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风靡国内外的“康普茶”,能控油、保护肠道、降血糖?

念云的笔记 2024-10-15 14:16:43

流言

“康普茶能保护肠道、控油、降血糖”

最近某社交平台上“康普茶”非常火,说是有益生菌、能保护肠道、降血糖,吃大餐前喝它还能“控油”。

流言分析

并非如此。

康普茶里可能有益生菌,但保护肠道的作用十分有限,至于降血糖、控油的宣传,并不靠谱。

最近,茶饮新品种“康普茶”十分火热,宣传说它不仅有益生菌、能保护肠道、降血糖,吃大餐前喝它还能“控油”。真的是这样么,这股茶饮新风我们到底要不要跟呢?

康普茶,真比普通茶

更健康养生吗?

康普茶,简单来说,就是用红茶水打底,加入不少白砂糖或冰糖,再加少量水果块,放入菌种让其自然发酵形成的茶饮。这种从欧美明星圈火起来的茶饮,据说最早出现在我国秦代,流传到海外后,历经多年、兜兜转转,终于又出口转内销。因为它那独特的口感,以及背靠茶饮这棵“健康大树”,被年轻人称为“健康快乐水”。

版权图库图片,不授权转载

既然康普茶是以红茶做底发酵而成,那它和红茶比,是不是更健康、养生呢?

首先,从益生菌的角度来说,康普茶中含有醋酸菌、酵母菌和乳酸菌,的确比红茶水好一些。然而,不同康普茶中各类菌种含量和菌株类型比较难确定,是否能在肠道中发挥作用、程度如何,目前都尚未可知。

有一些实验室研究发现,康普茶对大肠杆菌和金葡菌有一定的抑菌作用,也有研究发现,康普茶的确能减轻氧化应激和炎症性反应、调节肠道菌群,对于减少肠道菌群失调以及控制由此引起的肥胖有一定帮助,但多数是动物实验。它对人类肠道菌群是否能发挥类似的作用,目前还缺乏充足的研究结果。

另外,关于益生菌对肠道菌群的调节效果,还得考虑其进入胃肠道后被胃酸等消化液破坏的情况。也就是说,康普茶中的益生菌们最终能有多少安全到达人类的肠道并发挥作用,也很难说。

第二,如果说康普茶发酵的过程中产生了有机酸、氨基酸、多酚类物质,是一个优势,那么普通的红茶水中也有上述成分。只不过,发酵的过程可能使这些成分的含量有所增加。

第三,关于含糖量。

普通红茶水中完全不含糖。而为了保证发酵的正常进行,康普茶中加入的白砂糖或冰糖(糖分是菌类的食物)量不算少。一些自制康普茶配方中给出的白砂糖量可达到 10% 及以上,市面上一些预包装的康普茶,看配料表中的含糖量也达到了 6% 以上。

图源电商平台

比起可乐等含糖饮料,康普茶的含糖量并不算太高,但即便如此,这样的康普茶一天只喝一瓶(以 300 毫升计)就会摄入 19.5 克糖,这个量已经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推荐的“每天将游离糖的摄入量控制在 25 克以下”的标准十分接近了。这对于真正期待健康、养生的朋友来说,可不是个好消息。

第四,关于酒精含量。

红茶水中不含酒精,而康普茶的制作要经历两段发酵过程,如果发酵时间恰好处在糖分被菌类代谢成酒精的阶段,饮用此时的康普茶就会摄入酒精。虽然酒精含量并不算高,大约在 3%~5%,但对于孕妇、儿童来说,依然是个危险因素,不建议饮用。如果想喝到不含酒精的康普茶,可以购买标注了“不含酒精”的市售康普茶,或适当延长自制康普茶的发酵时间(通常需要 2 周以上),使酒精被代谢得更完全。

第五,关于杂菌污染。

自制康普茶过程中,如果无法确保容器或原料卫生,没有控制好温度,很容易引入杂菌造成污染。不仅无法顺利完成发酵过程,喝了被杂菌污染的康普茶还可能会引起腹泻、呕吐等不适症状。建议大家在发酵过程中一定要严格对原料和容器进行清洗消毒,并确保储存环境卫生条件良好、温度适宜,避免出现发霉变质。

图源小红书

第六,关于发酵产气。

虽然这一点与食品安全无关,但还是想提醒大家一下,康普茶发酵过程中会产气,一旦保存不当,很可能会发生爆炸。自制酵素风靡时,很多人家里的酵素瓶子炸掉了,如今又开始炸康普茶瓶子……

炸掉厨房事小,如果不慎被伤到身体,那可真是得不偿失。

图源小红书

总的来说,康普茶这种饮品,多少有点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意思。比起红茶水、绿茶水等无糖、无酒精、现泡现喝无杂菌污染风险,且含有多酚类抗氧化物的饮品,它显得没那么健康;可比起可乐等碳酸饮料,以及冰红茶、冰糖雪梨等含糖量很高的饮品,它似乎又因为有益生菌、含糖量低而稍胜一筹。

大家对待康普茶,不妨先卸下健康滤镜,就拿它当个普通的低糖饮料来对待,偶尔喝喝即可。不要将健康、养生的期望押注在这款饮品上,而忽略了其他呵护健康的行动。

照“谣”镜

某些“健康饮品”在宣传时通常夸大了某些成分的作用,聚焦于单一成分或成分组合,并声称它们有非凡的疗效。尽管听起来很有说服力,但实际上缺乏可靠的科学证据支持。

参考文献

[1]Yan Zheng, Yaowei Liu, Shanshan Han, Yiyang He, Ruonan Liu, Peng Zhou,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quality and bioactivity of kombucha from six major tea types in Chin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astronomy and Food Science,2024,36,100910:1878-450X.

[2]Costa, Mirian Aparecida de Campos et al. Effect of kombucha intake on the gut microbiota and obesity-related comorbidities: A systematic review.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2023,63,19: 3851-3866.

[3]Jakubczyk K, Kałduńska J, Kochman J, Janda K. Chemical Profile and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the Kombucha Beverage Derived from White, Green, Black and Red Tea. Antioxidants (Basel). 2020 May 22;9(5):447.

策划制作

作者丨王璐 注册营养师

审核|阮光锋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

策划丨杨雅萍

责编丨杨雅萍

审校|徐来 林林

0 阅读:2
念云的笔记

念云的笔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