

他原本是苦闷致极,想到处面去遛哒消遣,无意经过一寺庙,通过与鹤林寺高僧的交谈,

解开了他苦闷的心结,体验到了直面现实及人生的轻松感受,从而“偷得”了片刻的悠闲时光。

我们很多时候都会心烦意乱,然后会问自己一大堆问题,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会那样,你很想知道问题的答案,左问人,右问人,最后问自己?

你将无限多困顿的问题砸向自己都找不到答案,不妨你试着走出去散散心,很多答案会在来去、方寸之间灵光展现,到那里,答案不答案已经不重要。

【01】

《诣红楼院寻广宣不遇留题》

〔唐代〕李益

柿叶翻红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红楼。

隔窗爱竹无人问,遣向邻房觅户钩。

秋高气爽的一日,李益满怀期待前往红楼院探访善诗僧人广宣,共论诗篇。然而抵达之际,广宣恰巧外出,诗人未能如愿入内。

面对此种情境,寻常人或许会悻悻而返,李益却选择了驻足门外,看着满院红叶,赏亭亭翠竹,望浩浩长天,没有朋友相伴,却也兴致勃勃。

没有预约的造访,自然是吃了闭门羹,红楼院外眺望的是一片被霜染红的柿林,红叶如火,热烈地装点了秋日景象。

诗人仰首,只见湛蓝天空如洗,清澈无垠,与巍峨红楼相依相映,更显其挺拔之势。

诗人用一个“倚”字,言红楼倚天,高耸入云,言红绿相映,相得益彰,和谐当中见鲜艳,宁静当中显活力。

朱楼红叶固然引人入胜,但诗人尤钟爱那隔窗可见的幽深竹林。翠竹苍劲,生机盎然,其“爱竹”之意,流露出诗人对自然之美的倾慕与高雅情趣。

此时“无人问”之况,非但未引发失落,反而激发了诗人进一步探索的愿望。

他果断差遣随从寻找开门工具,决心亲自步入院中,尽情饱览那片平日里心仪已久的翠竹。

李益想必是与朋友太过于友好,之前没少来,连他家的锁匙放哪都知道,更不说对红楼院内景致了如指掌了。

他对朋友家的那一丛翠竹尤为眷恋,与广宣之间深厚的友谊与默契,使得他能够不避嫌疑,径自开门入园。

这份“不遇”中的“觅”,揭示了二人交情之深、往来之密,以及诗人性格的洒脱随和、豪放不羁。

访友不成,也不遗憾,可以自由闲适地饱览朋友家里的枫叶,翠竹,这何尝不是一种收获呢。

【02】

《寻僧不遇》

〔唐代〕姚合

入门愁自散,不假见僧翁。

花落煎茶水,松生醒酒风。

拂床寻古画,拔刺看新丛。

别有游人见,多疑住此中。

从步入僧舍之门开始,原本郁郁寡欢的情绪已被来时风景所瓦解,一切愁绪竟然一刹那自行消散。

我还没有见到僧人,仅身处其境,已能感受到僧舍特有的清寂氛围对内心愁绪的净化作用,暗示环境之清幽足以安抚人心,使人忘却尘世烦扰。

僧舍周边花瓣飘落,融入煮茶的水中,松风徐来,如醒酒良药,涤荡心灵,使人神清气爽。

诗人闲适地拂拭床榻,寻找并欣赏古画,又拔开荆棘,观察新生的花丛,一切都是趣味盎然。

诗人设想,大概其他游人见到此情此景,或许会误以为我自己就是这里的主人呢,可是,他们不知道的是,这就是我所向往的生活,我多想与这里的人与物结上一段尘缘啊。

虽然是寻僧不见,但是,遇与不遇的答案已经不重要,我已经在这清幽之地,我的灵魂已经清澈明朗。

【03】

《寻隐者不遇》

〔唐代〕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唐代诗僧贾岛以其苦吟精神闻名于世,他少年落魄时,在唐朝某个不知名的寺院出家为僧。

一日,他来到了幽深的山林,寻找一位遗世的隐者。

贾岛问“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松且充满期待;得知“言师采药去”,情绪陡然跌落至失望;

