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晏殊的词妙,那你知道他绝美的诗吗?来看他笔下的北宋风华

宋读 2025-02-16 15:21:30

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巫雨杳无踪。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索禁烟中。鱼书欲寄无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晏殊《无题》

这是晏殊最为著名的诗之一(当然,前两句版本众多),尤其是颔联的两句“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被誉为是晏殊诗的代表作。

晏殊以词闻名,我们对他的词作推崇备至,殊不知,他的诗,也是非常好的。

晏殊一生作诗其实比作词多,但如今流传下来的,只有150首诗而已。尽管数量不多,但当时人对他的评价极高。

宋代史料记载,晏殊“尤工诗,闲雅有情思”、“天下皆吟诵之”。他的诗风既有西昆体的典雅,又融入了自己的创新,形成了独特的“富贵气象”,一如他的词一般。

我们今天不说他的词,只来说一说他的诗。并举出几首他的代表作,让我们看到这位“神童”的优秀创作能力。

一、被低估的“富贵诗人”

晏殊少年得志,14岁以“神童”入仕。一生官运亨通,历经宋真宗、仁宗两朝,晚年更是位极人臣。被誉为是“富贵宰相”。

晏殊的诗,现存150余首,大多诞生于两种场景:一是宫廷应制,二是宴饮唱酬。这两种场合都带有浓厚的贵族生活色彩,因此他的诗中,常常可以看到华美的宫廷园林、精致的宴席歌舞,以及四季流转的太平景象。

二、先来看看应制诗

晏殊现存的150多首诗中,应制诗有60首。

“应制诗”,是臣子为附和皇帝而作的诗,内容多为歌功颂德。这类诗常被诟病为“空洞华丽”,但晏殊的应制诗却别具一格。

例如,他的《奉和圣制立春日》一诗:

紫宙星回后,青郊斗建时。上林莺啭早,南亩雪消迟。

云矞千祥集,风条万类滋。皇情同率土,黔首颂昌期。

诗中用“紫宙”、“青郊”描绘天地之色,同时暗喻皇帝,借“上林苑”的典故暗赞皇家园林的生机,又以“千祥”、“万类”象征国泰民安。全诗对仗工整,既有典雅的宫廷气息,又透出春日的清新。

晏殊的应制诗之所以出众,在于他擅长将奉承之语转化为自然景物的描写。看似写景,实则暗含对富贵生活的赞美。寻常百姓家,怎会有如此雅致的庭院风光?

三、再来看他的宴饮诗

他的宴饮诗,多是突出文人雅士的闲适生活。北宋重文轻武,文人士大夫地位极高。晏殊作为宰相,常在家中设宴,与宾客饮酒赋诗。

据《石林避暑录话》记载,晏殊“未尝一日不宴饮”,且宴会极尽风雅:客人入座时,桌上仅有空杯,随后果蔬美酒渐次呈上,席间以歌舞助兴,最后众人提笔作诗,兴尽才散。

这种生活场景也反映在他的诗中。例如,《九日宴集和徐通判韵》:

散插黄花两佩萸,粉饘蓬饵釂觞初。

清歌咽后云生袂,妙舞翻时雪满裾。

上客采香逢木密,佳人投钓得王余。

秋光屈指犹三七,莫向宾朋绮宴疏。

诗中描绘重阳节宴会的热闹场景:宾客头戴菊花、臂佩茱萸,席间歌舞热闹非凡,结尾感慨“良辰易逝、莫负欢聚”之意。这样的诗既展现了贵族生活的奢华,又透露出文人特有的风雅情趣。

四、晏殊诗的特色之处

晏殊虽以“富贵诗”闻名,但他对当时流行的“堆金砌玉”诗风颇为不屑。他批评李庆孙的“轴装曲谱金书字,树记花名玉篆牌”是“乞丐眼中的富贵”,认为真正的富贵气象应通过意境传达,而非堆砌辞藻。

正如在我们开篇提到的,他的代表作《无题》(又名《寄远》),颔联尤其优美绝俗,“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全诗写逝去的爱情,却无半点脂粉气。“梨花院落”“柳絮池塘”用清丽的自然景物烘托富贵人家的闲适生活,而“溶溶月”“淡淡风”则让全诗笼罩在朦胧的惆怅中。后人评价此诗“自然有富贵气”,正是因为晏殊舍弃了金银珠玉的直白描写,转而捕捉庭院风月的幽雅神韵。

其次,晏殊对西昆体的诗风,也有所改进,开创了“清丽派”风格。晏殊早年受西昆体影响,西昆体以李商隐为宗,追求辞藻华丽、用典繁复。但晏殊并未止步于此,对比他与西昆体代表杨亿的同题材诗:

杨亿《无题》:铜盘蕙草起青烟,斗帐香囊四角悬。沈约愁多徒自瘦,相如意密有谁传。

晏殊《无题》: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杨亿的诗满眼“铜盘”“香囊”“金塘”“玉井”,华丽却略显堆砌;而晏殊仅用“梨花”“柳絮”等寻常意象,便勾勒出富贵庭院的静谧之美。这种“略貌取神”的手法,让他的诗更具余韵。

对比之下,高下立判。

最后,是晏殊作为富贵宰相的另一面,他在诗中,体现着对现实的关怀。晏殊虽以颂扬太平为主,但偶尔也会流露对民生的关切。

例如《雪中》一诗:【平山千里渴商霖,内史忧民望最深。衣上六花非所好,亩间盈尺是吾心。】

诗中写官员不贪图自身享乐,只盼农田丰收。

此外,他还有诗句“荒田野草人间事,谁向伶玄泪满衣”,表达对百姓疾苦的同情。这些诗虽数量不多,却展现了晏殊作为上层士大夫的责任感。

小结:清雅富贵的晏殊诗

在中国文学史上,北宋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提到北宋,更多人想到的或许是苏轼、欧阳修、柳永等大家词人,但是晏殊作为当时的文坛翘楚,也有其自身的特色。他的词不用说了,既有太平盛世的雍容气度,又有清新淡雅的惆怅韵味,堪称北宋词坛的一颗明珠。

而晏殊的诗,更像是北宋太平盛世的缩影,也是文人雅士精神追求的体现。他笔下的富贵,不是金玉满堂的炫耀,而是“梨花院落溶溶月”的恬淡,是像白居易诗中所说的“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的从容。

这种将清雅与富贵融为一体的诗风,不仅革新了西昆体的浮华,更为后世文人树立了“诗意栖居”的典范。千年之后,当我们读到“梨花院落溶溶月”,依然能感受到独属于晏殊的富贵气象,也是我们诗词文化中永不褪色的诗意之美。

0 阅读:0