“只在此山中”又点燃微弱希望之光;最终“云深不知处”,彻底陷入无奈与失落。

这三问三答,情感层层递进,细腻展现寻访者对隐者的热切追寻与无法相见的惆怅。

隐者以采药为生,其行为蕴含济世情怀,是一位真正的隐士,贾岛对其怀有高山仰止的敬意,以白云赞其高洁,以苍松颂其风骨,寓情于景,比兴之意深藏其中。

正因为对隐者的无比崇敬,寻访不遇的遗憾与怅惘更为强烈。

贾岛这次寻访不遇,虽说心情不太美丽,但是他也悟出真正的修行者就是行踪不定,普渡众生,一种钦慕高仰之情越发浓烈了。

寻访不遇,固然遗憾,却也在探寻过程中领略了隐者生活的真正意境,体验了云深之处那份超然尘外的宁静与神秘。

这份意外的感悟,犹如在寻人之旅中收获了一份心灵的洗礼,使得寻访未果的怅惘之中,又增添了一丝对隐逸生活的理解与向往。

贾岛茂视问了半天,问了个寂寞,可是童子已经有意无意地告诉他了,就在这山里。

人生的很多答案,其实不必四处寻寻觅觅,它在心中,在眼前,在脚下,这需要慧根,需要悟性。

【04】

《寻陆鸿渐不遇》

〔唐代〕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

皎然是一位高僧,比陆羽年长十多岁,两人因茶而结缘,是生死相依的忘年交,皎然于清爽秋日来访。

陆宅外菊花未开,沿野外小径深入桑麻丛中方可寻见陆羽的幽居之所,从院外风景仿佛已经感受到了陆羽那超尘绝俗的隐士形象,一股“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陶渊明式隐士风韵。

篱笆小院,三径秋菊,诗人轻叩柴扉,却只见静寂无声,无犬吠应答,果然是远离尘俗之外的人。

面对此情此景,诗人并未悻悻离去,而是转向西邻询问陆羽行踪,它既体现出诗人对陆羽的深深挂念与寻访未果的淡淡惆怅。

西邻言:陆羽常往山中流连,直至日暮方归。这与贾岛《寻隐者不遇》中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遥相呼应,共同塑造出陆羽寄情山水、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

陆羽一直潜心研究茶道,这或许是因他从小在寺院生活的原因,所谓茶都有禅的味道,陆羽可以耐得住寂寞,住在这超然世外之地里,也算是经住世间繁华的种种诱惑吧。

【05】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唐代〕韦应物

九日驰驱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唐时官员每旬有休沐之日,韦应物选择这样一个久候而至、难得的休假日,怀着满心期待,驱车前往王侍御府邸。

诗句里一个“又”字,更增添了这种失望与惆怅,原来诗人此前曾经来拜访过一次,没有见到,失望而归。这次,满心欢喜,满以为定不落空谁料想又一次落了个空。

虽然朋友不在,他却恋恋不舍,久久不肯离去,是欣赏起朋友的住处来。

诗人游目四顾,但见屋舍周围白雪皑皑,一片洁白。门前是一条清澈的小溪,冬日更显得清冷绝俗。

这真是一个不染人间烟火的所在。至此,诗人忽然发现了一个秘密:哦,怪不得他的诗越来越清高脱俗,原来是雪山寒流陶冶的结果啊。

这是一个独到的发现,但仔细一想,“门对寒流雪满山”并非“诗思清人骨”的充要条件,也就是说,“门对寒流雪满山”并不一定就会导致“诗思清人骨”。

因此诗人想说的仅仅是朋友“诗思清人骨”而已。至此,才明白原来诗人是在含蓄地赞美朋友的诗歌造诣。

这份意外的收获,使得原本可能令人扫兴的访友未遇,转化为一次对友人精神世界的深度探寻与对诗艺之道的独特领悟。

生活往往就是这样,你带着很明确的问题,或者困惑,或者焦虑去寻求答案,结果,答案已经在来去的路上就已经灵光地显现了。

【06】

《游园不值》

〔宋代〕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江南二月,正值云淡风轻、阳光明媚的时节。诗人乘兴来到一座小小花园的门前,想看看园里的花木。他轻轻敲了几下柴门,没有反响;又敲了几下,还是没人应声。

诗人猜想,大概是怕园里的满地青苔被人践踏,所以闭门谢客的。诗人在花园外面寻思着,徘徊着,很是扫兴。

他在无可奈何、正准备离去时,抬头之间,忽见墙上一枝盛开的红杏花探出头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诗人从一枝盛开的红杏花,领略到满园热闹的春色,感受到满天绚丽的春光,总算是不虚此行了。

满园的春色,关都关不住,而“小扣柴扉”又“久不开”,到底是主人懒于社交,无心利禄,还是真的正好不在家,已不言可知。

总之这春色在这么一“关”一“出”之间,冲破围墙,溢出园外,显示出一种蓬蓬勃勃、关锁不住的生命力度。

后人更赋予这两句诗以生活的哲理:新生事物一定会冲破重重困难,脱颖而出,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这两句诗也便获得了新的生命,流传不绝。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妥,联系我立即删除



1 阅读:26

荔枝姑娘诗词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